鲤声剧团赴泰国访问演出

2019-10-30   莆田发布

10月21日至25日,中国特色剧种海外推广计划项目“古艺薪传—中国莆仙戏”落地泰国曼谷,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分别与泰国艺术国粹孔剧和泰语潮州剧(优泰剧)同台演出,并走进泰国中央电视台(ThaiCCTV)进行“中国戏曲风采—喜迎莆仙戏访泰”专题交流访谈。此次推广计划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承办。此次访演首次实现中泰传统戏曲同台演出,也是中国传统戏曲首次走进泰国本土电视台。

莆仙戏、优泰剧演员及嘉宾合影

莆仙戏演员和孔剧演员合影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顾洪兴、副主任张波博士、中国驻曼谷旅游办事处主任张新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二处处长楼柏芊、仙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兰芳、泰国前工业部副次长巴孔、泰国中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主任兼泰语潮剧(优泰剧)创始人庄美隆、朱拉蓬研究院副院长阿努拉、泰国广东粤剧曲艺社社长潘韶咏、前泰国驻广州总领事及泰国驻印度大使威猜、泰国福建商会副会长杨艳峰等嘉宾同近700名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泰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台专访合影

莆仙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至今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保留了独特的表演体系,在中国目前所存348个剧种中独树一帜。莆仙戏继承了中国戏曲在初生时期的表演艺术遗存,显示出质朴、古老的艺术特色。莆仙戏的表演体系被总称为“傀儡介”,以人模仿木偶动作而著称,用丰富的体态动作和歌舞相偕的表演形式来实现人物个性的塑造,充分体现强烈的视觉性。莆仙戏的文学音乐保留着古老的曲牌体形式,有音乐曲牌一千多支,锣鼓经三百多种。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众上台学习莆仙戏舞步动作

莆仙戏剧团带来的《敬德画像》、《咬脐打猎》、《千里送》、《迎春牵狗》、《百花亭》五部杰出艺术作品通过演员独特的“傀儡介”表演和调度铺排,展现了中国戏曲借由行动来表达个性化审美的独特方式。五部作品展示的故事涵盖了众多从中国唐代以来被广为传颂的民间故事,表现了中国人在审美趣味上所呈现出来的极致追求,在美与丑、精细与粗犷、温柔与刚猛等强烈的视听对比中,展示对于英雄、爱情、伦理等观念的态度,呈现着中国人的美学观念、道德观念。

《敬德画像》

《百花亭》

《咬脐打猎》

《迎春牵狗》

《千里送》

为使观众对莆仙戏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专门为演出剧目安排了中泰文字幕投影。演出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王馗所长还对莆仙戏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个性做了讲解。

两场演出座无虚席。演员的每个动作、神态、唱腔都一丝不苟、淋漓尽致,精彩的演出让戏曲粉丝和初次接触戏曲的观众醉心观赏,沉浸在戏曲带给人们的无穷魅力之中,有的观众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演员的动作。曲终谢幕掌声四起、经久不息。观众踊跃上台进行互动,盛赞莆仙戏美得让人流泪,争相模仿莆仙戏舞步动作。

听戏入迷的观众

在此次交流演出中,中国莆仙戏与泰国传统宫廷剧孔剧,以及泰国华人群体传承的泰语潮剧(优泰剧)同台共演,为中泰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孔剧,是演绎印度史诗的泰国古典戏剧样式,与东南亚地区相关国家古老戏剧样式的历史文化渊源一脉相承,借助精致的肢体表演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世界;泰语潮剧是泰国潮州移民将潮剧用泰语进行泰国化改造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中泰文化交流的成果。三种古典戏剧的交流,充分展现出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区域中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为两国艺术家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为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优泰剧《包公会李后》

在泰国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王馗所长对建国70年来中国的剧种、剧团建设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莆仙戏源远流长的艺术传承和当代创新做了详细的介绍。中泰两国戏曲专家就进一步加强两国戏曲方面的交流进行了探讨。

作为重要的海外推广项目,莆仙戏此次曼谷之行对扩大中国戏曲在泰国民众中的认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中泰戏曲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戏曲剧种走出国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来源:曼谷中国文化中心)

孔剧

孔剧

责任编辑:王 敏 沈 琳 陈恒山

值班主任:林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