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为啥根源都在父母身上?别不服气,这个案例让人警醒

2019-12-11   男孩家长帮

一起做好父母

昨天访谈了五年级的一个家长,有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五年级孩子小明(化名)的状况是厌学,不想来学校,想在家里玩手机。

经过和父母的交流,发现问题很大程度出在家里。小明的爸爸工作是专职运输司机,平时任务重,很忙,晚上要八九点钟才能回家,如果加班的话可能要到十一二点,因此等于是缺席了孩子的成长,难得一些休息日在家,也因为父亲性格暴躁,非打即骂,孩子对父亲没有好印象。而小明妈妈是个全职的太太,还带着一个三岁的孩子,可想而知,在家里家务非常多,也对孩子的教育呢,缺乏必要的规划。因为她本身的学历是小学,只能够认字读呢,也会读故事,但平时基本不读,更多的陪伴教育就给不了孩子了。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时往往已经在小学或者初中,都会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但根源问题就在于家庭,这些问题孩子的父母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是打骂,要么是纵容。

在这个五年级孩子身上体现的比较充分,这个大孩子是个男孩,小的是女孩,这个大的男孩从小经常被他的妈妈打骂,所以比较内向,比较敏感,今天在聊的时候呢,几句话就哭了,其实也没聊什么,简单的聊点家常,就哭。了解下来他的父母对孩子是非常严苛的,甚至有暴力的倾向,动辄打骂,孩子很怕父母。但对于小的那一个就是纵容,那天小孩子也带过来了,手里拿着一个手机,在我们访谈的过程当中他一直趴在那里玩手机,妈妈说如果把手机拿走的话,孩子会哭闹,在家里甚至会摔东西,父母也没有办法,所以,孩子一哭闹,立刻把手机给他了,这就导致了孩子的这种行为无序。

这个案例也充分说明,非常多的家长在打骂暴力和纵容宠溺这两个极端中间找不到中间地带,或者说孩子真正的教育方式就是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某个合适的位置。在这个区间,父母需要合适的家庭教育理念,需要正当有效的方法,而大部分家长缺少的就是这样合适的度,合适的方法,这也是我们现在做家庭教育,做卓越父母成长营的一个缘由,或者说是一个目标。帮助那些家长从心理学、教育学的领域理解孩子、陪伴孩子,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度,找到他对自己孩子教育的一个合适方法,例如怎么陪伴孩子注意,怎么给他阅读?怎么来帮助孩子订正作业错题?这些都是细节的事情。

过去他们遇到这些情况除了纵容和打骂,就没有其他的方式了。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做错题目走上来,就打骂。另一些父母如果发现孩子错题比较多,结果去纵容放纵,用一句我们也没办法了。

您对这个话题有什么观点,欢迎留言分享,在家校共育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