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率各区各部门负责人到光明区开了一个土地整备攻坚现场会。
会议的主题很聚焦: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其实,近期无论是市委书记还是市长,在参加的一系列活动中,频频谈及深圳的土地空间问题,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
深圳并非没有土地空间。
7月8日,市委书记王伟中在与比亚迪公司座谈时,就明确说,“几年前老有人说深圳缺地,只要你符合深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产出效益大,地的要求可以提,政府给你找,深圳有地。”
7月12日,市长陈如桂在招商引资大会上说到,“深圳土地有限,但产业空间还是有的,只要是好项目都会尽量给予产业用地和空间保障。”
7月18日,市委书记王伟中在现场会上再次提到,“深圳虽然土地面积小一点,但不能说没有空间,只要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的,到深圳都有地可落。深圳的土地空间是给好商、优商、大商,而不是动辄几万人工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启动了土地整备的十大专项行动,三年过后,为何要在光明区开这个现场会,这源于深圳主政者对当前新形势的把握。
1
深圳正处于乘势而上、大有可为的窗口机遇期。
土地空间是城市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当前,深圳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一新使命奋力前行,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强核心引擎功能。这其中,土地空间是基础、是保障、是战略支撑。
2
深圳正处于盘活空间、提质增效的集约发展期。
虽然深圳的城市面积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来说偏小,但还不能说没有空间,实际上,深圳面临的问题是国土空间挖潜不够。比如,利用效率低,全市工业区约7200个,平均毛容积率约为1.4,平均建筑层数4层。再比如,土地闲置,按照目前全市的清查情况,全市已批未建的土地面积超过了10平方公里。
3
深圳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突破期。
深圳在土地整备上,已经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这也意味着未来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的难度会更大,边际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比如,在违法建筑清理和政府储备用地清理方面,深圳完成度并不高,要完成既定任务的难度将会持续增大。
通过现场会,我们还观察出了几大重要信号。
1
再次吹响土地整备攻坚战的号角。
这次的现场会,光明区、龙岗区、坪山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作了发言,交流经验做法。之所以选择在光明,是因为光明区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地整备项目,是我市近年来体量最大的土地整备项目,整备面积182万平方米。自3月1日正式启动签约,仅用22天就完成了全部527户的签约任务,28天就完成了腾空交房任务,创造了土地整备的“科学城速度”。王伟中在会上说,就是要让大家实地感受下,对比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自己又是怎么干的,更好动员全市上下鼓足干劲,压实责任,一抓到底,坚决打好打赢国土空间提质增效这场攻坚战。
2
国有土地提质增效,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深圳并不缺地,缺的是对土地空间集约高效的利用和更多好项目。近期,深圳梳理出约300平方公里的存量低效用地,并划定了33片约78平方公里较大面积整备片区。这是深圳未来二三十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王伟中在现场会上也检讨了深圳以往“先招商再找地”的粗放式做法,提出哪怕暂时没有项目安排,也要先把土地整备出来,只要有空间,市里就优先安排资金和项目。
3
国有土地提质增效,保障民生发展需求。
学位紧缺、垃圾围城、水体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关键就是土地空间得不到保障。从2019年深圳市土地安排表来看,全市794万平新供应建设用地中,民生类公共设施供应508万平米,占了大头;产业用地131万平米,规模位居第二。王伟中书记特别强调,中小学建设用地、垃圾水务等配套设施必须刚性保障,房地产项目必须提前做好公共服务配套规划。
4
重燃特区建立之处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光明科学城项目指挥部建在一个条件简陋的旧厂房,高峰期近500人集中办公,日夜奋斗,常常是凌晨仍灯光通明,再现了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激情燃烧、干劲十足的景象。王伟中对大家的工作给予点赞,说道:“今天再一次来到这里,还是很受鼓舞,全市上下都要有这种精气神,就是要像经济特区刚刚创办那个时候一样,担当作为、激情燃烧、干劲十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看来,这也是在光明区召开这场现场会的用意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