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孩子到一岁左右就会叫爸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也不断增强,到了两三岁时,基本上就能够说短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了。
可是有的孩子到了3岁甚至4岁,还不会说话,有时候是孩子语言能力发育迟缓,但有时候孩子说话的早晚却是跟家里的环境有关的。
最近鹿妈就看到这样一个报道,山东的王女士,儿子3岁了,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还不会说话,只会叫个爸妈,幼儿园都不收他。可经历过一次意外后,孩子却奇迹般地开口说话了,原因让人无奈又心酸。
王女士3岁的儿子在家不见了,家人到处找,后来在楼下找到了受伤的儿子,原来孩子从5楼的阳台掉到了楼下。
因为伤情太严重,孩子被送到医院后就住到了重症监护室,整整待了19天,19天来家人都没过孩子。然而当孩子转到普通病房后,王女士发现儿子像开了窍一样,突然会说很多话了。
难道孩子是被“摔开窍”了?后来才知道真正的原因。
原来王女士儿子一直是由由奶奶带,而奶奶的头脑有点问题,平时基本上不跟孩子说话,王女士夫妻两个又是做生意的,平时很忙,也很少跟孩子交流。
而在重症监护室待的19天里,护士每天都会跟孩子说话。王女士知道原因之后也很愧疚很心酸,因为太忙,没有跟孩子正常交流沟通的时间,竟然是护士教会了孩子说话。
现在,孩子的伤情完全康复了,说话也溜了很多,一家人都激动不已。
其实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经解释过,3岁以内的孩子,老人带和年轻父母带,一个人带和一家人带,是有很大差别的,为什么呢?
如果孩子一睁眼,旁边没什么人,也没什么人跟他说话,那孩子的语言发育能力肯定就比较迟缓,如果经常跟孩子沟通交流,逗孩子玩儿,那孩子也会跟着学,孩子的眼神也更灵活,大脑也会更加机灵。
不过有不少家长觉得,3岁以内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谁带都一样,父母还不如去外边多挣点钱,其实3岁以内,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的性格、规则、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所以李玫瑾教授才建议,3岁以内的孩子最好是妈妈亲自带。
一:亲子关系不同
有句老话叫“谁带的孩子跟谁亲”,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小由老人带大的孩子,从情感上来说吗,会跟老人更加亲近,而跟妈妈之间会有一定的隔阂。
有很多孩子上学后不愿意跟家长说贴心话,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跟小时候建立的依恋关系有关。所以妈妈带还是老人带,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不同的。
二: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同
因为年龄问题,老人会不自觉地溺爱孩子,更容易代替孩子做,比如老人喜欢给孩子喂饭,总觉得孩子还太小,什么事都不让做。而年轻人的育儿理念跟老人有很大差别,会让孩子跟自己一起做,或者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所以3岁以前是老人带的还是妈妈带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就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自理能力大不一样。
三:孩子的处事方式不同
老人带的孩子做事更小心,妈妈带的孩子更有创新意识。
这也主要是跟带孩子时的习惯有关,老人看孩子总是爱提醒:小心点,慢点,有危险别……
这主要是为孩子的安全着想,孩子跑得快,有时候老人也追不上,不好照顾,但是经常限制孩子,有时候也会限制了孩子试探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而年轻妈妈带孩子时,对于探索性的活动可能会对孩子更宽松点,更有利于孩子的探索。
四:孩子的眼光见识不同
老人带孩子更注重的是孩子吃饱穿暖,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过高的要求。
妈妈带孩子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礼仪、规则、更新颖的教育方式等。
所以孩子的眼光和见识,在上学后就会体现出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