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沟边合作社组织农民到田间生产忙。
区农村农业局党员干部走访结对帮扶的贫困户。
本报记者 李霞 通讯员 翁国城 文/图
荔城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破壳消薄”行动,充实扶贫一线工作队伍,发挥党员干部的专业优势和先锋作用,主动担当作为。加强产业扶贫力度,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特色种植,推进“专业户+贫困户”种植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以点带面,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围绕《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对照责任分工,荔城区坚持“脱贫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坚强战斗堡垒,实现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该区现有可享受扶贫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423户1411人,重点贫困对象16户33人。2019年全区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483元,较2018年增长36.8%,4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有3个贫困村突破20万元。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期实现目标任务有许多硬仗要打,全区党员干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信心决心,强化责任担当,把各项帮扶措施抓实抓细,竭力巩固脱贫成效,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荔城区委书记杨朝东说道。
强基固本,解决思想的“软骨病”
连日来,荔城区结合脱贫攻坚,初步更新排查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8个,扎实推进针对性整顿措施,不断补齐基层组织建设短板,夯实脱贫攻坚组织基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荔城区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去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快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2019年共排查、整顿12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和战斗力。同时,开展“破壳消薄”行动,通过“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支持和帮助薄弱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拓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共筹措资金992万元,以产业资本金的形式入股市振兴乡村集团,63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脱贫攻坚要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区扶贫办负责人介绍,不仅是扶持贫困户从物质上脱贫,还要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补钙”,破解“等靠要”等“软骨病”,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下垞村是西天尾镇最为贫困的山区村,平均海拔500米,共有436户2067人,其中贫困户9户27人,主要收入依靠种植水稻和枇杷。为充分发挥产业扶贫造血功能,省派驻下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祝考泓和村“两委”发动群众,因地制宜,立足村情发展以特色水果为主的第一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投资95万元建设15亩钢架大棚出租增加村财收入;成立由9户贫困户组成、自主经营的九华忆情合作社,今年蓝莓可投产收益;6户贫困户示范推广果树新品种,预计明年开始试投产。
最近,下垞村民林金星收到了农商银行西天尾支行的5万元贷款,及时解决了创业发展果树种植的资金问题。这得益于荔城区小额信贷政策助力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去年,林金星在参加“雨露计划”培训后,在挂钩扶贫党员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小额贷款,开始种植西瓜、生姜、山萝卜等农产品,并充分利用产业奖补、技术培训、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大果树种植面积,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据介绍,下垞村共收到农商银行发放贷款53笔600多万元,其中扶贫贷款9笔45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贷款难、利息贵”问题,助力贫困群众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党员带动,当好群众的“领头羊”
去年4月,荔城区组织村党组织书记代表到泉州市永春县学习考察,重点学习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拓宽村党组织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视野和履职能力;去年9月,举办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强化村居党组织书记党性修养和履职能力……去年以来,荔城区持续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办好脱贫攻坚“培训班”,不断提升党员干部脱贫攻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在此基础上,荔城区坚持党建引领,优化基层党组织力量,充实扶贫一线工作队伍,发挥党员干部的专业优势和先锋作用,主动担当作为。特别是精准把握市场内需,加强产业扶贫力度,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特色种植,推进“专业户+贫困户”种植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以点带面,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黄石镇党委整合资金、土地、用工等发展要素,按照“支部引导、党员干部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参与”的模式,实施领头雁示范田计划。在以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为主体的同时,依靠党支部引导,以流转土地价格每亩不低于1000元的价格,将贫困户承包地全部纳入土地流转范畴。全镇12家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种植面积1.6余亩,吸收土地流转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到合作社就业。陈英是沟边农机合作社12名贫困户“工人”中的一个。她家有1.2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一年有1200元土地流转租金,加上到合作社上班每天收入120元,一年下来共有2万多元的收入。
龙头企业引领,技术支撑保障。该区利用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优势,邀请沟边专业合作社党员陈智敏开展“领头雁”培训,免费为全区贫困户进行全程指导、跟踪服务,同步保障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收。
多办实事,不摆务虚的“花架子”
抓好脱贫攻坚工作,要多做好实事,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
春耕时节助农忙。今年3月中旬,在驻村党员干部陈宇峰的帮助下,黄石镇西利村林志敏家1.2亩农田顺利进行春耕生产。由于家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73岁的林志敏老人的春耕农活成了难题。陈宇峰得知情况后,经过多次联系,帮助老人解决困难,最终由沟边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老人提供一条龙春耕服务。
在荔城区,还有不少党员像陈宇峰一样,活跃在田间地头帮助贫困户。据介绍,全区113个村党组织结合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划分党员责任网格,组建党员志愿队,深入田间地头扎实做好疫情防控下的春耕生产。截至3月底,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163名党员下沉村一线包联点,累计为当地农民群众破解复产“瓶颈”236件。全区还下达61.35万元区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分配补助给贫困户,组织产业发展指导员入户指导,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巩固脱贫成效。
黄石镇华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剑友,因童年高烧导致脑瘫失去行动能力,目前瘫痪在床。疫情防控期间,区机关扶贫挂钩党员干部张香定期探视慰问,密切关注其生活和身体状况,送去口罩、生活物资和营养品,协调争取了生活救助2475元。同时,动员其亲属作为临时照护责任人,保障其生活照料,并积极对接专业机构为他开展心理疏导和康复医护,帮助其恢复生活信心。
和平村51岁贫困户黄伟文,因犯间歇性精神病,丧失劳动力。区安监局党员干部陈庆云及时协调区卫生局与精神防治院腾挪床位,给予兜底治疗,减轻其家庭负担;并对其危房帮助申请幸福家园改造,落实补助资金8万元,为他的妻子邹雪琴安排公益性岗位,帮助他的女儿高职毕业后学习玉雕工艺、实现就业。目前全家年收入达6万多元。
就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该区还积极开展结对共建帮扶活动,搭建“非公企业党组织+村党组织+贫困户”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模式,引导三棵树涂料、才子服饰、鹏飞印刷等30多家非公企业党组织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挂钩联系下垞村、青垞村、澄瀛村、汀峰村村级党组织。据统计,近两年通过投资建厂,优先招聘录用贫困户、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2019年结对帮扶贫困户40多户;祥恒包装、永丰鞋业等企业开展助学活动,按照3万元/人的标准资助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在攻坚一线,荔城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逐步建立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打通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最后一公里”,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来源:湄洲日报 记者:李霞 通讯员 翁国城 文/图 编辑: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