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顺德(邢台)城与保定城、邯郸城、沧州城、正定城、大名城的面积大小与建筑形状比较。明清正定、顺德(邢台)、保定、大名为河北省四座府级古城。明清邯郸城和沧县城是河北省2做县级古城。
顺德(邢台)历史沿革
顺德(邢台)城
顺德外城(南关城)
南门瓮城图
民国邢台(顺德))城及南门瓮城图
民国邢台(顺德))城及南门瓮城图
邢台南城门是邢台市最后一个被彻底拆除的城门。 1993年的某一天,邢台市府前街口破败的南城门东侧挂起了一副硕大的“古城门修复示意图”,市政府决定修复邢台南城门了,似乎这垂暮千载的城门就要焕发第二次青春,正在人们翘首以盼的时候,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夜之间,这南城门消失的无影无踪。现代化的挖掘设备,以惊人的速度将邢台南城门从地球上彻底抹去。 只留下了它身后的火神庙和那半截城墙。随后这里建起了那座邢台人耳熟能详的建筑——新亚商场。真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所谓修复南城门,当时可能是市政府给大家开的一个幽默玩笑,其实不是修复,而是要拆除。
网上网友按历史照片和平毁前实测的数据复原的顺德府(邢台)古城南门瓮城
网友所绘的顺德府(邢台)古城南瓮城
民国时期顺德(邢台)古城的四门:
东门——“望齐门”
东门在后赵时期称永昌门,明代天顺年间名“朝阳门”,成化年间改弘济门,万历年间改望齐门。因齐国曾助邢抗狄和筑起都城而得名。按五行,东方属甲乙木,东瓮城出头门北侧建天地水三宫庙,三尊铜像为尧舜禹。出头门南侧是石勒筑建平城时,瓮城中创办四座学府中的“居仁学府”。 相传元末田丰率军攻打顺德城,见关公显圣,在城头上空借雨磨刀,不禁为之胆寒,遂率军退去,百姓躲过一场兵难。
南门—“来薰门”
南门在后赵时期称正阳门,明代天顺年间名“通远门”,成化年间改来薰门,万历年间改率宾门,乾隆年间改来薰门。南风为薰,故南门为“来薰门”。按五行,南方属丙丁火,出头门东侧建火神庙。西侧为石勒所建的“尊礼学府”。
邢台是个商埠,商业区是南关七条街和城内府前南街,南瓮城是接连城内外商业区的咽喉,民国时期,南瓮城中的三个小瓮城圈内,建满了密密麻麻三十多座商店,将瓮城中的行道挤的很窄,汽车很难通行,这也说明南瓮城商业的繁华情景。
西门——归安门
西门在后赵时期称永丰门,明代天顺年间名“阜安门”,成化年间改挹秀门,万历年间改归安门。西方为庚辛金。出头道门的瓮城中建三座财神庙。冲西门里是文财神庙,塑像为比干;北侧为武财神庙,塑像为关云长;路南为武财神庙,塑像为赵公明。瓮城有后赵石勒所建的有义学府。
这三座庙相距约五步,民谚中“五步三神庙”即指此三座庙。出头道门往西,可看到二道门洞上的城墙上,镶着石勒于晋成帝和五年筑“建平城”时的“西门”石匾,石匾下方刻着“石勒建”三字,此石匾距拆城时已1600多年,可谓邢台的古迹,可惜拆墙时失落。
北门——拱辰门
北门在后赵时期称止车门,明代天顺年间名“拱辰门”,成化年间改承恩门,万历年间改鸳水门。清代乾隆年间又改”拱辰门“。辰即北辰所居,指帝王的宫殿,邢为京畿南大门,拱卫京都,故北门为“拱宸门”。北瓮城出头门向西北拐过二门,出二门向东北拐过东西向的三门,出三门向东北拐出外北门。北方为壬癸水,出头门的瓮城西侧建水母庙,庙内有眼月亮井;东侧是二郎庙;庙东是后赵石勒所建的“养智学府”。
顺德(邢台)古城南门特点:
1、四重瓮城扭头门
四道一体式扭头瓮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几道门洞都不再同一中轴线上。来薰门城门自南向北进入第一道城门后,向前行走约10米左拐方能进入第二道瓮城。过第二道瓮城右拐,也就是向北约10米,可以进入第三道瓮城。通过第三道门洞后,进入该城门三个翁圈中最大的一个。
2、双道护城河,一道石桥,一道吊桥
3、三步五孔桥——地下排涝排水工程
三步五孔桥。在南门里路东道边,建一约五六尺宽、尺余高,五孔的地下涵道洞口。南门里的雨水流进洞口经过三道瓮城墙和密集商店的地下水道,流到南瓮城外的护城河里。邢台有句民谚“五步三座庙,三步五孔桥”,后一句即指下水道的五孔洞口。
4、伏门(暗门)
平时不开启,战争时才可能启用,源自后赵右侯内丘人张宾为邢台城所设计,当时石勒通过暗门伏兵打败敌军,获得襄国保卫战的胜利,此后历代邢台城保留了这一独特的设计,直到1993年邢台南城门被拆除,为全国罕见。
5、千斤闸
千斤闸也称悬门,是在水平开合的城门前设置的一道可以上下起降的闸门,由于体积巨大,且外表包有铁皮,故名千斤闸。邢台南城门有千斤闸。
顺德(邢台)古城修四道扭头门(牛斗门)的由来
人们常说“顺德府的好城墙!”。顺德府(今邢台市)不但城墙好而且城门也好,邢台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每个城门都是由三重瓮城、四道扭头门构成,共计16道城门,四道城门扭来扭去,老百姓都叫它为“扭头门”,后来变音为“牛头门”,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很有一副府城气派。 顺德府四座城门为什么都要建造四道扭头门呢?那要从明朝万历年说起,明万历以前,顺德府城门只有两重,到明万历9年(1582年),因为顺德府为“咽喉孔道,股肱要区”,所以经万历皇帝批准,工部拨付顺德府修城经费49090两白银,限期三年完成顺德府城扩建增固工程。当时由顺德府知府兼右柬御史王守诚主持,顺德府同知李宗督工,城池修建顺利,仅用两年零两个月完工,并省银3800两。新修城池周十三里二十丈,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五丈,城门为东西南北各四道扭头门,明代王祖嫡看到顺德府巍峨的城池气派后,称赞曰“仅见都城与是”。 据说,当时规划是建造三道城门,有一天在建造新城门时,南城门外出现一个披甲戴盔的、手持长枪的十来岁玩童,那玩童一面舞动长枪,一面高喊“一枪挑开三道门!”转眼间玩童便不见了, 在南门带工的工头觉得奇怪,便把玩童出现的经过详细禀报给当时督修城池的顺德府同知李宗,李大人也觉得奇怪,暗自思量,莫非是神仙特来点化,暗示要多修几道门,防备敌人攻破。便请示上司顺德府知府王守诚,最后决定在顺德府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中加修一道,都修成四道城门,比玩童喊的“一枪挑开三道门”还多一道。 说来奇怪,城刚修好,一伙贼人便来袭取。守城将士措手不及,敌人一鼓作气便强攻下第一道门。敌人满以为可以长驱直入,攻进城内,不料第一道门并不是通往城内的大街,扭过头来,还有一道城门。当敌人下令再次攻打第二道城门时,守城将士已经做好准备,齐声呐喊,弓弩齐发,滚木檑石齐头并下。敌军被困于瓮城中如同瓮中捉鳖,躲闪不及,伤亡惨重,敌将拼死强攻又破第二道城门,但前面仍不是通往城内的大道,扭过头来又见一道城门矗立前面。敌军拼死强攻下第三道城门,伤亡特别惨重,满以为这是最后一道城门了,却发现前面还有一道城门,顺德府城门一道连一道,敌人俱都丧气,已无斗志,便向城楼上喊道:“守城将士听真,你们顺德府到底还有几道城门呀?”城上守军答道:“我们有十六道城门,你们只攻破三道,还有十三道城门等着你们攻呢!”敌军听了,觉得攻下顺德府城绝无希望,便哗然溃退。守城将士见敌军将要溃退,便打开南城门的暗门(伏门),一鼓作气出城追杀,敌军战死的战死,被俘的被俘,跑掉的寥寥无几。战事胜利,城池保住,城内居民安然无恙。 这便是顺德府城修建四道扭头门的由来。国内古城很多,但城门大都修成二道,修成三道的已经非常少了,而修成四道扭头门的却只有顺德(邢台)城,形成三个瓮城捉鳖之势,加之暗门和千斤闸的设计,以及西北缺、东南缺(明代时期如此,清代改缺为直)的设计,邢台卧牛城可谓是一座攻防一体的战阵。
顺德府城墙向以坚固著称,到后来李自成义军某部攻打顺德府便曾大败,清朝太平军北伐时,见到顺德府城坚固,便宁肯绕远路过顺德府也不肯攻打城池,清末民初,顺德府南关商业发达时,商家云集,从西关登火车南去一出站,凭窗东望,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城里高耸的清风楼和顺德府巍峨的城墙、城门楼以及南关外大片的塔林。
民国邢台城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