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青葱岁月,啖此佳肴,欲罢不能。看今朝,而立之年,忆此美味,回味无穷。
也许你在好奇,是何等珍馐令广大90后和80后张掖人士回味一生,那就是张掖独有的早点小吃——菜夹饼!
外地的朋友可能不太理解,一个白皮烤饼里夹点菜有啥好吃的,但这真真实实是90后和80后张掖朋友们上学时的记忆。每日一份,百吃不厌。无论早起家里边准备的是西式牛奶果汁面包蛋糕,还是中式豆浆油条包子豆腐脑,来到学校,晨读结束,甭管张中还是二中,学校的小卖部定会蜂拥一大波学子,青春的声音在激动地呐喊:姨姨,豆皮、牛筋面、粉皮、洋芋丝、加鸡排、牛排、鱼排、火腿肠、鸡肉肠、烤肠,多放点辣酱(这是张中);姐,烤肠菜夹饼一个,多放些辣子,加航一袋子拉拉面(这是二中)。
年少时的胃口,不用顾忌卡路里,只需一个吃饱了才能好好学习的理由。也许是起的太早,家里的早餐吃得太早,亦或晨读和早操结束后脑力和体力短暂空虚需要补给,总之那时候的我们,不管一天吸收了多少知识精华,只要保证每天吃上一个菜夹饼,才会觉得这一天是完整的。
我高中是在张中上的,关于二中的烤肠菜夹饼的描述,都是听二中的朋友讲的,直到有一次,河西五市联考换考场,有幸分到了二中的考场,跟着二中的朋友混吃一波,油炸过的白皮饼,外皮酥脆,里边软香,配上二中小卖部独有的孜然风味辣酱,加上各种各样切成丝的菜,配一根烤肠,有荤有素,有咸有辣,量也比较大,十分舒适。而张中的菜夹饼选择多样,记忆中我们那一届,张中当时的小卖部都是开在操场上。在每天早操结束后,从左往右,由南向北,1到13号小卖部的叔叔阿姨们都会做好准备迎接一群狂奔而来的饿狼似的少年。
我最爱的是2号小卖部、11号小卖部和13号小卖部。2号小卖部的特色是他家的牛筋面特别好吃,软硬适中有嚼劲儿。还有他家的菜夹饼里边不仅可以加一个叫牛板筋的辣条,甚至还可以加一袋五毛钱的锅巴,又辣又爽,又脆又香。除此之外,他家最出名的是豆腐脑。在那个年代,六毛钱一杯的豆腐脑,呛辣的胡椒汤加上豆腐脑的清爽,辅以榨菜丁的咸香,配上又红又亮又香的辣椒油,让我记忆犹新,尤其是在冬日,这一杯简直是御寒的法宝。11号小卖部的特色,是他家的酱特别好吃,而且量特别大,是我最最最喜爱的一家。那家叔叔和阿姨特别和蔼可亲,因为去的次数多了,每次不用我张口,叔叔和阿姨就知道我要什么。对于11号小卖部,我有一套独特的点菜方式:豆皮,牛筋面,土豆丝,不要海带和胡萝卜丝,不要粉皮,加各种排,后来那个阿姨专门给我总结出来了一套我买饼时的口诀:排大,丝多,酱广。13号小卖部的特色,是他家夹饼时可以选择其他种类的炸串加进去,饼坯还有油炸和非油炸两种选择。而我最爱的其实不是他家的饼,是他家的醪糟鸡蛋汤。同样是一杯六毛,醪糟酒香浓郁,鸡蛋嫩滑爽口,甜而不腻,醇香甘美。
十几载青春飞逝,这些年我走遍大江南北,品尝过各地美味,难忘的依旧是家乡独特的味道,在记忆深处,那是我一份不灭的情怀。和我一样漂泊在外的90后和80后张掖人有很多,这一份情怀味道,不仅仅是我们对青春的回顾,更是我们对家乡的思念。
前几年回到家乡,偶尔在西街小学门口早餐店吃到过,可惜不是我记忆中的味道。时光如梭,张中和二中菜夹饼或许已成历史,但我们这些在外的张掖人会把它永远铭刻在记忆深处,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一生不忘!此刻,凭着记忆复刻了菜夹饼的我,希望家乡繁荣昌盛,更加辉煌!(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