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老师|怎样将物质满足升华为精神享受

2020-12-25   善解童贞

原标题:胡萍老师|怎样将物质满足升华为精神享受

胡萍老师

儿童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家

家庭教育专家

《善解童贞》系列书籍作者

根儿14岁那年,我们一家三口对物质与精神进行了讨论。

根儿坚定地告诉我们:“美食可以带给我最大的精神享受,享受美食是我的最高精神追求!”

(根儿制作:牡蛎意大利面配藏红花酱)

他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认知超出了我的预想。对于物质、精神与幸福的关系,他的理解是:

物质幸福是精神幸福的基础,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最长久的幸福。没有物质基础就来谈精神,那是虚伪的精神;如果用虚伪的精神幸福来掩盖物质的贫乏,那样的幸福是空洞的,谈不上真正的“精神幸福”。

根儿还举例说明了精神的幸福是不长久的:“比如妈妈写书,写书的时候你是幸福的;但书写完了,你的这段精神幸福就结束了。”

我说:“没有结束,我的精神财富已经留下了,我又将追求其他的精神幸福了啊!”

与根儿的讨论没有谁对谁错,个人有自己的见解和幸福观,我不可以要求他现在就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他还在成长之中,价值观还在形成之中,只要他是真实的自己就好!

现在,根儿已经24岁了,他一直实践着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体验过程,每一次的厨艺制作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神圣的过程,孩子内心的神圣感会内化为高贵的情感。

(根儿制作:茴香红酒炖里脊,配珍珠大麦)

根儿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来感受厨艺的神韵。

金色的“皇冠”让水果馥兰焙高贵无比;每一种香料和食材使用前都会用嗅觉来品味,每一道美食在味觉品尝之前,一定要先用嗅觉品尝;新鲜出炉的面包,放在耳边用手撕裂,用听觉来感受面包的味道;每一种使用的食材他都用手仔细触摸,感受生命的律动;美食最后会进入他的口中,此刻,他更是将全部的情感都汇集到了味觉,这是物质与精神交汇的神圣时刻。

每一种由物质而来的感受都升华成了精神的享受,这一刻在根儿的内心是神圣的。

(根儿制作:蒸鳕鱼夹扇贝慕斯,配茴香和藏红花酱)

根儿厨艺柜里的红酒、白兰地,各种进口香料、白糖、面粉、发酵粉......都是他精心购买的。

有时,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他的橱柜,用爱意满满的眼神“抚摸”着每一种厨艺原料,然后,伸出手,拿起一个香料瓶,打开盖子,放到鼻尖下面,享受着香料带来的愉悦。

有时候他还会递过来,让我闻一闻。我深知,在对厨艺的精神层面,我和孟爸的层次远远不及儿子!

(根儿制作:半杜兰半白面的迷你短棍)

每一次到高档餐厅享受美食,根儿一定要洗澡,换上整洁的衣服之后,才前往餐厅。

他认为整洁的着装才能够与餐厅高雅的气氛和谐一致;身体干净地进入餐厅,与美食接触,才能够更完美地体验美食带来的高品质享受。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让根儿的精神与美食神韵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这是根儿的追求。

(根儿制作:海鲜意大利面)

拥有丰富的物质不是高贵,只是富有的象征;高贵是用来形容精神的词汇。

当孩子具备了将物质升华为精神享受的能力时,不论财富是多是少,孩子的精神都不会感到空虚。

如果孩子很富有,但缺乏将物质升华为精神享受的能力,就会依靠不断追求物质来填补空虚的精神,内心就会被物欲占满,这样的人离生活的幸福感就会越来越远。

(注:本文节选自胡萍老师《父母的天职:回归教育本质,完善孩子人格建构》第6章第195页)

更多文章链接:

从“蕾力”事件看被娱乐掩盖的伤害(3)——自我审视精神愉悦的品质

你还在打孩子吗?

胡萍观点 | 对《弟子规》的思考

每个生命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

从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发展理论中反观

胡萍老师|安全感的建构

善解童贞云学院初级班(第五期)2021年招生!

公众号|胡萍工作室

公众号|善解童贞

公众号|善解童贞青少年成长关爱中心

编辑:陈 英

校稿:王丹玲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或商业转载请留言授权

其它用途请注明出处

否则视为侵权

善解童贞,用爱与科学解读孩子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