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老师|父母对孩子人格建构的破坏

2021-05-17   善解童贞

原标题:胡萍老师|父母对孩子人格建构的破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善解童贞

胡萍老师

儿童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家

善解童贞创始人

《善解童贞》系列书籍作者

Part.01

01

暴力伤害了孩子的尊严

根儿上小学一年级的学期末,我去参加家长会,在老师发下来的成绩单上,我看到根儿的美术成绩是及格等级。当时我觉得是老师搞错了,根儿每次在家里完成的美术作业都不错,怎么可能才是及格等级呢?家长会结束后,我找到美术老师询问。老师查看了成绩记录后告诉我,根儿有四次作业没有上交,所以成绩被严重扣分。

我生气地回到家里,所有的怒火都朝向了根儿,对他怒吼:“为什么你不完成作业?”根儿被我的愤怒吓坏了,惊恐万分地看着我,开始哭泣。他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申辩。我开始沿袭传统的教育思维:不交作业是个特大的坏习惯,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他,让他今后不敢再不交作业!我继续大声吼叫:“趴在床上,我要狠狠地打你的屁股!”根儿无助地哭着,被我狠狠打了屁股。我还不解恨:“你给我跪下!我要让你永远记住你的错误!”天啊,我当时是多么的愚蠢,用暴力和伤害根儿尊严的方式来教育他认真对待作业,这是多么得不偿失的坏方式!

(图片来自于网络)

等我的气消停之后,我让根儿说明他四次没有交作业的原因。根儿哭着从书包里拿出了四张图画:“呜呜呜,妈妈,我做完了这四次作业的,都画好了,只是我不知道要交给老师,呜呜呜……”我当即明白自己错了,心痛的感觉蔓延全身,这才意识到根儿不是有意不交作业。他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完成了,当交作业的时间过了之后,他便不知道该把作业交给谁,老师也没有来问过他为什么没有交作业,也没有问他是否完成了作业,只是在作业堆里没有发现根儿的作业,就给根儿记上了过,然后在他的成绩上扣分。

我抱起了根儿,安慰着他,然而我却不能够原谅自己。如果我不用惯性思维来对待根儿,而是相信一贯认真踏实的根儿不交作业定有原因,心平气和地让他说明情况,我就不会做出暴打根儿和让他下跪这样的蠢事。

(图片来自于网络)

第二天,我带着根儿的作业找到美术老师,说明了根儿没有按时交作业的情况。老师也认为自己没有找根儿询问情况是失误,他纠正了根儿的美术成绩。看到根儿被更正了的美术成绩,我没有喜悦,开始反思我为什么要那样对待自己的宝贝。当初的愤怒或许来自太看重根儿的成绩,把孩子的成绩看成了自己的脸面,导致我犯下大错!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对孩子的成绩百般重视,但却不可以让孩子的成绩占据我们全部的心灵,否则,我们就无法用心感受孩子。

那天晚上孟爸也在家里,对于根儿不交作业,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也被我的愤怒蒙蔽了双眼,居然眼睁睁地看着我犯下如此大错,没有进行一丝阻拦。而且,孟爸在一次与根儿的冲突中,也学着我的做法,让根儿下跪,那时根儿10岁,抗争不过孟爸的力量而屈服了。在电话中孟爸和我讲述经过时,我让他不要再做让孩子下跪的事情,我曾经做错了的事情,现在我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当时我在成都出差,如果我在家里,第二次让根儿下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这是我和孟爸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虽然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错误,但根儿当初下跪的身影和哭声却让我难以释怀,成为我内心永远的愧疚。古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这里的黄金,我理解为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脊梁。如果一个人的尊严被毁,精神将成为一个残疾体,精神残疾的人永远不可能有高贵的心灵和情感。让年幼的根儿下跪,等于我在推毁他的尊严,伤及他的精神脊梁。这是魔鬼才会做出来的事情。可以想象,当时的我们在根儿的眼里,是多么的狰狞可怕!

(图片来自于网络:骨折的脊梁骨)

要不要用暴力方式来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曾一度引发争论。我认为,暴力方式是最愚蠢的教育方式。它让孩子屈从(不是真正的服从);让孩子学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暴力的羞辱下,孩子的尊严遭到了践踏。如果父母有足够的智慧,就不会使用暴力来教育孩子。暴力教育方式体现的是父母简单和粗暴的教育素养。

在根儿的成长中,我们也犯过打孩子的错误。虽然我曾经发誓不打根儿,不让根儿经受我从前被打的屈辱,不让根儿遭受暴力,然而,我没有从父辈那儿传承更多的模式来与孩子沟通,旧的模式如同定格在了我的血液里,我努力挣脱,拼命学习和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好妈妈,可是,旧的模式依然在我教育根儿时如影随形,让我挣扎在新旧模式交替的旋涡中,痛苦地蜕变着。

Part.02

02

冷漠封闭了孩子的心灵

根儿6岁时,非常喜欢收集动画中的各种人物模型。这些人物模型个头很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根儿收集了近30个模型,用一个小包装着,如同他的宝贝一般,走到哪儿都带着这个小包,一有空就拿出这些人物模型来做游戏,玩得津津有味。

有一年春节,我带根儿到宜昌玩,住在我妹妹家里。根儿带上了近两年精心收集的全部动画人物模型。一天晚上,我们外出吃饭后,坐出租车回家,等我们下车后,出租车已经开远了,根儿才发现装着全部模型的小包忘记在了车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生气地呵斥他:“为什么不记住拿自己的东西,现在没有办法找回来了,怎么办?!你自己负责吧!”根儿呆呆地看着出租车开走的方向,一脸的茫然和无助,失去了心爱之物的6岁孩子甚至没有了眼泪和哭泣,他没有得到我的一丝安慰,反而只有责备和训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我才明白,当时的根儿已经悲伤到了极致,所以才会那般平静,而我的冷漠更是让他无处宣泄失去心爱之物的哀伤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多么的残忍和无情!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那个夜晚,当根儿失去了心爱之物后,我会抱着他,轻抚他的背,让他伏在我的怀里尽情地痛哭,听他诉说他是多么不舍那些宝贝,他收集宝贝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不想失去它们,以后没有了那些宝贝他该如何是好,不知道出租车司机捡到宝贝后,会不会给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不会像自己一样爱护这些宝贝......

在那个夜晚,我会轻声安慰根儿:“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这些宝贝是你好不容易才攒集下来的,失去那些宝贝妈妈也很难受,出租车司机会好好保护你的宝贝们,他的孩子也会爱这些宝贝的……”

我让根儿一直在我的怀里哭诉,直到他哭累了,直到他在我的怀里睡去……可是,我和根儿都回不到从前了,根儿失去宝贝的哀伤从来没有机会被释放过。我用冷漠在根儿心灵深处划了一道伤痕,也在自己的心灵上划了一道伤痕,至今都无法抹去。这一次的错误行为,让我失去了帮助根儿习得温暖他人心灵的一次契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根儿丢失了物品,他已经难过后悔。他会从失去物品的痛苦中开始总结经验,下一次他一定会记得带好物品,不再丢失。我可以在安抚了他的伤心之后,再提醒他下次注意,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可是,当时的我就是不明白,就是不能够做到最好。我总是关注物品比关注根儿的心灵更多,我总是徘徊在根儿的心门之外,这样的成长缺陷我一直都存在着,深入骨髓,难以完全地修复。

Part.03

03

厌烦冻结了孩子主动交流的热情

我喜欢看电影。根儿在10岁前很喜欢与我一起分享电影,因为对电影故事不理解,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常常对我发问:“妈妈,他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打这个人?”“他的妈妈为什么哭了?”“那个爸爸为什么要生气?”……开始的时候我还能够认真回应他的提问,随着他的思考越来越多,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便开始有不耐烦的情绪了,甚至恶狠狠地对他说:“不要问了,我想安静地看电影!”根儿不再提问,也不再愿意与我一起看电影了。当时的我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006年8月,我认识李跃儿后来到她家里,一同来到李跃儿家的还有一位老师和她9岁的女儿,当晚我们一起看一个故事片,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女孩就像根儿当年一样,一边看电影一边不停地提出问题,她的妈妈也如同我当年一般,不耐烦地回应一两句,甚至不理睬女儿。女儿露出一脸的无助与失望,不再愿意看电影了。这个时候,李跃儿开始给女孩讲电影里发生的故事,耐心地回答女孩提出的问题,女孩开始变得快乐起来。这是李跃儿给我上的“第一课”。

这一幕把我拉回到了从前,看着变得开心起来的女孩,我无心再看电影,想着当年根儿被我拒绝交流后那种被漠视的感受,想着他现在不再愿意与我一起分享电影,后悔自己为什么当初不把与根儿一起看电影当作与他沟通心灵的亲密时间,在沟通交流之中,我可以帮助根儿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关系,还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传输给他。现在,即使我把肠子都悔青了,我们也再难回到从前了!那个夜晚,在李跃儿的家里,我无法入眠。

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邀请根儿与我一起看电影,但都被他拒绝了,好在我们俩都喜欢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每当电视里播放这部动画片,我会放下手边的活儿与根儿一起观看。渐渐地,根儿开始主动邀请我看一些他喜欢的电影,比如憨豆先生系列、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片和卡梅隆导演的影片,每次电影院里上演好影片我们都一起去看。记得《阿凡达》上映期间,我们在昆明王府井影城的MAX影厅里,连续三天看了三场,美美地享受了这场电影的盛宴。

曾经,我错误的做法切断了这种从故事情节直达艺术、心理、价值观的交流方式,破坏了根儿主动交流的欲望,让他认为自己的主动交流不被他人接纳,阻碍了根儿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如今也难以与根儿再次连接这样的方式了。这种遗憾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用电影课的方式来与青少年们交流,希望不久的将来,我能让自己的心愿变成现实。

(注:本文节选自胡萍老师《父母的天职:重塑自我,陪孩子一起成长》第2章第47-49页)

公众号|善解童贞

公众号|胡萍工作室

公众号|善解童贞青少年成长关爱中心

编辑:陈英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或商业转载请留言授权

其它用途请注明出处

否则视为侵权

善解童贞,用爱与科学解读孩子的性

善解童贞云学院培训:刘老师159 9956 0654

公益捐赠及项目合作:林老师137 7191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