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而有些父母觉得爱和理解来感化才是教育孩子的王道。
我们不能否认棍棒下的好孩子,也不能忽视爱和温柔下的任性孩子。
孩子的性格如何,其实一半靠天生父母的给予的,一半靠后天环境的养成。
那些从小就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跟那些小时候没挨过打的孩子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有研究显示,他们的情商差了不止一丁半点。
经常挨打的孩子,做事容易冲动易怒,一遇到事情,往往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爱乱发脾气;而从不挨打的孩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反省自己,也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大家可要手下留情。
01
我们都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
当父母看到孩子做错事生气的时候,如果选择暴力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么会让孩子觉得,用暴力发泄自己不满是对的,从此以后,也选择以暴制暴来作为自己发泄的方式。
这种想法不利于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以后的社交,容易让孩子养成一个暴躁易怒的性格。
此外,如果父母只被表象迷住了双眼,不管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不分青红皂白的就知道打孩子,以此发泄自己在生活中积攒的负面情绪。
那孩子无辜受到打压,长久以往,很可能引发孩子的反抗精神,以后不管事情对错,就是跟父母对着干。
棍棒下的孩子,相比于其他的小孩子来说,暴躁的特征多一些,怯弱的特征少一些。
相反,如果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更多的是先解决孩子的问题,然后跟他分析他做了什么错事,为什么这么做是错的,再了解了解他们内心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做这件事的动因,则会对孩子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孩子犯错之后,一般看到父母的神情变了,他就意识到了自己可能是哪里做的不对了,他会因为犯错感到惶恐不安,感觉到很羞愧。
如果父母能在认真听他们的解释,然后在这个时候原谅他,他就会主动认错,也会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种说教式教育,能够培养出温和的孩子,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更加有条理,能让他们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02
小河是一个很调皮的男孩,今年七岁。
他平常就老爱调戏邻居家的小姑娘,爱调皮捣蛋。
小河的妈妈是一个温和的知识分子,坚持用爱和教育感化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并主动去改正;而小河的爸爸,则是一个狼爸,喜欢动手教育孩子。
小河的爸爸是一个退伍军人,习惯了用军队调教人的方法教育男孩,觉得男孩太调皮不打几个,他都不知道姓甚名谁。
有一天,小河打开冰箱想吃冰棒,结果开冰箱门开的太猛,一下子把旁边柜子上的玻璃杯弄掉了一个。
看着玻璃杯在地下摔的七零八碎,玻璃渣在地板上被光线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是那么好看。看着看着,他的鬼心思又出来了。
他“啪”一下手一挥,把柜子上一层的七八个玻璃杯都砸碎了,看着满地的玻璃渣觉得很好看很有成就感。
妈妈那个时候在客厅看电视,听见连续的几声响动,赶紧跑过来一看究竟。
刚看见的时候,那可真的是生气,可是她压住了怒火,跟孩子说:“这些玻璃杯是爸爸妈妈用钱买来的,是用来装水喝的,你这么浪费是会让妈妈伤心的。”
小河看到妈妈生气了,便羞愧地低下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犯了。
巧的是,这边刚教育完,爸爸下班回家了。
看见孩子这么不懂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暴打了一顿。
妈妈本来拦着不让打,爸爸却说:“男孩犯了错就该打,你跟他讲再多道理他也不明白,吃点皮肉苦他才知道什么是做错事了。”
可是小河的妈妈始终不认同孩子他爸的做法,她觉得打孩子对孩子的心智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
03
为什么我们要说经常挨打的孩子情商低呢?
因为他们习惯了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而不去分析这件事为什么是这样,又应该是怎样的。
长久的不思考问题,便形成了思维惰性,对事情的观察和理解都不是很到位。
他们会觉得,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公理自在他们心中。
这样的孩子一般都很倔强很好强,他们即使做错了,也死鸭子嘴硬,不轻易服软,也不轻易妥协。
他们豪爽大方,但是缺乏变通,所以与那些不经常被打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商低了一些。
那些犯了错不被父母棍棒教育的孩子,会慢慢接受父母的思维逻辑。
一旦犯了错,他们会先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犯错,又能怎么做来尽力弥补这个损失。
面对错误的时候,他们的理性更多一点,他们愿意思考,所以渐渐的也就有了一个细腻的思维。
这种细腻的思维也就是情商高的体现,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END -
作者:啊啦拉
看完的读者,如果你赞同我的观点,记得给我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