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街头路人“戴脖罩”、“遛口罩”?理由更是五花八门

2020-02-22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这两天

随着复工和部分公园的开放

加上天气转晴

福州路面上的人流也逐渐多了起来

虽然疫情形势较之前有所好转

但如今还远未到可以放松警惕的时候

不过,小七鲜生却发现

不少市民竟然把口罩戴到了脖子上

甚至出现了“遛口罩”的现象

小区业主:“小区安全,没必要戴。”

在福州台江一小区,小七鲜生看到三五成群的小区业主在广场上聊天,一些业主竟然把口罩拉到脖子上,而这样的现象在小区内还有不少。

一位身穿红色毛衣的大爷告诉小七鲜生,他之所以把口罩拉下来是因为这样说话方便。

“我们都是本小区的,彼此都认识,如果戴口罩说话时间长了口罩会湿湿的,拉下来说话比较方便。而且,我们都保持着距离,我们心里有数。”

小七鲜生在小区内转了一圈,发现广场上大部分业主都有戴口罩出门,仅有极少数业主不戴口罩,不戴的原因是只在小区内散步安全。

街边:市民出门都带口罩,但花样戴!


随后,小七鲜生在福州台江区新兴路上看到,一些市民也没有按规范戴好口罩。一位身穿蓝色外套的大姐告诉小七鲜生她是依实际情况来决定要不要戴口罩。

“主要是在室外空气流通,我就把它拉下来了,如果到了菜市场或者人群密集的地方我就拉上来。”

此外,小七鲜生注意到,一位大爷直接把口罩拿在了手上,背着手走路,这样悠闲的散步,令人不免疑惑,大爷难道您是在遛口罩?

这位大爷解释说,不戴口罩的原因是戴着容易出汗。

不好好戴口罩的现象不只存在于中老年人身上,一些年轻人也一样。鼓楼区通湖路上的这三位年轻人为了抽烟直接把口罩戴在了脖子上。


还有这名年轻人把口罩拿在手上和朋友聊天。

甚至有市民在没戴口罩的情况下打羽毛球。

(公交车站候车市民)



(骑车不戴口罩的市民)


(不戴口罩散步的市民)


景区、公园:不戴口罩现象同样存在


小七鲜生在福州西湖公园内一处凉亭看到,四位坐在椅子上的市民有三位没戴好口罩。

另一处凉亭,不仅小孩没好好戴口罩,一旁的成年人同样没戴。

在园内一处石板凳上,两位大爷在没戴口罩的情况下,相距一米左右在抽烟、聊天。直到有志愿者上前提醒时,他们才将烟掐掉,并把口罩戴上。


相比西湖公园,三坊七巷的人流则相对较少,小七鲜生走完了南后街,只看到一名男子没按照规范戴口罩。

催你戴口罩的原因

可能大家有疑问为什么要戴口罩?因为你身边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人群:

无症状感染者

一种是无症状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第三版)》规定,无症状感染者即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也就是说,有些人身上携带着病毒,但是自己不发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病了,却可以在无意间传播病毒给其他人。

超长潜伏期感染者

还有一种是超长潜伏期感染者。一般认为,14天是最长潜伏期,然而,近日钟南山团队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有新冠肺炎患者的潜伏期达到了24天。这些偶发出现的超长潜伏期患者警示我们,即使日前新增病例越来越少,也不能排除个别超长潜伏期患者的存在。

这些场合,请一定要戴口罩

首先,我们来看办公室场景。身边的同事从外地回来以后,隔离了14天来上班,但是我们提到了超长潜伏期病人的存在,钟南山团队的研究中有最长潜伏期24天的,所以最保险的是等到外地同事回闽满24天后,相互交流才可以不用戴口罩,现在起码再戴个十天左右。

在办公室工作,开会是个很重要的人员聚集场合,也是容易传播病毒的场景。因此,开会戴口罩,仍然是必要的。

另外,根据广东省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口罩使用指引,普通民众在室外通风处(公园、小区、街道)与其他人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通风良好的办公室、独处或家庭成员都健康(居家、开车)的情况下,才可不用佩戴口罩。

比如,家中没有疑似患者,也没有密切接触者、疫区回来的家人;私家车没有搭乘过疫区客人或者疑似患者;在通风条件好的露天劳动、工作并和相邻人员保持适当距离,逛公园时没有游客聚集,有条件和周围人保持适当距离;办公室严格采取了消毒、测体温、通风措施,同事也没有疑似和密切接触者,这些情况可以不戴口罩。

其次,外出去菜场、商场、超市等一些人流量大的场所,一定要戴口罩。特别是在电梯等狭小密闭场合,还是建议要戴上口罩。专家建议,5楼以下住户可以选择走楼梯,既可以锻炼身体又避免搭乘电梯。

重点来了!以下场合必须戴口罩

1.去商场、菜场、超市等公共场所

2.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

3.乘坐出租车、网约车等

4.坐飞机、火车出远门

5.参加会议

6.去医院

戴口罩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防线

疫情防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在疫情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时

请戴好你的口罩


本文为FM1007福建交通广播原创稿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NrDb3AB3uTiws8Ko3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