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扬声(约1600~1647),字静来,莱阳北部朱省村人,徙居城南前照旺庄时。明末举人。清顺治四年保卫郧阳烈殉,屡受朝廷褒扬。
孙扬声之父孙光启,家境殷实。其行二,有兄孙扬烈,廪生,殉于莱阳癸未邑难。孙扬声和长兄孙扬烈少年时都拜在著名儒师宋继澄门下读书,习书经,读书勤奋,自有见地,颇得宋继澄赞赏。崇祯九年(1636),孙扬声中举人,第63名。兄弟二人成名后都参加了以老师宋继澄为首的山左大社。此后,孙扬声便在城内坐馆教学,并数次赴京参加会试,未果。
孙扬声为人闲静冲和,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士林有名。河间人崔国鼎流寓莱阳,是孙扬声的好朋友,年40犹未娶,母亲年已80还得操持炊食。孙扬声将妻子的私房钱借给他,使他娶了媳妇以便赡养母亲。城里有一个叫祝朴的人,大暑天母亲死了,无钱买棺,便慕名前往孙扬声处寻求帮助。孙扬声对学馆主人说:“祝朴与我素不相识,情急而来告贷,可见是知我者,请提前假借数月谷子(薪水),以实所求。”孙扬声豪爽好善如此,常人难及也。
在在康熙《莱阳县志》和民国《莱阳县志》中,仅将孙扬声作为仁德义烈之士予以记载,只有小传。
在康熙《莱阳县志》秋卷《忠节》记载:“(孙扬声)力学死……敦行,言动不苟,顺治三年筮仕湖广郧阳府推官,突遭寇乱,秉忠不屈,尽节而死……”。
民国《莱阳县志》姓氏载:“孝廉扬声之族,居一区留衣庄,二区照旺庄等村。”
后照旺庄村其后裔家中尚有孙扬声一族《孙氏族谱》,体例完好,有名人作序,有墓地形势图,更有前贤孙扬声受朝廷封赠的圣旨名人的颂扬文字,是难得的历史文献。尤其在谱书中有一段文继澄师生情谊的文字,曰:“高祖从万柳澄岚先生读,先生主山左文社,门下甲科如林,经品题者便成佳士。于是师弟尤恨相见晚……”
孙扬声在考取崇祯九年举人后,数次进京参加会试,最终没能如愿。当时的文坛大家艾南英(临川人,别号艾千子,豫章学派领袖,与陈际泰、张溥、张采、周钟等齐名)深知孙扬声德行高迈,文章不凡,为其感叹惋惜不已,以为其命数奇崛,天道不公。
清定鼎后,孙扬声应征入选为清朝官员,授湖广郧阳府推官。顺治四年(1647),郧阳府境猝发山寇作乱,郡城失守。孙扬声挺身出,跨马弯弓,往来奔突。终因受创过重而被缚,被缚后大骂,不屈就死。孙扬声死后,清政府以其战功卓著,加重恤典,赠以湖广按察使司佥事衔,并荫其一子入国子监为监生。此后该孙氏逐渐壮大,闻名莱阳。
20世纪50年代,在后照旺庄村尚有孙扬声故宅,高门大院,门上有竖匾一帧,红底金字,匾曰“皇恩赐赠”。这也是莱阳境内仅有的三块皇封竖匾之一(另两块是西至泊村乾隆帝赠王铤的金匾和城西视家楼村“老主同年少主师”金匾)。
孙扬声生前以德行文章闻名,其文章虽收录在《卢乡集》(清初张允龄辑录)中,但《卢乡集》已不见踪影。孙扬声烈殉后,宋继澄作诗文散佚严重,该文今也不得见。清代,孙扬声崇祀于邑内乡贤祠,墓在城北三十里太平顶(谭格庄镇朱省村附近)。
(作者:赵松枝 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