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上网课成为中小学生的新常态,然而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孩子们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不法分子的陷阱里。近期不少学生在家上网课,合理接触到手机的时间更多更自由了,但这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与此同时,孩子用父母手机给游戏充费、给主播打赏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上网课也有陷阱 谨防刷单返利式诈骗
据工人日报报道,2月25日,广东惠州市惠阳区14岁的橙橙(化名)在家使用妈妈的手机上网课的过程中,突然收到一个名为“某网红生日福利群”的QQ群消息。打开QQ群信息,橙橙看到对方称“某网红过生日,现有福利发给大家!一个小金额大回报的赚钱机会,私聊我扫码简单操作即可,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不法分子在实“刷单、返利诈骗”时,通常是按照骗取信任、设置诱饵、实施诈骗三个步骤操作。诈骗分子首先通过快速返还购物本金和刷单佣金赢得孩子信任,然后诱骗孩子连续、多次完成刷单任务才能一次性返还佣金和本金。待完成任务后,他们就以系统故障、转账延迟、账户冻结等理由,以激活账户为幌子,继续诱导孩子向诈骗账户汇入钱款,在款项到账后,将孩子拉黑,完成诈骗行为。
借网课名义玩手机 高额礼物打赏主播
2月26日,家住深圳宝安区的梁女士报案称,其丈夫名下的银行卡余额突然少了10多万元,却查询不到扣款记录,也没有收到银行消费的短信通知。接到报案后,深圳民警侦查发现,梁女士的儿子今年12岁,读小学六年级,受疫情影响,每天在家拿着手机上网课。趁父母睡觉的时候,梁女士儿子偷拿他爸爸的手机给自己的游戏账号和直播普通账号充值,并清除所有转账记录,然后不停地给平台里的游戏主播刷礼物。梁女士询问才得知,一周内儿子在某网络平台给游戏主播打赏了大约12万元。
南方都市报视频截图
据四川教育发布消息,2月21日,山东潍坊马女士称,疫情期间,学校延期开学,其10岁儿子在听网课、写完作业后,拿父母手机偷玩游戏,前后充值2万余元。“其中在2月10日、11日两天,共充值648元的点券26次,还都是免密支付,这都是我们的血汗钱啊,希望商家可以退还给我们。”马女士说。
同样的,河南周口毛女士反映,受疫情影响,12岁的大儿子从2月6日开始通过手机上网课。2月17日至19日,孩子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手机玩游戏,并陆续充值了6000多元,这给并不宽裕的家庭带来不少负担。
深圳警方介绍,通常在网络直播中,主播比如唱歌主播、游戏主播等会在直播平台跟观众互动,许多未成年人会跟风刷礼物,更有虚荣心强者为了撑面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伪装成孩子班主任 成年人也难逃被骗
疫情之下,还有骗子趁学校开设网课之机,冒充起学校老师,以免费送电脑和复读机为名,骗到了家长头上。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李梅(化名)上QQ时,有个昵称为“班主任王老师”的人申请添加她为好友,由于她儿子的QQ群里班主任QQ昵称也是“班主任王老师”,她就加了对方为好友。
随后,“班主任王老师”就给李梅发来了一则“通知”:疫情期间,五位北京大学的外籍教授直播网课英语课程,本次培训是市教育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接受本次培训的学生北京大学会记录在校,待高考时优先录取,教育局统一规定暂时收取1200元的直播授课费用,待开学日期确定后的一个星期内,教育局补贴直播授课费用1000元整。
“班主任王老师”还说,只要报名培训,学校将免费提供一台电脑和复读机给学生接受线上学习,只需交1000元押金,电脑和复读机需在次日下午3点后到学校去领取,这笔押金主要是防止学生线上学习期间弄坏设备,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全额退还。
李梅反复看了几遍“通知”,觉得机会难得,向“班主任王老师”报了个名,并根据发来的收款码,一次性将“押金”和“培训费”共2200元扫码支付了。可当李梅打算去学校领取电脑和复读机,为了确定详细的领取地点,她先微信联系了儿子的班主任,结果发现被骗了。
既要做好在线教育 也要加强防范意识
北青报评论表示,对中小学生进行在线教育,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种客观需求,但是不能只有在线知识文化的教育,而缺少了防骗意识的教育。鉴于绝大多数未成年人对网络上的各种骗局并不了解,同时在防骗意识上也严重匮乏,所以我们在开展在线教育的同时,也要对防骗教育进行补课。
从线下来说,在把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交给孩子之前,要告诉他们什么能做, 什么不能做,同时还要向他们灌输正确、健康的价值观、金钱观,避免他们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从线上教育来说,制作网络课程的机构,不妨在每次上课之前先对孩子进行一段预防网络诈骗的教育,就像现在在上网课之前,都会有一段预防新冠肺炎的教育一样。这些措施,会有效提高孩子们的防骗意识。
作者丨孙山浓
责任编辑丨孙瑞
来源丨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网、四川省教育厅、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