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扫描”五龙汇聚终入海

2019-08-25   内刊主编

1

五龙河为胶东第一大河,上游有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五大支流,穿梭于山岭沟壑之间,宛若得名五龙。五龙河水系总流长124公里,流域面积为2768平方公里,其中莱阳域流长83公里,流域面积1330.5平方公里。

五龙河自北向南纵贯莱阳全境,是莱阳的母亲河。发源于山涧峡谷中的涓涓细流,穿山越岭一路走来,声势逐渐壮大,

,仿佛长长的玉带,穿过大片的农田,环绕座座青山。山,阻挡了水的去路,也助水的脾气。夏秋季节,河水的脾气不断增长,遇上山峦阻路,它们的咆哮声在峡谷激昂回荡。

所以,莱阳大地便有了五条巨龙开山辟路的传说,也衍生出大禹治五龙的神话。

秃尾巴老李和五龙河七十二拐弯的故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五龙峡口至牛百口间,还有一段“齐大夫河”。

相传古时候这里是一个巨泽,名叫豨养泽,大水荡漾,一片汪洋。后来,齐国有一位大夫(县令),看到这里百姓受积水之害,当地民众,在五龙口劈山放水,开凿了八十里的河渠,就是现在的五龙河。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迹,曾在五龙口修过一座齐大夫庙。五龙口附近一段河流,至今人们还叫它齐大夫河。

登上五龙口的小山顶,引颈眺望,五条大河如同五条巨龙,翘首摆尾,逶迤于群山峡谷,向五龙峡口滚滚而来。每当雨季来临,山洪爆发,五条河水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又似五龙戏珠,旋转奔腾,吼声如雷,浊浪排空。这便是莱阳八景之一的“五龙汇涨”。

古人为这一景致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秋波万顷如奔马,夕照长桥似卧龙”………”

穿过峡口之后,河面开阔起来,河水变得平静驯服,浩浩荡荡奔向大海。大水过后,五龙口留下一湾清澈碧蓝的河水,五龙鲤鱼、泥蚶、竹蛏、五龙河蚬在这里生长繁行。

大河两岸的油沙土则成为栽培莱阳梨树、花生、芋头、沙参等的沃土肥壤。清朝诗人张瑞征在《莱阳八景诗钞》中赞道:

“嵯峨东柱势崔嵬,五水奔流自北回。

高浪蹴天吹地轴,渔人网得锦鳞归。”

2

通常所说的五龙河,便指这五大支流于五龙峡口汇聚后形成的大河。康熙《莱阳县志》记载:“五龙河在县南二十五里,两岸皆山,中间一道,宽十丈,五水合流,南入于海,奔突之势不减龙门。”五龙河束流南下,又纳嵯阳、玉带、金水等河,水量逐渐增大,浩浩荡荡,于穴坊镇吕家滩村东南注入黄海。

汇聚后的五龙河,共流经照旺庄、古柳、吕格庄、团旺、姜疃、高格庄、穴坊、羊郡等8个镇(街),全长53公里,河床宽100400米,流域面积达393.3平方公里。在穴坊镇域内,又流经鸭儿沟村、东富山、西富山、蚬子湾、东贤友、西贤友、吕家滩等村庄,流长达15公里。

几千年来,五龙河奔腾不休,它携带的泥沙,淤积成肥沃的田野;它绕过的山峦,充满了灵秀;在它的怀抱中,鱼虾成群出没,各种水鸟在河畔湿地繁衍生息。更有了人类,从远古走来,他们循着五龙河流域,安营扎寨。人类烟火升起,这里便有了文明的足迹。

在莱阳这片土地上,记载最早的人类文明是贝丘遗址。贝丘遗址有两处,分别在穴坊镇的泉水头村和西富山村。泉水头村贝丘遗址在村东南约1000米处的高地上,总面积为8.18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除了发现大量海蛎子壳外,还发现的古人类遗物有石斧、石磨棒、陶鼎等。

据考证,遗址北端,古为海叉子,此地生存的古人类以渔猎为主,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莱阳发现的最早古人类遗址。西富山贝丘遗址在西富山村西北400米处的丘陵上,因为土层中遍布蛎壳,村民称呼它为“蛤蜊岭”。

据考证是距今约5000余年的古人类文明遗址。

贝丘遗址也是胶东人类逐水而居的证明。穴坊镇地处五龙河流域的入海口处,沧海变换桑田,古时候的海叉子,现在的五龙河流域,自古物产丰饶,留下多处古人类生活的印记。

五龙河流到这里,许是知道即将面临浩瀚无边的海洋,暴躁桀骜的脾气收敛了许多,变得温和娴静。它用(1852-1902),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广西知府,为官清廉,书法有名。光绪年间,被称为莱阳书法四家之一。

王垿(1858-1934),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提督河南学政、朝考阅卷大臣法部右侍郎,授翰林院学士、内阁学士衔。民国以后,隐居青岛。著有《墨香斋诗文集》。清末著名书法家。

人们赞美这方土地钟灵毓秀,物阜民丰,总是忘不了讴歌五龙河。而大海就在前方,五龙河的脾气愈发温顺,像一位胸怀若谷的谦谦君子,义无反顾地奔向海的怀抱。

3

五龙河赋予了沿岸风景灵秀,物产丰饶,村庄赋予了五龙河人文荟萃,历史厚重。自然造化,人文浸养的五龙河,终于迎来了它命运的升华——于吕家滩东南投身大海。

此时的五龙河河面开阔,迎面吹来的风带着海的气息。沿岸的滩涂属于五龙河口滨海湿地的范畴,有着多样性的河口生态系统,水域开阔,水流畅通,海洋功能完善,自然景观极具特色,是典型的河流、滨海型湿地,属于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南部丁字湾滨海新区就在这里冉冉升起。

丁字湾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明末至民国初年,因湾深水阔,能容巨舶沿岸曾设大型商港,叫金口港。金口港曾是胶东半岛南岸繁盛的名港,南客北旅,往来不暇,每天进出港的船只上百艘,是山东著名的通商口岸。

民间有“360家油坊、360家店、360眼水井涌甘泉、360艘舢板卸大船”的谚语来形容此地当年的繁华。自烟台开埠和青岛港兴起之后,金口港逐渐被取而代之,再加上丁字湾经数百年的泥沙淤积失去航运条件,于是金口港走向衰落。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一直都是安静的乡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芦苇荡里苇杄摇曳,各种水

鸟出没其间;沿岸滩涂三串柳遍地生根,披着落日晚霞红灿灿一片。这片安静的大地仿佛早已忘记了当年的热闹。

旦吕家滩人不曾忘记,他们犹记得祖辈在清朝时期,拥有过“金增福”号大渔船,渔船从金口港启航,去大海深处捕捞,带着满仓的梭子鱼、刀鱼、鲅鱼等返回金口港,在自家的店铺销售,生意很是红火。那时连南方莱阳人也不曾忘记这片土地曾经的繁华。

2010年8月,莱阳丁字湾滨海新区成功获批“烟台莱阳丁字湾滨海省级旅游度假区”;2011年,丁字湾区域被列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集中集约用海项目区之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奠定了新区高质量开发、高水平建设的坚实基础。

而今,新修建的五龙河大桥气势雄伟,是南海新区滨海大道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五龙河大桥全长556米,桥宽33米,设计双向6车道,为城市一级主干道。大桥上车辆奔忙,不远处的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沉寂了100余年的丁字湾又热闹了起来。

这里,海鸥与白鹭翔集,咸水与淡水交融。正对着大桥的五座巨龙,屹立水面,向着故乡深情凝视。回首,它从山谷中一路走来,不断汇聚,最初的涓涓细流终成浩荡的大河,经历无数山峦的围追堵截,它曾经咆哮怒吼,雷霆万钧,但终于在大地的怀抱中踏实下来,在大海的面前谦虚起来。它从青涩的少年,逐渐成长壮大,而今了悟大道,终成上善的智者。

它们是五龙河的灵魂,它们起舞莱阳,惠泽四方,终将汇入大海,演绎另一种风情。

(作者:莱阳/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