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近年来,研学旅行在国内渐成热潮。这种“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也为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消息,今年“五一”假期调整,亲子、研学等形式的家庭游成为热点,吸引大量游客。有关机构预测,未来3-5年内,研学游市场将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率,市场空间有望突破千亿元。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与人口政策的放开,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催化,以及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的浪潮下,研学旅行市场需求将不断释放,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
研学旅行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研学市场起步较晚。2014年7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指出,研学旅行分为境内和境外,并对研学旅行的行程和教育内容做了具体的指导。至此,国内研学旅行开始受到各类教育机构、旅行社的广泛关注。相关数据显示:2014-2015年国内研学旅行的人数从140万突破到200万,国际研学人数由35人增长到50万。
教育理念的转型无疑为研学旅行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发展动力。2015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研学旅行”和“夏冬令营”的概念后,越来越多的资源及资金逐渐向研学行业倾斜。以游学夏冬令营所代表的校外素质教育行业迎来了爆发性增长。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教育教学中,要开发一批有育人效果的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头作用的研学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等......很明显,研学旅行已由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单一角度,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国家战略高度。
以上为国家关于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汇总表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研学旅行按照政策体系可分为两大类,即政策性研学旅行和市场性研学旅行。
政策性研学旅行
政策性研学旅行是指依照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设计、制定并由学校组织实施、教育部门备案的研学旅行,其性质属于教育课程,而非产品。其特点遵循四大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
市场性研学旅行
市场性研学旅行是指政策性研学旅行之外的由其他部门或社会团体等机构设计、制定并由旅行社或其他机构组织实施、教育部门或学校没有参与的研学旅行,其性质属于旅游产品,非教育性质的课程。目前市场上,学校没有参与的研学旅行,都属于市场性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行业的发展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不断完善,而衍生出来的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当前的现状、行业消费状况、市场前景以及发展导向是怎样的?相信大家还没有一个很好、很全面的认知。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研学旅行的今天,由于市场服务的良莠不齐,各种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导致研学旅行行业乱象重生。政策性研学旅行则表现为“学而不研”或“游而不学”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和目标。与之对应是,受市场巨大的消费空间驱动,校外众多机构一哄而上,形成了“校内开花校外香”的鲜明反差。
市场增长迅猛: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政策的东风让研学旅行行业大热,尚处于发展初期的研学旅行市场正在疯狂的野蛮生长。据相关调研机构统计:18年我国研学旅行机构数量高达1.2万家,国内研学人数超400万人,市场规模高达125亿元,人均消费3117元/次。
据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8年,全国共有中小学23.82万所,在校生1.89亿人。这也就意味着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衍生出的研学旅行项目,蕴藏着惊人的商机。未来,按照人均消费500—1000元预算,研学旅行的市场份额将达到每年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加上每年寒暑假和小长假的家庭化亲子研学游,这个份额每年可能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
面对政府端出的这块千亿大蛋糕和似乎没有设立门槛的研学市场,很多旅行社、教育机构、景点等纷纷转型。为了能够跟上研学旅行的热度,抢占一份研学旅行的市场,推出了各种“精品研学旅行线路”、“特色研学旅行基地”、“最优研学旅行营地”。各种眼花缭乱的研学旅行产品不断迷乱家长们的眼睛,却并未打动学校的心。
原因何在?
匆匆忙忙的研学旅行市场,似乎残留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教育机构和业内人士好像都没有真正去理解过:
仅仅在原有的旅游产品里加一点学习的元素和体验式的内容就是研学旅行吗?
对于研学旅行的狭义理解:
国内相关学者认为,是特指由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很明显,研学旅行是集教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活动,而不仅仅只是校外的专项旅游,“游”只是载体,“学”才是根本。这也就意味着研学旅行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透过现象看本质。随着研学旅行上升到国家战略,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以往可以把旅游产品当作游学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各类教育、旅游机构和业内应该清醒认识到,想要参与这块巨大蛋糕的分割,不仅市场和学校有门槛,而且门槛不低,不是任何机构都能轻而易举进入的。对这一点,谁醒悟得早,谁就占有先机,谁要误判局势,谁将后悔莫及。
此外,从当前研学旅行市场“一头热”的乱象中,也曝出了一些地方文化旅游和教育部门缺乏对研学旅行的指导和监管,组织学生研学的学校对研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参与研学的带队老师缺乏实践经验,这些都是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现实问题。
推动教旅融合,巧让“甘蔗”两头甜
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和血脉,同样也是教育和旅游的内容,甚至是灵魂。无论是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还是市场研学旅行产品,都应该属于文化范畴。
由此可见,将研学旅行产品上升为文化产品,既是研学旅行产品的最高境界,也是旅游与教育之间最佳平衡点。不仅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校外教育实现教育立德树人之目的,还能有效推动旅游与文化、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更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旅游与教育的跨界融合呢?如何实现巧让研学旅行“两头甜”呢?基于上诉理念认知,研老师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加强研学旅行的探索和时间。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
国家发展研学旅行的初心是立德树人,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从研学市场而言,学校和服务机构需要双向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处理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建立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文旅部门深度参与、相关部门联动、学校主体、家长支持的研学旅行工作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在研学旅行服务供给中的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方式灵活、高质高效的多元化供给机制,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
研学旅行的主体对象是中小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生所在的学校应为第一责任主体。教育部需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对中小生研学旅行实施减免场馆、景区、景点门票等政策,各类财政、交通、市场监管部门全力配合,建立健全的经费统筹、出行便利、旅行安全等保障措施,确保研学旅行顺利开展。
三是规范市场运行。
着眼当前研学旅行市场竞争乱象,积极探索探索文化旅游部门与教育部门研学旅行跨界融合和产业化运作路径,理清政策性研学与市场性研学的边界和融合点,共同培育符合双向需求的研学旅行市场主体和专业性强的龙头企业。定期向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荐优质的研学旅行机构,高质量推动旅游和教育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是创新研学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不应该是产品,从业人员应该有一颗从事教育行业的初心。各大政府要加强研学旅行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规划和指导,牵头组织发改、教育、文旅、宣传等部门,开发一批有育人效果的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头作用的研学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等......保障研学旅游产品体系的知识的完整性、内容的先进性、类型的多样性、形式的创新性。
五是构建专业队伍。
研学导师在整个研学旅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高质量的研学课程,优秀的研学导师才是让一门研学课程变得高质量。作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直接推动者,研学导师自身不仅要有正确的三观认知,更要精准掌握每个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沟通技巧。教育部门要围绕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性的研学旅行导师(导游)队伍,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研学导师人才,以保证研学旅行的专业品质。
研学旅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各地政府科学统筹、各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研学旅行行业健康发展。
撰文编辑/研老师
排版设计/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