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是我保存的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的太平路街景明信片,上写“青岛——大平路通”
太平路位于市南区,西起朝城路、贵州路口,贯穿郯城路、河南路、中山路、浙江路、青岛路、江苏路、大学路,东接莱阳路, 是青岛最早形成的滨海道路,全长1919米,车行道宽10~12米,面积20204平方米。
1892年,清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驻青岛设防后,即在青岛村一带建总兵衙门和兵营。1893年青岛栈桥建成时,一条不规则的土路逐渐形成。
德国侵占青岛后不久,在太平路铺装了沥青路面。基层采用花岗石和三合土填筑,车行道旁边铺设车轨石,间距1.1米。修整后以德皇威廉将其命名为威廉街,并曾在青岛湾堤岸东部建了“叶世克纪念塔”。一座全花岗岩的八角形石塔建筑,通高约为16米。每面钉有方形铜片,记有占领情形的德文记载、《胶澳租借条约》和总督叶世克的画像、生平和“功绩”。
这是德占时期威廉街(太平路)街景照片,左边的建筑是“叶世克纪念塔”,“海因里希亲王饭店”的上空飘着德国国旗。
1914年后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 把纪念塔上的铜片肖像、碑文揭去。改路名舞鹤町。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将该路定名为太平路。并将纪念塔更名为“青岛接收纪念塔”,立碑,刻上“接收纪念”四字。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大肆宣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强化这一怀柔政策,他们将青岛接收纪念塔拆毁,于1939年1月10日建成“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并将太平路改为殖民化色彩的名称大平路,但是中国人没这么叫的,仍然将此路叫太平路。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改建为“胜利纪念碑”,新碑上镌刻“山海重光”四字并序文。此碑后来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期间太平路还一度被叫做“东方红路”。现这里已建成了一座花坛,供人休闲游览。太平路在历史中的几番更名,也见证了岛城百多年沧桑。
这是我存的上世纪60年代太平路街景明信片,青岛没有高大楼房。
青岛解放后,随着交通流量的逐年增大,太平路曾多次维修和养护,局部进行拓宽和整理。1986年在修建栈桥以西海堤的同时,拓宽了太平路西段长190米的道路,即自太平路与郯城路的中心交点以西50米处至贵州路海堤口,车行道由7米拓宽至12米,南侧人行道拓宽至5.1米,北侧沟沿石位置没变。太平路年接待市民和游客数千万人次,高峰时日接待量达数十万人次。1992年,青岛湾景区被市民和游客评为“青岛市十大景观”之一。
这是我2006年拍摄太平路街景,远处多出许多高大楼房,路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本文原作者为已故网友“山藤”,岛城作家滕学臣,2006年10月22日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现重新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