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水山公园”是岛城有名的山头公园之一,位置在老市北区的辽宁路、黄台路、登州路和泰山路之间。据资料显示,因海拔83米的东峰与海拔73米的西峰远看状如马鞍,所以古代被叫做马鞍山。德占青岛时期,因在东山半山腰处修建贮水池,百姓遂称为贮水山。又因日占青岛时期所建祭鬼场所——日本神社,日本神社在中国人的眼里,其实就跟中国传统的庙宇差不多,所以青岛人称其为日本大庙,而将山名也改称大庙山了。时至今日,老青岛仍是习惯称之为“大庙山”或是“贮水山”。
马鞍山位于小鲍岛村东南,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开始用德国名人的名字命名青岛的山头,改名为“毛奇山”,并在山顶建成两座容水6000吨的贮水池,青岛人俗称贮水山。同时在山上修建炮台,派军队驻守。在山东南一侧建有一处小公园专供守军操练后休息所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命名为“若鹤公园”。1922年中国政府接收青岛主权后,将公园重新排列,该公园被命名为第二公园。
日本神社祭礼
日本神社祭礼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将马鞍山改名为“若鹤山”。1915年在山西北侧修建颇具规模的日本神社——“青岛神社”,以纪念在此次战争中阵亡的日本军人。整个若鹤山被逐渐营造为一座以神社为中心的公园,这就是后来的贮水山公园。日人不仅广植各种花草树木,还在公园内引水造湖、圈养动物、设立相扑场等,供日侨游玩休闲。
1918年12月10日,青岛神社的主体建筑完工,神社内建有金刀比罗神社大殿和稻菏寺等主体建筑,山脚附近还有御膳房、禽鸟馆、鹤池、动物馆及相扑场等辅助设施。神社里供奉的是日本的天照星大神、大欹巳贵命和明治天皇及进攻青岛时战死的所谓英烈。每年10月7日,他们还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庙会,以示不忘宗祖先贤。
当时贮水山上的神社的布局同日本国内的神社一样。108级石阶就是那时留下的。设在若鹤二丁目(今辽宁路)的山门是一个“开”字形的大型石牌坊,上书“青岛神社”四个字。
进入山门后是一条笔直而漫长的山路,直达山顶,路两旁栽种着从日本移来的樱花树;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也是日本军人的象征。走上108级石阶,正面又有一架较小的第二鸟居,鸟居两侧也有一对小型石灯笼,穿过鸟居即来到庙堂前。
图为神社内的“青铜神马”
神社因被青岛人俗称“日本大庙”,山亦因此称为“大庙山”。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将此山定名为贮水山。
大庙山下的日本人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在山东侧、南侧辟建日本侨民居住区,第二公园被毁。在此补充一下,第二公园的具体位置是位于贮水山下、青岛山北,面临登州路,因日占时期被称为若鹤公园,所以很多人以为就是如今的贮水山公园,其实这是一个混淆,第二公园早已消失。
神社前等待被遣返的日本侨民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里一度成了烟台国华中学的流亡校舍,国民党政府将日本神社改为“忠烈祠”,纪念抗日牺牲的将士。但久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奴役的青岛人,群起捣毁了日本神社,那座大牌坊则被愤怒的群众用大绳拉倒。建国前,山上树木多遭破坏,绿地荒芜。上世纪50年代曾为市北中学校舍。
建国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贮水山上的植被得到恢复。1956年,市政府投资修建园内道路,淘汰枯萎死树,补植黑松、雪松,修建荷花池,恢复绿地建成公园。同年,定名为“贮水山公园”。1957年,在辽宁路入口建石质门垛,并陆续建成培养温室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园内秩序混乱,管理困难,植物多有破坏。
上世纪80年代初的贮水山公园(逄淑才收藏)
70年代在西南角建下沉式盆状露天旱冰场,梯形看台,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并经常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商业部门在西部游览区内搭棚盖屋,开办物资交流会。由各单位积压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在这里摆摊卖,大多东西很便宜,很受市民欢迎。到八十年代集贸市场公开了,这个“物资交流会”就撤销了。
1972年,青岛电视台在此山建起电视发射塔。并拆除了残存的日本旧建筑,还修了一条以山名命名的贮水山路曲折通到电视塔。1982年,市政府、市妇联发动社会广泛集资,兴建贮水山儿童公园,在公园内增设了一批儿童游乐设施和12生肖雕塑群。
当年的青岛电视台大门(张冠英提供)
1984年3月12日和6月4日,青岛市人民政府相继发出《关于封山植树建园的通告》和《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发动社会大规模集资建公园,贮水山公园为十处山头公园之一。1986年7月命名“贮水山儿童公园”,同年11月建成开放。
1992年的青岛儿童公园(逄淑才收藏)
儿童公园的规划建设以少年儿童活动为主,同时兼顾到青年、中老年人活动的需要。全公园划分为儿童游艺、文化娱乐、登高眺望、安静休息四大功能区域。
八十年代儿童公园里的“航天飞机”(逄淑才收藏)
儿童游艺区以儿童乐园为基础,添设了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电动小火车、单轨游览车等大型游乐玩具。
贮水山儿童公园“园丁雕塑”落成典礼。(逄淑才收藏)
文化娱乐区从西大门到电视发射塔,内设音乐控制喷泉、“园丁”雕塑、花廊,配有石桌、石凳、围树凳。
上世纪80年代贮水山儿童公园的观景长廊(逄淑才收藏)
登高眺望区设在山顶,建有亭廊连接为一体的“观港亭”一处,带亭的园廊一处。
安静休息区设在山北坡,建有儿童阅览室一处、温室l处、12生肖雕塑群一组、长廊1处及大象、袋鼠、猩猩等动物雕塑。
公园绿化,北、西两侧以黑松为基调;南侧以樱花、碧祧为主体,在游艺室周围及道路两侧栽植月季、玉兰、牡丹、紫薇,在黑松林中配以红叶李、枫树、合欢等观叶观花植物。
自1992年每逢农历正月初九至十六都会在贮水山儿童公园举行全市性的萝卜、元宵山会。2005年,拆除辽宁路园门,改造扩大门前区,公园免费对外开放。成为岛城居民、儿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几经变迁,除上山石阶尚能辨认外,当年的痕迹基本不存。
山头四角,当年炮台的痕迹依稀可见。
2010年,市北区对山头公园改造,儿童公园最终又改回到了原先的名字——贮水山公园。
曾经的大庙、烂漫的樱花是属于上一代人的专属记忆。曾经见证岛城纷乱的炮台遗迹和大石阶,是无数孩童的快乐记忆。
从德占青岛的毛奇山到日占青岛的若鹤山;从德国的炮台到日本的神社;
从贮水山到大庙山、从贮水山公园到儿童公园,它记录了青岛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国耻,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百年风雨沧桑巨变,承载了岛城几代人太多的记忆......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