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别被人当枪使了,好不?

2020-04-12   力哥说理财

力哥写字有个毛病,个人观点太鲜明,不管写啥,都容易引起争议。

我还有个更大的毛病,读者看我东拉西扯,也喜欢留言问东问西,我也会鲜格格回几句,但每条回复限定100来字,碰上复杂问题讲不清楚,又会引发更多争议……

很多人针对我的片段性观点进行驳斥,点对点解释太辛苦,逼得我不得不把爱国问题的完整见解和盘托出,就有了《海外风暴再升级,我们现在怎么办》一文。

没想到好多小伙伴来劲了,后台一堆留言问我对方方日记咋看,我又鲜格格随口回了几句,又是一堆人怼……

这几天看西方那群底层傻X的反智言行,目瞪口呆。中国底层再反智,也不会相信手机信号会传播病毒,或者病毒是马云搞出来清理低D人口的……

但对国内讲这些,除了进一步加深国人对西方的偏见,其他没卵用。

不过拆解下方方日记事件,还是有点正面作用的。

方方是位女作家,定居武汉,武汉封城期间在网上写点东西,内容无非是每天在家干了啥,听到些啥,有啥感想之类的流水账。


方方,本名汪芳,生于南京,成长于武汉,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

因为从年初一开始,每天坚持写,写了60篇,十多万字,准备集结出版,但网友发现怎么你中文版还没问世,英文版就先在亚马逊放出来了?

而且封面上除了正标题《武汉日记》(Wuhan Diary),顶上还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副标题——dispatches from the original epicenter,直译过来,“从地震源头发来的前线报道”。

这本书的英文介绍更是明显把矛头指向中国的社会不公、腐败、滥用职权等问题,作为主要卖点。

很多人就怒了,说西方现在繁华情绪本就强烈,人家正愁没一手材料好实锤黑中国呢,你倒好,主动递弹药~

还来个“original”,新冠病毒只是在武汉首次大规模爆发,真正源头在哪还不清楚,连WHO都说别把病毒和地域挂钩,造成污名化,你这算几个意思?

于是最近网上掀起声讨方方的滔天巨浪……

嗯,大概就这么回事~

讲道理,不管是英国小金毛进ICU还是方方日记出版这事,网上争议那么大,本质上还是我在《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一文里提到的:我们的价值取向到底把“人”的身份牌放更高位置,还是把“中国人”的身份牌放得更高。

下面我用问答形式,仔细拆解下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非多错。

Q:方方有没有权利写日记?

A:有。

Q:方方有没有权利公开发表日记?

A:有,只要不涉及反动、色情、暴力、恐怖、诈骗、诽谤等我国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通知明令禁止的内容。

真正看过方方日记的人都知道,其中并没有直接违反相关法条的内容。

Q:方方有没有权利出版日记?

A:有,中国有出版审查制度,只要通过审查,就能公开出版。

Q:方方有没有权利请人把日记译成外文,海外出版,给外国读者看?

A:有,只要符合其他国家相关法律。

Q:方方日记可不可以有与事实不符的记载或描述?

A:可以。

因为日记是一个人记录自己言行思想的文体,天然具有强烈主观色彩,不可能做到对记载或描述的每件事,都和客观事实完全吻合。

Q:方方日记中与武汉抗疫事实不符的描述,需不需要经二次核实,修正或删除后再行出版?

A:需要。

网上写日记(博客),很多信息道听途说,本就不一定准确。更何况过年后那段时间,网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武汉的消息,真假难辨,方方本人不在所有事件第一现场,难免有事实性错误。

比如2月28日,广西援鄂护士梁小霞因过度劳累昏迷,至今尚未苏醒,但方方却在3月23日的日记里说:“医生朋友告诉我,她(梁小霞)还是去世了”。

网上根据心情随意码字发送,和印成铅字传于后世,对文字的严谨性要求完全不同。任何一个对自己作品负责任的作家,都应该对日记中提到的事实问题进行二次核实。

Q:对中国ZF在抗疫前期犯的错误,方方日记态度明显偏负面,认为ZF应该为种种悲剧承担相当大的责任,需要向人民道歉并事后追责,但她没有完整记录ZF在抗疫过程中付出的种种努力,这种对事实的选择性记录和对负面情绪的渲染,并不全面客观,请问她有没有权利将之出版?

A:有。

日记中的文字,涉及叙述(事实)、议论(观点)和感慨(立场)三种性质。

负责任的作家应该尽可能做到叙述准确,不虚构事实。

但任何作家都有权针对事实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别人无权要求所有作家的文字都必须全面客观,不偏不倚。否则,文学作品和家电说明书又有何区别?

Q:方方日记英文版副标题用了“dispatches”一词,有前线报道,新闻通讯的含义,对于这类纪实类作品,是否需要在客观公正上给予更高要求?

A:需要。

普通人写的日记要出版,带有再强的个人偏见甚至幻想色彩都没问题,但如果是以新闻报道或纪实文学的名义出版,就应该完全忠于客观事实,不能主题先行,自带立场,根据结论需要和主观好恶来任意筛选事实进行报道。

更何况,你记载的还是武汉封城抗疫这件必将载入中国乃至人类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

本来官方和各种机构组织已记录了丰富一手资料,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数普通人也用各种方式记录下海量信息。

方方只不过是上千万经历武汉封城的普通市民之一,既不是蒋介石那么重要的决策者,也不是拉贝那么重要的一线亲历者,她的日记本就不像蒋介石或拉贝那样,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是否出版只对她个人来说很重要,从国家和历史高度来说,一点不重要。

只是记载你在武汉封城期间的心路历程,用“diary”没问题,但加上“dispatches”就不合适了,你的日记配不上如此沉甸甸的冠冕。

Q:方方日记中文版还没出版,外文版就迫不及待先行一步,是不是被西方反华势力当枪使了?

A:先搞清一个事实:亚马逊上架的只是预售,目的是在书籍真正面世前,预热炒作一番,提前锁定一部分目标人群,以期未来获得更好销量,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活了几十年的国人,对这种商家营销策略不陌生吧?

方方日记3月下旬才写完最后一篇,如果真在4月上旬已完成翻译工作,立马出版,速度之快的确匪夷所思,难免让人怀疑早在日记连载过程中,翻译和出版工作就已同步秘密进行,目的就是武汉解禁后第一时间把热乎乎的弹药送到西方。

可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只是预售,亚马逊显示英文版新书要到6月底才能正式出炉,可见方方主观上并不是为了给西方人送弹药才写日记的。

然而为何武汉刚一解封,亚马逊就急着把新书预售信息放出来?

方方日记中文版标题明明没有“dispatches from the original epicenter”这种极易引起争议的副标题,为什么到了西方,预售版封面上要搞这么一出?

这还是英文版,看德文版简介更是露骨的政治味,感觉方方和上千万武汉人都受到政治迫害一样……

答案很明显:搞标题党博眼球蹭热点,迎合西方主流民意对中国ZF一贯污名化的批判立场,起到提高销量的效果。

作为作家,希望自己作品有机会让更多人看到,是种本能,无可厚非,

但不管方方主观上,对海外出版合作方的这种做法,内心是窃喜(我就是想快点让更多老外看到,一起喷中国ZF),惊恐(国内被打成筛子了,赶快撇清关系自保),还是懵逼(之前根本没想这么多,完全出乎意料)。

客观上,她迅速授权海外出版的行为,既加大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和敌视,也激化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加大了国人对西方的偏见和敌视。

Q:如果方方没授权海外出版,是不是就不会给西方送弹药了?

A:方方日记在网上陆续发布时,早已引起西方媒体关注。

西方媒体,过去反G一贯是政治正确,如今疫情肆虐,反华都成了政治正确。西方没有官媒,所有媒体都把恰饭赚钱当成第一要务,必须迎合讨好受众,但凡有一家媒体敢说中国ZF好话,都会被网民喷成筛子,和方方在国内被喷成筛子一样,两边网络舆论都被民粹把持。

所以方方日记不管出不出版,在西方都已被描绘成“有良知的中国异见者”,“敢于打破舆论管制和信息封锁,把中国ZF向全世界隐瞒的武汉疫情真相公之于众的英雄”。

如今大统领搞不定美国疫情,就喷中国ZF瞒报感染人数,隐瞒事件真相,进而把疫情扩散的锅全往中国身上甩。除非方方打一开始就别把日记发网上,否则,她的日记客观上就是给西方当枪使了,送去了热乎乎的弹药,怎么洗都洗不掉的。

Q:为什么方方非要写日记?还得在日记里这么“抹黑”中国?

A:一座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一夜间完全停摆,全城封锁,人类史上破天荒,作为一线亲历者,很多人都有把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留作历史见证的冲动,更何况一个职业作家?

至于方方日记为什么会采取这种观点和立场,可能和她本人的经历和价值观有关。

尽管“公知”今天似乎成了一个偏负面甚至常被恶搞的名词(哪怕10年前的网络舆论也不是这样的),但方方作为职业作家,她还是以传统意义上对“公知”的定义来要求自己,并将之化为文字。

方方的文字中包含了当代中国公知拥有的大部分价值观倾向:悲天悯人,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个体的痛苦和不幸,呼唤公平正义,警惕强权……

对于网上汹涌的反对声,方方喜欢清一色打上“极左”标签,认为这种民粹声浪和当年的红卫兵一样非常极端,毫无理性,这恐怕和她作为50后,年轻时经历过文革时代,对“极左”思潮有着强烈的反感和恐惧,有密切关系。

然而我也批评方方,但我非但不是极左,反而是偏中间的右派,而方方客观上给西方送弹药的行为,实际上更像是极右,当左中右派都批评你时,难道方方自己不应该反思吗?

我不认为“公知”已沦为贬义词,但我认为包括方方在内,今天中国不少“公知”陷入了“为了批评而批评”、“一切都是体制的锅”这两个认知迷宫。

很多自诩为“公知”的人,认知水平并不高。

批评永远最省力,但自己下场打球表现更糟。

我们的体制并不完美,但也绝非一无是处,至少在经历眼下这种重大突发危机时,中国体制反而比西方更管用。

早说过了:“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如果“公知”的批评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完了还给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那是好事,中国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好。

但如果你的批评完全是发泄性的,嘲弄性的,破坏性的,把节奏带到所有问题都让体制背,ZF扛,而体制已烂到根,ZF已坏到透……

然后还声泪俱下说“我爱中国,我为国家好,我在启迪民智,我是恨铁不成钢啊”……摸着你的乳房,你真相信按西方的节奏,把中国给忽悠崩溃了,中国会变得更好,人民会变得更幸福?

方方日记中的批评,是善意的、建设性的,还是恶意的、破坏性的?

基于不同的认知水平和立场,各人理解不同。

力哥个人看法是,哪怕方方主观上认为自己的批评是善意的,建设性的,但客观上造成的影响,很可能是负能量的,破坏性的。

Q:既然方方日记客观上起到这么恶劣的舆论宣传效果,为什么不禁了?

A:方方是一级作家,当过作协主席,说明是有职称级别的体制内作家。她人在湖北,拿中国护照,在中国这种国情下,她就敢这样堂而皇之站到ZF对立面?梁静茹给她的勇气吗?

无利不起早,搞不清楚一件事的是非曲直,最简单的思考逻辑是:谁获利,谁主使。

首先,西方整天说咱没这自由没那自由,方方搞出那么大动静,如果公然禁止方方日记出版,不正好给西方送更猛的弹药,好让他们的污名化实锤吗?人家巴不得方方从此网络消失,锤起来就更High了,李文亮训诫的亏还没吃够?

其次,方方日记里虽然有对ZF前期工作失误的批评,但也有后来举全国之力支援武汉,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的记载,是整个居家隔离期间自己心路历程的完整记录。也就是说,很可能在ZF看来,方方日记并没有完全站在国家或体制的对立面。

第三,ZF完全有能力让不希望在网上讨论的话题,一个字都发不出来。比如最近那啥泡泡堂,除了官方通稿,我们其他什么信息都看不到。方方日记事件闹得这么凶,ZF还默不发声,说明什么?

毕竟,这么一闹腾,客观上增强了国内民众的爱国热情,也增强了认同感和向心力。

Q:方方如果是明白人,现在如何应对最妥当?

A:外文版还是可以正常出版嘛~

但其一,务必仔细核实,不符合事实的内容要删改,太过情绪化,容易被人当枪使的内容也要删改。

人微言轻的小屁孩才会不知轻重在网上大放厥词,因为不管他说什么都没啥影响。但一个人影响力越大,说话越要谨慎,正所谓能力(话语权)越大,责任越大。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你靠影响力收获了名利,就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哪怕主观无恶意,客观结恶果,也应反思自省。

其二,翻译时务必仔细校对,千万别给西方编辑或策划人添油加醋,瞎带节奏的机会。

其三,版税拿到后捐给抗疫英雄。当然这不是逼捐,是面对舆论风暴,方方自己公开说的,希望说到做到。

Q:力哥,你对方方日记有何评价?

A: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有个叫方方的当代作家,如果不是这波舆论闹这么凶,我也根本不可能去看她日记。

我没全看,前后看了大概十来篇吧,实在看不下去。

不是我不认同方方的观点,而是就日记本身所体现的文字风格、文学水平和思想高度看,我觉得很一般,带有浓浓的80年代伤痕文学风格,只能和我高中时愤青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完全无法吸引现在的我。

方方言必称“极左”如何如何,我发现并不是她个人特例,而是大批经历过文革和80年代自由主义反思潮(40后-60后),并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共同看法。

历史分两种。

一种是写在历史课本上的“彼岸花”,我们无法影响那些历史,那些历史也无法影响我们的生命。

另一种是内嵌入我们生命历程中的“躬身入局”。

方方和我妈一样大,对我妈来说,文革那段岁月正是中学时代,那是她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最如花似玉,也是奠定三观的关键时期,我妈可能记不清昨晚吃了啥,但要她背“老三篇”唱“智斗”,张口就来。

而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方方们来说,她们对那个极端思潮统治的时代,有更强烈的批判性和警惕性,因为亲身经历,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因素,进而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手里拿着锤子,看啥都像钉子。

可现在都2020年了,文革都过去44年了,当年的学生成了退休大妈,中国和世界又都发生了巨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再把形成他们三观的“70年代全错”、“80年代全对”那套东西讲给今天的80、90、00后听,简直鸡同鸭讲。

今天是一个消费主义至上的信息爆炸时代,你和沉迷抖音美颜二次元的90后说“你们不懂,我是怕你们和我们当年一样,又走向极左迷途”,他们说大妈你out了。

就像总有中国人担心日本会军国主义复潮,完全是刻舟求剑。今天日本年轻,有几个会傻到为了天皇不要命?

尽管方方的意识形态已经和今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格格不入,但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永远闪光的。

方方记录下的那些痛苦和悲剧,我们不应遗忘;此次抗疫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更不应遗忘。不管是方方叨叨念的追责追责追责,还是更高层面的制度改革和漏洞补完,都不应随着武汉解封,不了了之。

瑞幸造假,就是错,没得洗。

我们不能因为还有很多中国企业甚至美国企业都财务造假,就认为瑞幸造假无所谓,不应小题大做,揪着不放,毕竟中国消费者还喝到洋韭菜买单的便宜咖啡不是?

同理,此次抗疫,中国表现不错,甚至可以说比其他国家都更出色,但我们依然犯了错。

欧美同学都是不及格的学渣,新加坡考60分,韩国考75分,你考85分,全班第一,就可以不用反思,不再进步,沾沾自喜,心满意足,那做错的15分题目订正都不用了?

Q:从方方日记事件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A:学会搞清事实、真相、观点、立场的联系与区别。

这个浮躁时代,我们每天在网上收到海量信息,很多人根本来不及处理。对于没搞明白的复杂事实,不要轻易相信,妄下判断,先多方查找权威信源,搞清楚事实到底是什么。

但事实并不代表真相,可能有人为了带节奏,故意只展示部分真相,导致你所接受到的事实无法推导出事实背后的真相。

一段60秒完整视频,A追杀B,B自卫反击不慎把B打死,这叫真相;但媒体故意剪辑后只播放20秒,变成B杀了A,舆论都去谴责B,这是事实,但不是真相。

香港暴徒去年袭警打砸烧,这叫事实,事实背后真相是什么,你不一定完全了解。

尽可能收集全面的事实信息,拼凑出完整真相,在此基础上,运用我们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推导,通过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哪怕事后发现自己此前以为的事实是谣言,以为的真相也只是偏见,也要实事求是,学会随时修正自己的观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不可怕,知错不改,固执己见才要命。

了解到世界上大量事实和真相,并对各种事物形成自己观点后,最终就会形成你一以贯之的立场。

事实100%客观;

真相需经过分析,无法完全客观;

观点因人而异,同时参杂主客观因素;

立场完全主观,容易屁股决定脑袋。

最容易形成共识的是事实,比如新冠会杀人,最容易产生争议的是立场,比如到底谁背锅。

有人认为小金毛进ICU死了才好,看热闹不嫌事大,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叫立场,你和他讲人性、同心情、生命无价、人类命运共同体,没用的。

经常有人问力哥:我听A说B,我现在是不是应该买/卖C?

你要先搞清楚,这个B到底是事实、真相、观点、还是立场?

WTI油价昨天跌回23美元,这叫事实。

美国威逼利诱,强拉沙特(欧佩克)和俄罗斯(非欧佩克产油国)一起坐下谈减产,虽然达成减产协议,但减产规模不足以对冲新冠疫情对全球石油需求下降的规模,市场反应悲观,油价还是跌,这叫真相。

鉴于疫情肆虐看不到头,未来油价很可能还将长期徘徊在40美元下方,这叫观点。

中国是石油进口国,应该趁机多屯点廉价油,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可以再降降,降低老百姓交通成本,这叫立场。

可惜,大量问我这种问题的小伙伴所说的B,别说观点立场了,连事实都算不上。

比如,听我前同事说XX币/炒外汇/云联惠最近很火,玩的人很多,前同事赚了很多钱,我能不能搞一搞?

事实是,这些东西最近并没有很火,只不过是人家惯用话术,你提问的根基就不存在。

真相是,你同事并没有赚很多钱,很可能他自己亏成狗了,但根据平台规则,只要他能忽悠更多人往平台上打钱,就有提成,所以才用朋友圈晒的各种虚假截图忽悠你上钩。

立场是,因为我穷,又没本事,急着想赚钱,所以明知可能有诈,也甘愿赌一把,赢了会所嫩模,输了……

回到方方日记。

事实是,方方记录下了武汉封城期间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

真相是,在自愿或无意识情况下,日记先被西方拿去当枪使了,国内民意汹涌后,反过来又被拿来当枪使了。

观点?取决于你的认知能力。

立场?取决于你的价值取向。

脑子是个好东西,但要懂怎么用哇~

答应我,不管是方方还是你我,别再整天喊打喊杀扣帽子,这世界已经够乱了,咱谁都别再被人当枪使了,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