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战舰放弃“密集阵”是因为它已经拦截不了超音速导弹了

2019-07-14     皇家橡树1972

图片上“伯克级驱逐舰”早期型舰桥前和直升机平台控制室上面(伯克舰早期型没有直升机库)都安装了一门“密集阵”近防炮,是以最高3000发/分钟对抗“前后半球”来袭的反舰导弹!

1950年代末反舰导弹技术成熟后,现代海战的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反舰导弹的飞行速度快、威力大、精确制导...远比大口径炮弹对战舰的威胁高,并且反舰导弹体积远小于飞机,舰载雷达发现它也比较困难!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拦截导弹。

苏制SS–N–2反舰导弹开启了现代化海战的先河!有了导弹,二三百吨排水量的小艇也能击沉上万吨的战舰!

1970年代为了对抗苏联反舰导弹日益严重的威胁,在当时舰载防空导弹和雷达水平较低的条件下,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在研究对策时认为:独立的高射速小口径高炮是对抗反舰导弹的好武器,可以在来袭反舰导弹的末端以密集的炮弹发射量将导弹摧毁,消除战舰的威胁...但一般单、双管的小高炮不行,需要达到每分钟3000发以上的射速才能拦截,由于加特林射击体制更能实现高发射弹药量,所以美军和荷兰,甚至苏联在研制近防炮时都采用了加特林射击方式。随即1970年代后期出现了“密集阵”、“守门员”、AK630...等几型近防炮,对抗当时的亚音速飞行的反舰导弹。

“密集阵”进行火力持续性试验,仅仅不到5~6秒的时间就“炸管”了!所以,近防炮火力持续时间最多也是2~3秒,再长就对炮管形成伤害。

冷战结束之后由于没有了海上对手,美军在后续建造的“伯克ⅡA级驱逐舰”上也就不装备“密集阵”了,因为这武器价值好几百万美元,再加上“美国盟友遍天下”,也没人向美军战舰发射导弹,所以装不装的都无所谓了。

“伯克Ⅲ舰”舰桥位置没有安装“密集阵”,但位置还是预留了,以便将来安装更先进的末端防御装备。

进入到了新世纪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武器装备也进一步提升了性能,反舰导弹由亚音速提升为超音速,在2.5~3马赫的末端飞行速度下,“密集阵”3000发/分钟的射速显然是拦截不了了,甚至炮弹威力太小即便是击中了巨型反舰导弹,也难以形成较大的伤害,仍然对战舰有威胁...为了对抗新一代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需要,美军在1990年代末就与德国联合研制了“拉姆”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拉姆导弹采用多联装发射器,占地面积和密集阵差不多,导弹采用雷达和红外线双模式制导比较精准,而且机动过载能力也很强,飞行速度在3马赫也要比炮弹快,是拦截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有效装备。

更主要是它火力持续性要大大高于“密集阵”,后者弹药备量在800发之内,如果一次拦截按250发计算,最多也就三次!这显然是太少了,反观“拉姆导弹”,发射器可以备弹21枚,如果采用“二打一”的拦截概率,理论上就可以拦截10枚反舰导弹,这显然要大大高于“密集阵”的拦截次数,由于“拉姆导弹”的优越性能,美军在21世纪建造的新型战舰上大多使用“拉姆导弹”作为末端防御系统。

“拉姆导弹”虽然性能已经很先进了,但美军认为它还是需要舰载雷达制导,在使用灵活性方面还有欠缺,又将它改进成为“海拉姆”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海拉姆”系统的构成,就是使用原来“密集阵”的跟踪/瞄准雷达和光电跟踪/瞄准设备,再加上“拉姆导弹”的减少版发射器(11管),这样就可以不依赖舰载雷达去跟踪/指示/制导来袭的反舰导弹,由系统自己来完成,大大的提高了自主灵活性,更有利于拦截反舰导弹。

总之,任何先进的装备在刚刚出现的时候都能较好的适应战争,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它也会不适应战争的要求,出现更先进的装备是必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vQE2wBmyVoG_1ZqQ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