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回了一趟老家,刚好撞见一个邻居在打她的女儿,小女孩刚上初中,她一边挨着打,一边喊:“你凭什么打我,我又没有做错。”
她妈妈边打边骂:“我凭什么打你?就凭我是你娘老子,就凭我生了你,养了你,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你还想咋地?”
我赶紧上前拉开她妈妈,然后跟着小女孩来到屋后的茶树下。
她眼里憋着泪光,却倔强地不肯掉下来。
开始她不太愿意和我说,后来才说:“我不喜欢我妈妈,她总觉得她给了我生命,又费尽心力养我,她对我的恩比天还高,所以我必须顺从、屈服她,对她必须感恩戴德。虽然我也知道对父母要感恩,可在她这样的打骂下,我觉得心都死了,哪会有感恩之情?”
虽然现在很多父母越来越认识到对孩子实行“打骂”教育的弊端,但还是有不少父母仗着自己是生养大于天的父母,去伤害自己的孩子。
1、孩子容易养成不良的性格
蒙台梭利说:
“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从小被父母打骂长大的孩子,性格一定会有或这或那的缺陷。比如脾气暴躁易怒、极度自卑、遇事胆怯等。
脾气暴躁易怒这个很好解释,种豆得豆,父母种下了暴躁的种子,孩子很容易就学了去。
极度自卑,其实是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盾牌,当有人不停的谩骂和打击,又无法摆脱这种环境时,孩子只能被动的接受对方骂的是对的,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
“我确实不行,我该打,我该骂”一旦大脑接受了这种意识,孩子就可以避免总挨骂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时间一久,这种自我否定就成了孩子的日常,极度自卑就不可避免了。
遇事胆怯,胆怯是一种神经质行为,大多就来源于家庭暴力,因为遭受的惩罚太多,在心理上形成了一个机制,遇到一点事就感到害怕,这是一种心理投射。
2、影响与他人的相处
被打骂大的孩子一般都比较难去信任别人。因为在孩提时期,本该最值得自己信任的父母,却总是打骂自己,让自己常常陷入痛苦之中,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深深的背叛,这种背叛感会让孩子对谁都开始有了提防之心。长大后,比较难和他人形成稳定又持久的人际关系。
澳大利亚一个调查显示,被打大的孩子,成年之后会比其他人更加容易婚姻失败,而且比其他人的社交圈更少。
3、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等于是把孩子长期置于一个高压的环境,大人都不能长期承受高压,更何况一个孩子?
所以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睡眠质量不好,总喜欢做噩梦,免疫系统容易遭到破坏,肠胃功能也不行等。
而且还有研究证明:孩子频繁挨打,会增加成年后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的患病概率;成年后也更容易染上毒品,酒精等不良嗜好。
1、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身边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女孩小时候总是挨父母的打骂,于是在心里发誓,以后等自己有了孩子后,绝不这样做。可等真正拥有了孩子后,却发现时代虽然变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比自己父母丰富多了,但对孩子的态度就犹如自己父母的翻版。
她非常厌恶自己的做法,但又无法彻底摆脱,那都是自己从小就熟悉,下意识的行为,稍微一着急就忘记要控制住自己。等事情过去自己冷静下来的时候,又非常后悔,感觉这真是一个讽刺,小时候特别讨厌的人,特别想摆脱的人,现在自己竟然也活成了那样,甚至连谩骂孩子的话语和语气都一模一样。
原生家庭的烙印果然威力无比,原生家庭带来的痛果然可以代代相传。
2、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在心理学中,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在基本情绪上,人和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但我们通常都被教导成只有快乐才是一种好情绪,愤怒不是一种好情绪,所以我们遇到不顺的事情,只能强制自己压抑下去。
情绪积压多了,就总会有爆发的一天,我们不敢和亲戚朋友叫板,也不敢和同事领导叫板。我们周围最弱势的群体,也最无力反抗我们的孩子,就成了我们火山的爆发口。而且事后不仅不需要我们去收拾残局,还能打着“为他好”的幌子抹掉自己的内疚。
3、中国特有的国情
很多父母是在中国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往往不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反而觉得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我费心费力的劳动成果,打骂自然可以随意。
而且我们国家也没有欧美那样规定“父母打骂孩子,就剥夺其养育权”的严苛法律,所以父母们有恃无恐。
还有一方面,在我们中国,养育之恩大于天,有句古话就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儿女”。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打骂有怨言,总会有一大批长辈来劝你:
“父母为了抚养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有哪个孩子不是父母打着骂着长大的,打是亲,骂是爱。”
4、其他原因
除了以上三个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同性争宠,父亲宠爱女儿,但不喜欢强势的母亲,导致母亲妒忌自己的女儿,把一腔恨意全泼洒在女儿身上;还有重男轻女的问题,妈妈没生出儿子来,被整个家族的人瞧不起,妈妈就会觉得是女儿让自己没有好日子过,又是一腔恨意泼洒在女儿身上。
还有“恨铁不成钢”型,父母给孩子定的期望值太高,孩子没办法完成,父母就觉得应该建立孩子痛觉的条件反射,犯错,打一顿,再犯再打,打到长记性为止!
1、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
要想管理好我们的情绪,不对孩子乱发脾气,首先我们一定要先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如果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或在压力倍增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朋友倾诉,去跑步锻炼身体,甚至找个地方痛快地哭一场都可以。一定不能让消极情绪积压,否则不仅会危害我们自己的身体,也容易波及到周围亲近的人,比如孩子。
其次,我们要激发自身更多的积极情绪,并让这种情绪感染给周围的人,尤其是传承你未来的孩子。因为积极的情绪,不仅会帮助我们抑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还会增加我们的生理资源(比如睡得更好,身体更棒)和心理资源(更加乐观和有韧性)以及社会资源(与家人、同事的关系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就是我们的有色眼镜,你带着消极情绪或积极情绪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比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因一道题目不会做,坐在那里大哭。带着消极情绪的爸爸,眼中只看到孩子不可理喻的哭,而带着积极情绪的妈妈却看到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竟然因一道题目不会做而哭的这么伤心。
2、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最大的痛,是因为伤害你的不是别人,而是生养你的父母,这也是我们最难解决这种痛的原因,因为其他人给你造成的伤害,你可以回击,或者逃离。但这种痛避无所避,逃无所逃,小时候你需要依赖父母生存,长大后,你又需要承担父母的养老。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直面原生家庭带来的痛吧。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幸和不完美,时光虽不可逆转,原生家庭也不可选择,但我们可以去逆转我们的心态,尽量去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痛,并且让这种痛再也不要传给下一代。
努力的过程虽然很艰难,但熬过去就是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孩子,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拼力一搏。
3、正确认识孩子的错误
第一,孩子生来就如同一张白纸,他的一言一行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之所以会产生一些父母眼中的“错误”,其实并不是孩子主动促成,而是被动的影响和积累的一个过程。
而我们做为孩子成长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对这一些错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俗点说,就是孩子生来本是天真无邪,如果后来真的犯了很多错误,那也是我们做父母的教养不当,我们的过错更大,不应该把所有的错误算在孩子头上,并用暴力来解决。
第二:父母和孩子虽然同为一个独立的人,但因思维和人生阅历以不同,在很多想法上,本来就存在分歧。不能因为孩子是弱势群体,父母就掌握对错的所有主导权。
我们应该多看育儿书籍,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需求和想法,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而不能站在我们大人单方面的立场,主观的判断对错,错了就简单粗暴地抽孩子一顿。
这是最大的强盗逻辑—明明是我们自己无知,不懂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反而还利用父母的权威去伤害孩子?
4、学会和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简.尼尔森曾说:
“任何感觉到痛苦的管教方法,一定是方法出了错。”
我们也总认为,必须纠正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他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改变。但其实,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后发现,负面评价尤其是打骂行为对孩子的改变是非常有限的,真正有效的方式,是顺从大脑的期望,让它经常听到好消息。
所以不管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良好习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激发孩子的内动力,和孩子进行正面的交流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打骂镇压。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伤会伴随孩子一生。
我们应该蹲下来多和孩子交流彼此的想法,对孩子的进步多鼓励表扬,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尽量心和气和地和孩子阐明弊端。如果有时实在没有忍住脾气,把孩子打骂了一顿,事后也要真诚的和孩子道歉,并告诉他,父母也不是完美人,我们应该相互监督,把脾气精赶出我们的家。
结束语:
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于孩子来说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可以深刻影响他成长的大事。就犹如那个著名的“蝴蝶效应”,南美洲的一只蝴蝶也许只是扇动了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引起北美洲一场龙卷风。
我们必须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人”来平等交流对待,而不是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关注@育儿有故事,每天将为您分享更多实用有效的育儿经验、育儿知识,助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