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食就是要气死你",为孩子掏心掏肺,为何却换来孩子的恨?

2019-09-10   育儿有故事

我老家亲戚有个小姑娘,上半年读初三,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鼎峰。我暑假回去的时候,亲戚和我说起她的故事,简直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小女孩叫青青,她妈妈生她的时候已经算高龄产妇,可是为了圆了二胎女儿的梦(已经做过B超,知道是女儿)硬咬着牙生下了她。

大儿子那时已经13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和父母喜欢对着干。于是做妈的一心扑在这件“小棉袄”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只盼着她快点长大,做个有出息的孩子来回报父母。

在青青7岁的时候,妈妈又因为某些原因外出打工了4年,然后青青妈回来后,就感觉一切都变了样,尽管以前幼小的青青也总是脾气倔强,有些不听话,但大体还是好的。

在关键时刻缺失母爱,又随着青春期的来临,青青开始变得叛逆不懂事,成绩也开始直线下降。妈妈就一遍又一遍的控诉青青对她的辛苦视而不见,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也一遍又一遍的对她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多懂事听话,为什么她就做不到?

在这些“一遍又一遍”的唠叨中,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青青就把妈妈当成了自己的“仇人”。每次放假回家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和妈妈争吵,然后为了气死妈妈,甚至以“绝食”来摧残自己。

每次回老家我都能听妈妈说起这些事,我真的很心痛,青青那个小女孩我其实很喜欢,我记得她以前特别喜欢小孩子,总喜欢教家里的小孩唱歌、做手工、玩游戏。

青青其实喜欢笑,嘴巴也甜,一见家里的亲戚朋友都会打招呼,家里的叔叔婶婶委婉地劝她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不要气他们,她也只是静静地不吭声。

但是一回到家,她就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几乎不下楼也不出门,饭吃得少,个人卫生也不讲究。据说总是睡觉,睡醒了就玩手机游戏,玩累了又睡,她妈妈要管她,她就以绝食相威胁或者两人对骂。

这次暑假我回老家,特意去她家看了她,和她聊了两三个小时,她对我还像以前那样有礼貌,也愿意和我聊天。

她眉飞色舞地和我聊她们学校的趣事,还和我说他们班主任其实是个很好又思想很潮的人。

她说在学校虽然很讨厌每天起床那么早,睡眠不足,上课太困,没办法集中精力听课,而且私立学校规矩太多,但还是比家里好很多倍,至少她和老师、同学相处得还愉快,但一回家就觉得特别压抑。

我于是委婉地问她,为什么对她父母这么大反感?

她和我说了很多心里话,总结起来大概就是三点。

第一:7岁那年她舍不得妈妈离开,请求妈妈留下,可是妈妈没有为她挽留,于是她开始变懒,生活上、学习上都很懒。

第二:四年后,她妈妈回来重新照顾她,但除了每天无休止的唠叨就是过度管制,总是端着一副“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的架子,再就打着“为她好”的旗帜为她做了决定。

第三:青青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好,从她小时候他们就吵架,而且她妈总喜欢在她面前说他父亲的不是。所以弄得不仅她和妈妈的关系不好,那个总在外面挣钱,极少回家的父亲她也没半点好感。

我问她初三毕业了,对自己的前途有想法吗?她说她想去学护理,将来做个“白衣天使”,帮助医生治病救人也不错。

和青青聊完后,我觉得青青根本没有她妈妈形容的那么讨厌,其实她还是一个有理想,有生活热情的女孩,只是现在她的心门对她父母上了锁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这种例子也不少见,父母或者孩子都是不错的人,和旁人的关系处理的很好,但偏偏父母喜欢管制孩子,孩子喜欢反叛父母,这本来最亲近的关系却如同“仇人”。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四点来分析。

第一:父母的陪伴和爱

青青明明知道父母现在是她最依赖,也最该信任的人,为什么还如此抵触父母呢?其实就是因为她觉得最依赖、最信任的人应该给她的爱和陪伴最多,但长期缺失的父爱,以及妈妈4年的缺席和过度的管制却让她坠入深渊。

不亲自带孩子就是渎职,命运也一定会惩罚那些不陪伴孩子的父母。我认识这样一对夫妻,在孩子9个月的时候,把他丢给寡居的奶奶,一年只见一次面。

20年后,那个小婴儿已经长成男子汉了。但父母在他的心里是个奇葩的所在。从幼小的认生,完全不搭理父母;到童年诅咒自己的父母最好饿死、冻死;再到少年的叛逆,你都不曾陪过我,有什么资格管我;再到成年后的冷漠,不仅对父母冷漠,对旁人也孤僻冷漠。

虽然很多父母面临着左手是孩子,右手是现实的艰难选择,但是孩子是有灵性的生命,就应该超越生活中的困难和杂事,让父母摆在第一考虑的位置。困难总是比办法多,不是吗?

但事实就是,当孩子和现实有冲突时,大多数父母的解决办法就会觉得孩子小,照顾起来麻烦,而且这么小的孩子也不懂什么事,然后无情的忽略掉孩子的感受。

须不知,孩子除了需要正常的饮食和学习,父母的爱和陪伴也像阳光、空气一样的重要,缺了它们,孩子要么易坠入深渊,要么产生性格缺陷。

第二:父母对孩子过度关注和管制

最近大热的电视剧《小欢喜》,有一位强势的单亲妈妈,是陶虹扮演的宋倩。她在离婚后,一直独立抚养女儿英子,为了女儿掏心掏肺,甚至辞掉了重点中学的高薪工作。一边做着时间更自由的家教,一边无微不至的照顾英子的三餐和起居。

表面上看,这个母亲非常无私伟大,为了女儿付出了一切,但实际上,让英子考清华是为了实现她自己当年未实现的愿望,同时也是维护她的面子,优秀的英子就应该考上清华来向亲戚朋友来证明她作为一个妈妈的努力和价值。

这么“伟大无私”的妈妈,却完全不顾英子自己更喜欢南京大学,也不顾英子为了高考失眠、抑郁,甚至差点跳海。

青青的妈妈虽然没有像宋倩一样,控制的手无处不在,但没有多少文化的她还是喜欢以自己的视角包办女儿的一切,大到读私立初中,小到生活中的琐事。

妈妈的爱是好的,但是对孩子过度的关注和管制就像一剂毒药,会慢慢地侵入孩子的心房,要不有爆发的一天,要不就有永远的心理阴影。

第三,家庭关系不和睦

如果父母感情不和,总是让孩子处在一个争吵谩骂的环境中,孩子真的没办法如莲花般的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夫妻吵架,孩子是什么感受?”

其中有几个高赞回答是:

“每一分钟都是煎熬,让我想逃离,爸爸妈妈经常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在我面前大打出手,这么多年了,我还是经常会被父母吵架的梦吓醒。”

性格存在缺陷,严重缺乏安全感,由于长期被恐惧和紧张折磨,整个人很容易暴躁,甚至有暴力倾向。”

“自卑、敏感、胆小、怯懦,因为从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对待亲情也异常淡漠,甚至不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爱情。”

这些都是网友最真实的心理感受,所以请为了孩子,善待你的配偶,改善你的情绪,这也是爱孩子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家武志红就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如果父母相爱,孩子会充满幸福感。”

第四:父母的唠叨也是一剂毒药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简单明了的意思就是:“要想说出的话有力量,就别唠叨。”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有许多父母喜欢唠叨,他们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或是希望孩子一定要记住某事时,就喜欢多次进行重复的说教,这对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来说,等于是忽视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强行植入的“广告”。

不仅没有任何教育功效,反而会激起孩子多种负面心理,有的孩子因为嫌弃唠叨,会对大人的任何话语都自动屏蔽、充耳不闻;有的孩子会对大人的唠叨直接奋起反抗,什么事都要对着干;还有的孩子对父母的唠叨变成了机械的顺从,逐渐失去主见和自我。

父母的话,在于质量不在于数量,大量毫无意义的话只能降低整体家庭教育,让孩子忽视了那些真正有用的话。

所以我们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应该尽量变“说”为“听”,只有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和不足,然后对症下药,说有用又简短的话帮助孩子成长。

最好的教育,其实不是来自于顶级的教育机构,也不是来自于名牌教师,而是来自于父母。它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来自于父母的陪伴和爱,也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幸福美满,更来源于父母对孩子尊重的态度。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关注@育儿有故事,每天将为您分享更多实用有效的育儿经验、育儿知识,助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