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有山,但终究是山。
康石石也不清楚,为什么说起中国国产动画,总是有人把踏和中国男足放在一起。毕竟国产动画在经历了低迷期之后,已经开始有猛烈上升的势头。尤其是最近几年《大圣归来》、《白蛇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佳作接连出世,已经能够给国产漫画增加一份信心。
国漫从制作环节到后续的IP深度开发都有很强的势头,那么现在的国漫,可以理直气壮的和日漫叫板了吗?
其实中国的整个动画行业,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已经超越了日本动画,比如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观影市场,也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底蕴,加之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中国动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国家关于扶持国产动画的相关举措
不过要说完全比日本动画强,倒也不至于。很明显,从影片的质量和深度来看,相比日漫国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样的,动画人才的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深造学习动画创作技术内核,而后回国改变国内动画产业的现状。
日本作为最接近二次元的地方,也成为了很多同学动画留学的目的国。但选择日本的理由,大多也只停留在对日漫的喜爱。至于日本动画教育比国内动画教育到底强在哪,还是有些同学心里没数的。
01 动画的教育,其实有更理性的方式
在中国,电影学院、传媒大学、八大美院都设立有动画专业,师资力量也很雄厚,但是客观来说,中国当下的动画教育更注重学生技术的培养。
在中国学习动画的学生,他们或许都能掌握各种花里胡哨的软件和让人大跌眼镜的特效。但是对于整个故事线和情感的抒发明显还是有所欠缺。
《学了三年动画》系列
相比于国内动画的技术流,日本对于动画设计的培养就显得更加传统,整个学习动画设计的过程,都没有跳出艺术教育的范畴。因此,在日本学习动画设计的同学在审美能力和发展的多样性都得到了十分强大的支撑。
在中国,很多动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目的性都非常的强。当然这不是动画专业独有的问题,在各个搜索引擎搜索相关专业,就业前景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还有很多同学在大学四年期间,专攻软件只为在简历上多写几笔,幻想这些软件成为能够入职企业的制胜法宝。
康石石不认为对于就业的关心是错误的行为,毕竟在很多人看来无法转换出加之的能力,都可以被无情的理解成无用功。
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大部分中国动画人的职业素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愿意为爱发电的人越来越少。一部分院线动画,为了“卖座”其中不乏对于美国迪士尼等动画企业的模仿。
这也导致现在大部分中国学生的作品,但凡是三维动画都带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好莱坞风格,二维动画也会不假思索的直接模仿日本风格。
取人之长不是坏事,但是康石石反复强调过,借鉴和模仿均要有度。如若这种习惯融入血液,影响的就不是个人,而是整个中国动画行业都在输出没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在日本学习动画,不论是整个学习环境还是导师对于艺术创作的要求,都会让学生作品更加多元化,甚至说一个人形成一种风格都不过分。在日本的校园中,每一个学生都在探寻动画多样表达的可能性。
所以想要申请日本动画专业的同学们,往往不需要盲目追求精妙的技法,反而应该多花些心思在故事性以及个人风格的强化上。毕竟技术和软件的熟练度可以慢慢培养,但是美学素养和对于求知欲的表达,才是日本院校审核的重点。
《工作细胞》
除了日常教学,校方也会经常提供各种到第一线的动画团队实习机会,以平衡同学们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同时在日本独特的导师制度之下,可以获得更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加之日本各大院校动画专业的导师都是业内“大牛”,学习专业之余,也能够拓宽自己在行业内的眼界。
综上,日本的动画教育,没有特别专注在技法,甚至可以说是传统又新潮的,他们在强调特色传统文化的输出,同时结合新的技术与理念突破传统的形式。
02 中国动画,值得更好的市场环境
日本是二次元的发祥地,动画之于日本国民来说也是一种下到刚会走,上到九十九都喜爱的娱乐活动。在日本的便利店或者电车里,总能看到拿着厚厚的漫画书细细品读的上班族甚至老年人,年轻一代就更是不用说了。当然也有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动漫爱好者,去到日本“朝圣”。
秋叶原
日本的整个产业包括游戏。动画、漫画、手办周边等等,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圈。不论你从哪一个方向切入并产生兴趣,都会被圈内其他行业感染拉进日本动漫的“深坑”之中。
这里,康石石不禁想起文初提到的中国国足,孙继海曾说过一句话:中国人虽然多,但是足球人才很少。这句话放到动画设计里,也同样适用。
再准确点说,中国人很多,市场很大,但是动画环境对于国人的熏陶还是有所欠缺。
近些年,国内动画的观影人群的年龄层虽然也在逐渐丰富,但是整体还是显得过于低龄化。而且对于动画作品的好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把控,在各大视频平台,我们依然能够看多很多粗制滥造的动画片。
这都是中国动画正在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日本的《龙猫》、《平成狸合战》、《千与千寻》等作品,适合各个年龄层观看,甚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观后都能得到完全不同的感悟。光这一点,中国动漫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康石石不否认中国观影人群和市场,在目前是世界第一的地位。但是如若有一天,票房不再成为中国动画自豪和炫耀的资本,取而代之的是在内容上让人有值得尊重的东西。那便是中国动画崛起之时,也是中国动画的春天终于来临。
不过中国动画也逐渐觉醒,尤其是近些年对于国人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于娱乐生活的丰富追求。都让中国动画不再是学龄前儿童的专属,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动画片不值得去电影院看”的观点。
照此发展下去,当90后和00后成为社会主力军时,中国动画所处的发展环境或许会超越当下的日本。
03 院校推荐
中国动画发展的愈来愈好,也促进了动画设计成为海外留学甚至整个设计领域当中的热门专业,但是动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之间动画风格与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日本在动画设计时,更加注重故事性、角色心灵以及艺术内涵。在成熟动画产业的加持下,一直在探索新的动画制作技术及表现形式,这一点自然就直接体现在了动画院校在教学风格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上。
1.东京艺术大学
东艺大的动画风格比较偏向艺术和实验领域,对于学生培养的重点落在独特的艺术感性之上。在东艺大学动画,你的老师很可能是被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的大师山村浩二。
未来应对5G时代的来临,对于动画产业的改变。东艺大也早早建立了新的创作系统,同时在软件和硬件上都给到大家最充足的支持。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东艺大也会经常性的邀请业内大佬,作为客座教授为大家授课。
东艺大学生作品 《That’s why they were made》——佐藤 桂
想要申请东艺大的同学,在作品集中可以尝试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尽可能的尝试更新的表现手法。创意、创造和创新是东艺大在审核作品集时,更看重的要素。
2.武藏野美术大学
武藏野的动画学科和东艺大一样都隶属于映像学科,整个动画风格偏向平面手绘,但也不排斥对CG动画或定格动画感兴趣的同学。
不满足于一般映像学科的基础教学,武藏野在日常还会融入造型艺术和社会知识的课程内容。让同学们的作品可以在视频表达与技术应用上,能够自由应对社会的变化。总的来说是一所对动画风格相对包容的学校,但是依旧看重学生的自我风格与艺术表现。
武藏野美术大学 学生毕业作品 《忘れ名草》——中野 広大
申请武藏野的作品集中,同学们应该注重整个作品的故事性,努力促成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观者的双向理解。
3.东京造型大学
关于动画,东京造型大学更注重整个作品的连贯性和连续性,这一要求不单单是针对作品本身的,更是针对于整个创作过程的。
所以在东造学习动画,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物动作表达是否清晰等等。于此同时东造动画专业的师资力量非常了得,各个都是获奖无数的业内顶尖人士(比如哆啦A梦导演),其中不乏日本动画学会副会长、日本动画协会理事等等。
东京造形大学 动画专业 导师团队
东京造型大学 学生毕业作品 《catch me later》——竹内 仁実
想要申请东京造型大学的同学,在作品集创作时需要多多关注细节,探讨每一个人物的存在是否合理,甚至每个人物的一颦一笑是否必须等等。
开篇之处,康石石说山外有山,但终究是山。其实日本动画与国产动画,绝对不是喜马拉雅和北京香山那种望之生畏,难以追赶的区别。可如此差距也不是依靠闭门造车,就能够迎头赶上的。
设计是开放,且没有最终答案的一项工作。但是当我们能够虚心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且准备好了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态度,后来居上也不是难事,但终归还是要依靠你们的力量。
如有更多艺术留学&作品集相关问题,可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