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实习记者李悦欣编译报道】新冠疫情期间,葬礼传统正在改变。据中新网报道,清明期间,中国多市响应了“丧事简办、生态安葬、居家怀念、网络祭扫、鲜花祭扫”的号召。在上海,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三项线上便民服务措施取代了传统的扫墓方式。
4月4日,一场以“温暖追忆 缅怀故人”为主题的集体代祭扫仪式在在武汉市龙泉山孝恩园香荷广场举行。图为园区工作人员放莲花灯。(图片来源:中新社)
对于确有落葬及现场祭扫需求的民众,则通过预约系统,将参与人员分批、分时地严格控制在10人内。虽然在中国,线上祭祖并非新事,但疫情期间,由于部分殡仪馆和骨灰寄存室已暂停遗体告别、追思仪式和扫墓活动,依托互联网开展的殡葬服务得到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一条龙”模式。
3月21日,英国公共卫生部门也发布了类似的指导方针,建议限制参加葬礼的人数,人与人间需保持至少2米的安全距离,任何有新冠肺炎症状的人都不应参加吊唁,以确保葬礼的安全进行。英格兰教会已禁止在教堂内部举行葬礼,座位将被分散开,只允许直系亲属在墓地哀悼,且不能触摸逝者的遗体。
为弥补遗憾,保守的英国人也尝试起借助互联网来与逝者告别。综合《卫报》和BBC报道,丧葬承办人们已经通过流媒体为在疫情期间逝者的家属们举行线上葬礼,通过视频电话或者录像服务将仪式转播给其亲友。
殡葬业新挑战:公益与利益如何平衡?
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在步入市场的过程中,中国与英国的殡葬公司在平衡公益性与逐利时需面临更多的考量。据《时代财新》报道,长期以来中国殡葬行业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现状,相关服务的价格及水准也参差不齐。
随着老龄化加剧,殡葬行业在未来的市场需求也会不断扩大。据中国殡葬协会预测,2020年中国殡葬业消费额将高达6000亿元,到2023年或达1万亿元。面对供需缺口,以及殡葬形式从线下转向线上的过程中,势必会催生大量新品牌,因此,如何在互联网与殡葬互通的过程中提供更高质量和人性化的服务尤为重要。
英国最大的丧葬公司之一Dignity,同样因为缺乏透明度和不断上涨的价格而受到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的行业调查。综合《泰晤士报》和《卫报》报道,Dignity首席执行官迈克·麦科勒姆(Mike McCollum)在4月4日辞去董事会职务前曾表示,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其葬礼套餐的平均价格已从3578英镑下降为2047英镑,但仍不能挽救消费者收入增长疲软所带来的需求下行。对此,该公司正尝试推出更个性化的服务,并着眼于成本更低的线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