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不如意,皆源自内心

2019-10-15   国学书舍

庄子:人生所有的不如意,皆因执迷不悟。

万念皆缘心起,一念起则万恶生。

世间万物,都是由内心所定的。

你所看到的世界,无论是厌恶还是欢喜,也是皆由心起,所以道家思想中提倡由心去修行,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心为万物之源的道理。

明朝奇书《菜根谭》中说: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如果迷乱会让热情变成苦海,那就如同水凝结成冰一般。醒悟之后,哪怕处于苦海之中,也能转为乐境,就如同冰融化于水,可见苦乐并非是完全隔绝的两个境界。迷和悟也不是互不转换的心绪,只是自己内心的一念之间罢了。

对于人生而言,一念之间的魅力完全大于自己的想象,但是大多数人却未能认知这一点,甚至一生都沉迷于一念之间的虚妄和痛苦之中。

多少人的痛苦,都只是内心无法释怀的缘由。

明朝的陆绍珩说:“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要敢于”放开眼“。

“放开眼”就是对人生正面的选择,乐观、自信的舒展眉头,对一切放开眼,抛开所有的郁郁寡欢,人生才能遇见美好。

内心温和,是人生最好的力量。

内心阳光,充满乐观开朗心绪的人,态度也是积极的,不管是与人交往还是自己生活,都能更好的体现人生的价值,因为快乐就是人生的价值本身。

相反,那一些内心阴暗悲苦的人,整天愁眉苦脸的面对生活,总觉得上天让他面临着无法摆脱的苦难,因此内心更加消极,这类人的人生价值相对体现就少。

在隋文帝时期,隋文帝还没有显贵的时候,有一次把船停泊在江中,梦见自己没有了左手,醒来之后很害怕,心情非常不好。

上岸之后,他来到一所草庵之中,庵中有一个老和尚,道行极高。

文帝就把自己的梦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这个时候起身恭贺着说:“没有了左手就是独拳,说明“独裁天下”的意思,您一定可以成为天子。”

后来隋文帝登上帝位之后,重新修整了庵堂,赐名为吉祥寺。

在唐太宗时期,唐太宗与刘文静在起事的那天夜里,高祖梦到自己掉下床,全身被蛆虫啃食,他觉得非常不吉利。

于是就询问安乐寺的智满禅师,智满禅师就说:“你一定能取得天下,床下为台阶,台阶就是陛下,蛆虫啃食陛下,表示众生全仰仗您一人而活。”

高祖听了他的话,对他夸奖了一番。

梦境反映现实的道理,虽然不可全信,但是其中体现出的智慧,正是对于生活的态度。

面对不同的世界与状况,不同的思想,或许就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如果隋文帝和唐太宗在遇见不祥的梦境之后,都表现的极为悲惨,而且情绪沮丧等等,那么对于他的事业一定会有影响,难免束手束脚,无法发挥正常的才能。

正是因为禅师的点化,也能从悲苦中走出来,让自己拥有了良好的情绪,最终才得以创建自己的事业。

庄子就说: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

把天下当作大笼子,那么鸟雀就逃不出天地这个大笼子,所以善厨的伊尹就被商汤王以厨师职位笼络住,喜爱羊皮的百里奚就被秦穆公以五色羊皮所笼络。

所以对于人生而言,我们在人生有意无意之间,总会陷入自己内心无形的“心笼”。

“心笼”就是我们的执念,我们内心无法释怀的情绪。

甚至被“心笼”压制的喘不过来气,局促不安。

有的人心笼很大,有的人心笼很小,最终限制的都是我们内心的自由。

所以抛开内心的心笼,让心有所释怀,有所安定,这才是修行的境界。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