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的十五位英雄人物,主要讲述了大明第一帝师刘基,帝王之将朱元璋,功贯古今的徐达,戎马倥偬的傅友德,和尚军师姚广孝,"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爱国守疆的郭登,出将入相的杨一清,百战百胜的王守仁,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虎将李成梁,辽左英魂孙承宗,"功到雄奇即罪名"的袁崇焕,爱国忠臣史可法,驱荷复台的郑成功。
前两天我们先说了前十位英雄,今天再说说最后五位英雄。
1、李成梁:镇守辽东的抗倭虎将
明朝灭亡是综合原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只是原因之一。只有李自成他们造反,明朝亡不了;只有小冰期灾害,明朝也亡不了;只有瘟疫,明朝也亡不了;只有贪官污吏,明朝还是亡不了;就算最后北京丢了,崇祯上吊,南明朝廷都有很大机会。但是内有误国官吏,党争造成朝局混乱,加上天灾,瘟疫,外面有后金,里面有闯贼,大量白银涌入造成通货膨胀,朝廷财政恶化。综合因素加在一起,只能说是气数已尽,是天命了。
其实李成梁在的时候明朝情况是不错的。当时正是张居正改革的时期,倭寇已经平定,隆庆开关后对外贸易也开始增长,北方的边防也是整个明王朝最安定稳固的时期,王崇古,谭伦,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把北方守备的固若金汤。民间也正是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时候。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至于为什么短短几十年明朝就亡了,只能说是明朝气数已尽,天命难违。
李成梁也知道努尔哈赤这个隐患,因为每一个华夏人都知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你不知道中国古代有养寇自重这个计谋吗?没有外敌,哪有他们这些兵油子生长空间,你为国家把所有敌人都消灭了,最后你要兔死狗棚被国家卸磨杀驴,所以李成梁他才会让努尔哈赤壮大。宋明时期,中国是绝对的文官政治,武将的地位非常低,受那些文官的鄙视。对于李成梁来说,远都不说就近的来说,戚继光为国家剿倭寇褪蒙古,最后得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就这样一个朝廷,你还会为他效死力吗?这不是李成亮一个人的错,是整个中国历史的悲哀,就算没有李成梁和努尔哈赤,还会有新的武将坐视新的外寇壮大。
2、孙承宗:誓死忠于明廷的辽左英魂
就在加封嘉赏之后的三个月,古屯、大凌河等城都被毁坏,孙承宗派人重新修筑。无奈这个时候清军又突然压境,孙承宗在慌忙之中赶往了荆州,还派了些人前去救援,但是因为辽东巡抚改变了出师的日期,导致前去锦州救援的吴襄等人被清军岁打败。而这个时候刚刚修好的大凌河又被毁坏了,于是朝廷中的许多大臣都责怪说是孙承宗修筑破旧的城池导致看了这次失败,还说孙承宗是丧师辱国。于是孙承宗就再次以病请辞,还上书了边关政事十六件事,但是这些建议明思宗看了之后并没有采纳。孙承宗就在高阳城住了七年,尽管明思宗多次打算召用孙承宗,都被他给拒绝了。
公元1638年的时候,清兵再次大举压境,十一月的时候清兵到了高阳城。孙承宗带着全家人守城,但是这个力量简直是螳臂当车。很快高阳城破,孙承宗全家被擒住。最后多尔衮下令把孙承宗绑在马尾巴上给拖死了。
3、袁崇焕:"功到雄奇即罪名"的悲剧
袁崇焕:在明末抵抗后金的战争中,督师蓟辽,以非凡的英雄胆略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屡挫强敌,奋力构筑并支撑著名的宁锦防线近十年,成为当时叱咤风云的名将。后来,袁崇焕因为率性敢言,得罪宦官,对其复辽计划的措施处处作硬。最后竟不幸死于金人的反间计和明朝廷的党争,落得个"功到雄奇即罪名"的下场。
4、史可法:梅花伴忠臣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5、郑成功:驱荷复台名垂青史
郑成功:坐在胡床上,让人上酒,他翻开《太祖训》逐章阅读,读一章就喝一杯酒。读到第三章时,郑成功长叹一声:"自从国家飘零以来,我枕戈泣血十七年了。现在即将离开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啊,天啊,为何忠臣如此难当?"郑成功知道自己就要离开人世了,他把药抛在地上,顿足抚肩,大呼而逝。郑成功死时双手覆面,表现出无颜见九泉下的明朝先祖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