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
“下课了,同学们把作业交上来吧!”
兰兰的作业又没写完,一边抽泣一边赶作业,兰兰的作业已经三天没有按时交了。可杨老师还是不忍心批评她,兰兰这个孩子太认真了,她对待自己的作业一直都是那么严格,大部分作业都用钢笔来写,唯独作文和数学演算用铅笔写;她的速度为什么那么慢,我细细观察了兰兰的写作业情况,她对待所有的作业都用钢笔一笔一划耐心的去写,用铅笔写的作文总是要求的更高,有哪一点写的不好她就会擦去重新再写,有时候一个字要写好几遍。有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写完两行了,她还没有写完那个反复修改的字,这样就比别人慢了很多。除了写作业慢,兰兰还老是上课跑神,杨老师和兰兰谈过好多次,她每次也都很急:“马上就好”。可总也没有好,再一催就掉眼泪,边哭边说:“我马上就好。”
像兰兰这样“我马上就好”的孩子,在校园中普遍存在。孩子本质上都希望作业能够写好,能够按时完成,可是因为时间有限,再加上有时候学习上走神,学习任务常常完不成。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出现像兰兰一样的问题,那么让孩子形成拖拉、磨蹭这种不良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孩子爱磨蹭的原因
1. 注意力缺少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什么?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指向一定事物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稳定性也被称为注意的持久性。如果注意能长时间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而没有松弛或分散的现象,表明注意有很好的稳定性。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了自己的初衷。在上课时,窗边突然有个小鸟飞来,孩子就会满怀好奇的去观察小鸟,完全忘了自己在听课,注意力全部都在小鸟身上;在吃饭时,一旦开着电视机,孩子就只能看得到电视,完全忘记了吃饭,注意力全部被电视机吸引去,孩子能看到的只有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于是就出现了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出现边干边玩、磨蹭、拖拉的现象。
2. 天生的“慢性子”
有一些孩子明显比其他孩子动作慢,不管是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会比别人稍微慢一些,有的时候可能在外界紧张环境的刺激下,他们意识到了事情的紧迫感,动作会稍微快一些。
3. 不良学习习惯(贪玩)
贪玩是小孩子的共性,因为贪玩,总是习惯将自己的事情拖到最后去做,先玩后做,学习任务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孩子写作业时一般都会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就像兰兰一样,她对于作业上写出来的字的要求精益求精,这固然好,可每个字都要求精益求精,不行就擦去重新再来,这种心理有点接近强迫症的表现。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孩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固然重要,但是这种严格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积极的引导孩子去改善自己的这种不良习惯。
4. 缺少时间观念
孩子做事情爱磨蹭,是因为他们不像成年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没有系统的时间观念,对于时间这个观念比较模糊,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注意力只放在除了这个任务之外的其他事情上,专注于其他件事,不能够正确的认识时间和自己的任务,不能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还不太清楚把一件事情尽快做完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出现。在一个时间里,给孩子规定了一个任务,孩子就会因为这个任务而忽略所规定的时间,以至于任务不能够按时完成和上交。
5. 未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在还没有具备独立判断、独立辨别的能力的时候都是父母为孩子做决定,在孩子具备可以独立做事的时候,慢慢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可以在孩子初期开始接触外界和学习的时候,利用“比马龙效应”来慢慢给孩子渗透独立的观念,让孩子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引导孩子向着独立的方向发展,为孩子以后独立自主打下基础。
二、磨蹭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1. 学习进度不能及时跟上,不良学习习惯的开始
一个人对时间的认识决定了你看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决定了你的生活。
孩子对待日常学习的磨蹭容易导致孩子对待学习态度不够重视,日常学习进度不能够及时跟上集体的步伐。拖拉、磨蹭是造成孩子不良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习惯将是直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
2. 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
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做事拖拉的孩子,因为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他们会少一些好奇心和对自己要完成的事情的兴趣,总表现的拖拉的孩子,其实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长期下来会导致对所有自己要去完成的事情都不关注和不感兴趣。
3. 影响亲子关系
有的妈妈说,为了让孩子写作业,每天都要打他一顿才能写完,虽然她知道这种方法不好,可是如果不这样,孩子根本写不完作业。试想,孩子每天都被催促着去做这件事,可能给他们带来的更多的是对于拖拉做的事更厌恶。明明可以很高兴完成的事情因为拖拉的原因,总是被父母催着,孩子内心可能会对要去完成的这件事情产生抵触心理。抵触妈妈的催促,当然可能这种催促也会伴随着反抗。这种抵触和反抗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主动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会减少。
磨蹭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影响,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比马龙效应”。
三、什么是“比马龙效应”?
比马龙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者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要求。
在孩子做事磨蹭的时候,就需要父母合理的利用“比马龙效应”来积极的引导孩子去完成一件事情。利用“比马龙效应”期望的心理,给孩子一定的心理暗示,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事情,给孩子的进步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心理暗示,暗示自己可以做好这件事情,会大大增加孩子做事情的兴趣和信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怎样利用“比马龙效应”,让孩子做回自己“时间的掌控者”
1. 对孩子抱以合理的期望,避免对孩子造成过大压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都会有的。但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行施加给孩子,这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压力。比如家长们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总喜欢用自家孩子的不足之处跟“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最终只会让孩子压力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叛逆。我们希望家长学会的“比马龙效应”是对孩子抱以合理期望,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这样的期望才是孩子所需要的。
2. 提高孩子自控力,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
外界环境对孩子的诱惑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孩子对于外界因素要能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父母要试着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那么自控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同时,家长可以利用“比马龙效应”对孩子有一个期望,让孩子少一些“一会儿”“快好了”这样模糊性的词汇,用“5分钟”“10分钟”这种时间性词汇,让孩子对时间有一个具体的理解;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多用一些时间性词汇来训练他们,同时在他们玩的过程中,也给予适当的鼓励,加深孩子对时间观念的认识,让孩子在玩和学习中建立自己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学会计划自己的时间,不再担心自己总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从而改善和提高孩子的现状和时间观念。
3. 注意放管结合、松弛有度
放管结合,松弛有度才是最好的状态。有些孩子深受爷爷奶奶的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太子的日子几乎是天天上演着,吃饭太慢,又害怕孩子饿着,爷爷奶奶担心过度又去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成了一句空话。因为过度的宠爱,孩子在同龄人中的表现总是更拖拉、磨蹭一点,作为家长应该每天给孩子一些锻炼,让孩子自己去接受这些应有的锻炼,每天给孩子多一些锻炼和鼓励。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是他们人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让孩子朝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和改善,可能会收效更好。
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利用“比马龙效应”去期望孩子能够做的好一点、再好一点……以此来鼓励孩子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和心理期望,更好的发挥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能够更好更高效的把握时间和理解时间观念,让孩子意识到时间把握在自己手里,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时间观念,不被磨蹭拖拉所左右,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出彩,更优秀!
孩子爱磨蹭,只是家长没有找到合适的引导方法,学会“比龙马效应”,让孩子做回自己“时间的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