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胡歌主演的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正式上映,即使面对劲敌强森的《勇敢者游戏2》,也毫不逊色,两部电影的排片占比和票房收益都非常接近。
可网友们却纷纷唱衰《南方车站的聚会》,并综合上映3天以来的累计票房,预测该片最终票房收入不超过3亿元。
按理说,这部电影有著名导演刁亦男保驾护航,再加上金马影后桂纶镁的倾情演绎,延续《白日焰火》的制作班底,应该能有一定的票房保障。
可惜不知是胡歌的票房号召力不足,还是演技欠缺火候,这部剧不仅票房扑街,就连豆瓣上的五星好评率也低于20%。
胡歌这些年来力求转型,试图在电影方面有所突破。可是他自出道以来接演的13部电影,累计票房收入不超过15亿。
其中10亿来自以n番身份参演的《攀登者》,蹭到了吴京和章子怡的热度。
大家都在说,胡歌为了突破瓶颈,坚持在话剧里沉淀演技;为了降低自己的热度,独自出国留学。
可是,号称演技咖、电视圈顶流的胡歌,为什么会在电影里一输到底?
转型之路,艰难曲折
2005年,胡歌凭借《仙剑一》的男主角李逍遥横空出世,一跃成为当年的顶流。时至今日,还流传着"无胡歌,不仙剑"的说法。
如果没有《射雕英雄传》的那场意外,或许他到今天还会以"古装王子"的形象,出现在各大IP仙侠剧中。
可是,当他以小鲜肉的身份,准备在演艺圈大展拳脚时,意外遭遇横祸,重伤住院,最后不得不依靠"整容"来尽量还原自己本来的样貌。
从那以后,胡歌开始留着长长的刘海,来掩盖自己右眼角明显的伤疤。
他开始把阳光自信的胡歌锁起来,害怕被人看到他的样子。
一个靠脸吃饭的明星,却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依仗,这该是多大的打击。
他害怕,他的演艺生涯就此终止,他可能一辈子都会被封闭在这厚厚的刘海里。
"如果一个人的皮囊坏了,应该怎么办?"
"那就用思想填满它。"
后来成龙点名要胡歌出演电视剧版的《神话》,也是那个时候,胡歌开始想要摆脱刘海。
或许是成龙的成名经历给了他启发,又或者是胡歌意识到他不愿一生就此度过,不愿被这无形的枷锁铐住一辈子。
当时经纪人蔡艺侬特意打电话劝阻,胡歌却平静地回复到"如果我想要观众接受它,我自己就必须先接受它。如果我这个坎过不去,那就没必要做演员了。"
当一个人开始接受真正的自己,那便是他强大的开始。
自此,胡歌开始转型,主动跳出"古装偶像剧一哥"的舒适区,在话剧里不断磨炼自己的演技,并凭借《如梦之梦》获得第二届丹尼斯最佳男演员奖。
唯有沉淀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2015年,胡歌霸气归来,从《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到《伪装者》中的明台,他一举夺得金鹰奖和白玉兰奖双料视帝。
曾经一夜成名的流量小生已经蜕变,他慢慢成长为一个演员,一个可以在角色间游刃自如的演技派。
但是电视剧上的成功,却似乎没办法在电影圈得到回应。
胡歌从配角开始,一步步走向主角的位置,可是每一次票房和口碑都不如人意。
按理说,胡歌作为演技派,又有流量加持,应该能够在电影圈站稳脚跟,可现实却啪啪打脸,胡歌一度被网友称为"票房毒药"。
这次胡歌主演的《南方车站的聚会》也没有逃脱这个魔咒。
不过,这并不是一部电影面临的问题。
似乎娱乐圈的文艺片都遭遇过这样的境遇,故事一流、演员一流,却都没办法吸引观影者走进电影院。
文艺片该何去何从
电影,不只是一个类型的艺术。
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风格,例如《低俗小说》的惊悚、《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泰坦尼克号》的爱情,还包括现在最受大众欢迎的喜剧片、科幻片。
单纯地从票房的角度来分析一部电影的成功是有失偏颇的。
就像不少人提到的"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现象,它能获得很多奖项,能得到专业影评人的认可,却没办法让观众为其买单。
曾经,百花电影奖突遇大雨,上万名学生坚持在现场看完了当年的最佳故事片——吴天明的《人生》。
如今,这位影响了陈凯歌、张艺谋两位导演的"电影教父",穷极半生创作出来的好电影,却败给了所谓的大IP。
2016年,《百鸟朝凤》的制片人为了向大家宣传吴天明的遗作,直播下跪,希望院线能够给出合理的排片量。
这一跪,直击资深电影人的内心。
最终《百鸟朝凤》靠着制片人的"跪舔"才拿到8000万票房,可豆瓣评分仅为4.7分的《盗墓笔记》却闯过10亿大关,并挤进当年国内累计票房前十名。
其实,早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始,中国电影迎来商业大片时代,中国导演们的傲骨就逐渐走向消亡。
张艺谋不敢再和吴天明像当初过去那样,讨论自己电影的优劣好坏,因为他知道他再也无话可说。
单纯的做出一部电影已经满足不了他们日渐膨胀的欲望,高票房变成了他们内心的唯一标杆。
中国的编剧们似乎也已经对自己失去了足够的信心,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对已有IP的改编上,失去了原创的动力。
纵观这十几年的中国电影历程,票房收入是越来越高,每年标榜着突破几百亿大关,却在豆瓣评分一降再降,已经鲜少出现8分以上的电影。
令人惋惜的是,当艺术片开始为了迎合市场而做出改变,便再也没有了一个电影的初衷:讲好一个故事。
张嘉佳的《摆渡人》本可以是一部直击人的内心,让观众的情绪得到慰藉和释放的好电影,却为了迎合市场,强行灌输鸡汤,让整个电影内核变得肤浅而单调。
甚至连故事的完整性,都没有做到。
不少人因此吐槽,梁朝伟已经从影帝变成"烂片之王"了。
而Angelababy和鹿晗的加盟,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可否认,流量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加分因素,但不是必要条件。
翻看近几年的电影,从杨幂的《绣春刀2》、刘诗诗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到刘亦菲的《三生三世》,为了迎合市场,片方都邀请了时下热门女星担任电影主角,可是电影票房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或许,以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影响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选择,受众更倾向于接受表层的内容,拒绝沉下心来慢慢地回味、思考。
观众只看到了电影里的人物多么漂亮,烂大街的梗有多么搞笑,可如果你问她,电影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他可能愣了好半天,也不知从何开口。
真正的好电影,能够吸引你一遍又一遍的欣赏,每一次都能够不同的收获。而不是看过一遍后,就放在那里,再也不会被打开。
内在的充实,是任何外在的华贵都不可与之相较的。
曾一度被大家吐槽为烂片的《大话西游》,如今却被大家奉为经典,郭敬明更是在《演员请就位》中对经典桥段进行翻拍。
看过视频的人都知道,高下立判。
一个在荒诞中找到悲剧的内核,另一个却是披着名作的俗套爱情片。
这就是内在的充实与外在的华贵。
曾经冯小刚指出"垃圾观众论",但其实,并不是观众们喜欢看那些肤浅没有内涵的内容,而是我们缺少真正的好电影。
但是当导演们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以为是观众的偏好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艺术片开始走向商业,忽略了电影本身。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结语
好电影和高票房并不是对立存在。
偶发性事件的概率不能用来证明"流量明星才会有高票房"的伪命题。
《南方车站的聚会》显然不能将票房得失放在胡歌一个人身上。
电影为了迎合迎合国外受众,早已先一步妥协,借鉴了太多其它作品的内容,让整个故事剥离在精彩的镜头语言之外。
从《白日焰火》到《南方车站的聚会》,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个导演是如何从文艺走向商业。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圈外观察室】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