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奥斯卡金像奖宣布了今年的获奖名单,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成最大赢家,同时获得最佳国际影片和最佳影片,这也是奥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语最佳影片。
早在前一日,李现便在微博上预测这两个奖项将由《寄生虫》斩获,他认为"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总要抱有希望",没想到如今预言成真。
其实《寄生虫》并不是字面上理解的科幻片,而是一部探讨社会问题的类型电影。
它讲述的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利用各种手段打入贵族内部,像寄生虫一样从贵族里攫取财富,并最终刺死宿主的故事。
与以往的电影不同,《寄生虫》展示了惊人的世界性和融合性,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的,而是所有阴暗的角落里都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有人认为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被奥斯卡接纳的原因,影片中探讨的阶级问题,正好符合西方电影的喜好与风格。
奉俊昊作为承袭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韩国导演,自然深谙此道,所以他不仅带领电影获得了最佳影片,自己也一举拿下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两个大奖。
电影社会学家
奉俊昊作为韩国电影界的知名导演,曾经执导过《杀人回忆》、《汉江怪物》、《雪国列车》等。
这些电影早就在国际上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如今的豆瓣评分也基本都在7.4分以上,《杀人回忆》更是高达8.8分,被称为神作。
《杀人回忆》是一部根据悬案改编而成的电影,正因为案件悬而未定,所以对电影的要求很高,如何才能不落于俗套地表现出来成为了奉俊昊的一大难题。
在经过了大量的调查以及人物采访之后,奉俊昊将故事内核定位在了两个男主角的信仰问题上,而不是局限于一次传统的探案片。
奉俊昊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将当时韩国的社会现状强加给观众,过度强调政府和社会的问题,而是从小人物的身上去体现应对压迫的无奈与心酸。
主角作为一个来自首尔的警员,原本是一个重证据轻口供的新时代警察,可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打击之后,他放弃了最初的信仰,慢慢接受屈打成招,急不可耐地想抓出凶手。
其中很多看似比较寻常的警员日常生活、主角的生存现状,并不是无用之笔,反而是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让大家认为从中感受到真实性,才有了身临其境的恐慌感。
影片中从未出现过凶手的轮廓或者是侧脸,他就像是现实案件中的谜团一样,无法具像化,这种从未出现却无处不在的可能,让这部悬疑片更为高级。
网易娱乐曾评价这部电影"对悬疑的设置和拿捏颇具大师水准,而阴沉压抑的气氛营造,亦堪比大卫•芬奇的《七宗罪》。"
但这部被大家评价为近似完美的电影,其实只是奉俊昊导演的第三部长片,距离第一部长片仅仅3年。
同样3年后,奉俊昊又创作出了经典科幻片《汉江怪物》,凭借此荣获了第44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导演。
这部电影颇具好莱坞科幻片风格,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在灾难来临时如何面对,并最终战胜灾难的故事。
他们不仅找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特效制作公司来监督总体特效效果,还找了制作过《指环王》《金刚》并荣获了奥斯卡奖的John Cox's Creature Workshop公司参与制作。
这样的特效团队,按照大家以往的经验来看,必定是一部大场面的灾难片,但实际上,奉俊昊却出其不意地拍了一些小场面,仅仅只是以汉江怪物来支撑整个故事内容。
为了增强故事的可信度,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对"怪物"完成了构想,包括如何生存、如何行动等等。
除此以外,他在开机前还对长江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对其水文情况,以及拍摄地的天气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所以在最后的画面呈现上才能够让大家相信确实有怪物存在的可能性。
这部怪兽片被誉为韩国的《大白鲨》,但两者却有很大的差异,奉俊昊在电影中融入了自己一直关注的社会问题,很多场景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照。
《文汇报》曾评价这部剧"虽有恐怖、喜剧、动作等各类元素交融,但本质仍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
而《雪国列车》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虽然极具好莱坞风格,却又是少有的反乌托邦式的故事。
他在电影中采用了颠覆性的价值观,让阶级问题因为生存而显得尤为尖锐。尤其是最后,他让人类社会走向了毁灭,最后只剩下一男一女两个小孩走出了列车。
这次对阶级的探讨也更为深刻,片中表示如果要取消阶层应该怎么做,而最后的结论便是只有人类社会走向消亡,才会没有阶级的存在。
这部片子虽然是奉俊昊的首部英语电影,大部分演员也都是英语演员,但是为了能够在电影中有绝对的话语权,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他并没有加入好莱坞。
所以这部影片能够在最后保留下奉俊昊的风格,让其在电影的世界里畅所欲言。
如今的《寄生虫》其实在上映之前,大家都以为这也会是一部借着科幻探讨社会问题的电影。
但实际上,寄生虫的含义并不是生物意义上的,而是社会隐喻。
他在电影中踏踏实实进行了一次关于社会阶层问题的探讨,将阶层的冲突用暴力美学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尤其是他在片中多次运用到了楼梯构图,让人物不停地处于跑上跑下的状态,暗合剧中主人公想要爬上中产阶级的野心。
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思考,更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产生共鸣,在电影中找到一丝自己的身影。
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是秉承奉俊昊一贯的风格,能够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去总结。
其实以往有不少导演都想让自己电影更为深刻,但是却没能将这些思想完美的融合到电影的剧情里,而奉俊昊做到了,"电影社会学家"就是对他的最大赞誉。
为底层人民思考的中产人士
奉俊昊思考了那么多阶级问题,但其实他本人却是出生于韩国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画家,外公也是一个有名的小说家。
这段童年经历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意识,在饭桌上,奉俊昊的父亲就多次抱怨工作单位的荒谬。他认识到,无论出于什么阶层都有对上一级阶层的怨怼和不满。
所以,即使出身中产阶级,奉俊昊的童年生活也并不是十分快乐。在韩国一档访谈节目中,他曾形容童年的自己是一个"怪胎",并没有多少朋友。
他只有通过看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也正是因此,他才认识到了外国电影,也逐渐对拍电影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有了观察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时间"。
但是因为父母的关系,他没能在大学选择电影专业,反而是选择了社会学,后来的他也被评为"电影社会学家"。
不过他本人却强调他并不懂社会学,也不太喜欢那些教授们,他的精力更多的还是放在了去电影社团看电影上。
那时候他会反复观看一部电影,也就是如今俗称的"拉片",将每一个镜头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因此认识了杨德昌、侯孝贤、今村昌平等电影大师,并成为了他们的忠实粉丝。
其中今村昌平尤其喜欢关注卑微人群的命运,于是奉俊昊也逐渐对此有了好奇,"我对没有权钱的人,没那么聪明、卑微的人,不健全的家庭总是充满好奇,而且觉得对他们有一些熟悉的感觉。"
因为对电影的热爱,在大学毕业后,奉俊昊毅然转头进入了电影研究院,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系统学习。
但是那个时候他不再是被父母照顾得小孩,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巨大的生活压力让他不得不靠画漫画、卖甜甜圈来筹措拍摄资金,买下了摄影机之后甚至一定要抱着它才能睡觉。
也可能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体会到了小人物的生活压力,对阶层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拍摄的第一部短片《白色人》,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但早已经开始加入不少对阶级问题的刻画。
这两年的学习,他在各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有编剧和导演,他还在合作中积极尝试了摄影和灯光的角色。
他的毕业作品《支离破碎》便是由他自己用16mm胶片拍摄而成,这部片子不仅让他受邀到各地参加了放映,也收获了著名导演朴赞郁的赞赏。
只是这些却没能让奉俊昊在电影这一行走的更轻松。毕业后的五年,是他最黑暗的五年,他没有拍出一部作品,陷入了长期失业的状态。
从曾经的中产阶级,变成了失业人员,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但他又不甘心就此离开,于是他不得不靠给别人写剧本或者是做一些其他相关的工作留在这个行业。
五年后,他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拍摄了第一部长片《绑架门口狗》,当时不少人认为这部片子中那个不善交际、事业失败的大学讲师就是奉俊昊本人。
可是这部长片虽然获得了不少赞赏,并受邀参加了一些电影展,却没办法在商业价值上获得成功。
他想要将自己的经历放入到电影中,探讨社会问题,却忽略了观众的主观接受。
他开始思考拍电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自己以前认为拍摄的艺术片就是观众想看的真的是对的吗?
于是,他磨出了一部《杀人回忆》,在自我与观众中找到了一种平衡,在大家最关注的惊悚案件中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小人物的深切关怀。
结语
奉俊昊的成功,正是他在商业片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他出身中产,却有着小人物的悲悯,"也不知是为什么,随着这些角色,我(剧本)写起来也更轻松容易些"。
如今他能够在拒绝进入好莱坞的情况下,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正是对他导演能力的最大褒奖。
相信未来的他,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充满现实意义的电影。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圈外观察室】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