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行程主要是冲着江河源头去的,此前的35辆车中只有10余辆车走到了长江源头,所以在这最后两天的黄河源之行中,在曲麻莱重新排列组合后的27辆车都卯足了劲儿,由号称“黄河源头村”的丁多村长为我们做向导,开启了最后二百多公里的冲刺。
视频加载中...
约250公里的路计划用5个小时完成,这样算来,其实路况不该差到哪里去。但是当我们只享受了75公里柏油路后,就又回到了与砂石路的博弈中,加之风雪的袭扰,我们终于在麻多乡的路口犹豫了。天色阴沉,就算强行到达源头碑,也是无法拍到好照片了,而且必定需要露营在“黄河源头村”,那里几乎没有通信网络,海拔要比麻多高出几百米。再三权衡后,决定将可以称为黄河源头第一乡的麻多当作这天的露营地。
我们将一个“乡”的概念想象得太好了,以为可以休整、可以采购、可以娱乐……但是到达后才发现,在麻多想找到几个能打听路的人都难。据说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因为挖虫草而外出了,关门闭户的状态真地有点让人误以为整个乡被“废弃”。从基础设施上看,这里还是相当具有开发潜力的,毕竟它是人们寻访黄河源头途中最后的落脚点了。
化隆面馆是此时全乡唯一一家开门的餐馆,车友们几乎把它当做了“诺亚方舟”。在这天降大雪时,能在小店内喝一碗热乎乎的面片汤实属不易。当次日继续上路前提出来讨些水时,小店老板很为难地说没来得及去打水。打水?看来麻多目前还不存在自来水一说,他们所说的打水其实就是房前屋后随意打取的黄河水。可见,这里的黄河水是何等清澈,以供家家户户直饮。
从麻多乡到黄河源头的最后50公里,几乎均为砂石搓板路,是非常能检验车况与考验车技的时候。这一带地广人稀,虽然号称“源头村”的郭洋村有六七百户人家,但按这个村的面积换算下来,大约每10平方公里内才会有一户人家,所以在这里几乎看不到扎堆民宿的村的概念。尤其是到了“黄河第一家”,简直就像是在草原上突然冒出来的几间房而已。为了科学地管理与有序地接待游客,目前在这里设置了服务区,有小木屋、牦牛帐篷等提供住宿(但仅有8间客房),有两台越野车负责游客到达地标点的最后4公里的接驳,也有小商铺销售有关黄河源的文创旅游纪念品。
进入源头管理区后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路,两道明显的车辙仅仅是为了通向源头地标碑。玉树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环境的保护几乎做到了极致,他们要求即便我们因考察之名被允许自带车进入,也只能沿着车辙行进,绝不能侵扰周边更多的草地。这段4公里长的路遍布炮弹坑,其实就是在沼泽湿地上硬生生踏出来的一条路,也有很多游客选择步行完成这段追溯源头的路的(步行进入景区免费,换乘接驳车50元/人)。
黄河的源头,其实是科考意义上的地标点,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个位置点的地貌、形态等与周边方圆百十公里并无差别。一股涓涓细流旁边立着“国家地理标志”的石碑,碑下埋在泥里有一只金属圆盘,刻有同样的内容,落款为“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十几米外另外两通石碑上有国家领导人题写的“黄河源头”字样。一圈栅栏围起的几平方米细流则是黄河真正的发源点,那里设置了指北的方向标及小小的祭祀台。其下游十来米的位置有一块水磨石板铺在沼泽中,示意这里可以立脚取水。
奔涌5464公里的滔滔大河,起源于我们脚下玉树的这片宁静的草场,一时间无法想象这支细流是如何演变为中华母亲河的,只是突然有人念了一句“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自此,由“帐篷部落”发起的万里黄河自驾行活动,也正式由黄河源头出发,将这里作为零公里起点一路顺黄河而下,车友们将用大约25天的时间自驾游,陪同这条大河一起到达东营黄河入海口。
延伸阅读
如有疏漏或错误,请不吝赐教。
文图版权属于原创作者,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为了保护原创作者版权,该篇只采用小图示意,
欢迎关注《汽车自驾游》杂志刊载的全文、美图及地图。
更多自驾游资讯与交流,请关注头条号“汽车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