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子座落于豫鄂接壤的群山之间。
晴日,蹬上村子后面的主峰朝天山,极目东南,依稀可见宣化店,姚畈几处乡镇的林立高楼;回首西北,山店和定远的如画新图尽收眼底。这个古老,神秘的自然村名叫甘洼,是山店乡山店村的一个村民小组。
甘洼,古时叫“干洼"。黄氏家族受禄公后裔延至七代,三子分家,长子应忠公从先祖发祥地鸡笼山万家洼分出,先后到胡畈村的梅花庄和山店村的干洼拓荒创业。明末清初,应忠公后裔业耕业读,树起旺族。中世祖朝兴公文韬武略,继往开来,世称长门府君。族人们劈山造田,挖塘储水,结束了干洼无水的历史。
清乾隆年间,人们把干洼改为甘洼。干改为甘,既是黄家先人们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初心,更是家族穷则思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梦寐以求。一字之改,足见人们创造历史的艰辛与不屈。因为有着良好的族规与家训,甘洼人张四维,(礼义廉耻)守五德(仁义礼智信),为黄氏家族树立了宗祧长子的良好风范。甘洼传世十七代,每代人都有着可鉴日月的家国情怀。
据八十多岁的老者黄先高回忆,解放前甘洼一直是共产党的堡垒村。一九四二年夏天的某日,共产党的干部翁少元(湖北万畈翁老庄人)被日军追杀,翁少元跑到山大林密的甘洼,黄先高的四叔黄承缵和堂叔黄承玉冒着满门抄斩和灭族之险,让先高在前探路,几人钻进宻林,把翁少元护送到西边鸡笼山,隐藏到一户本族长辈家内。几天后,翁少元脱险归队。解放后,翁少元在湖北省担任厅级领导。
黄先高说:一九四五年二月的一天深夜,一对夫妇带着个女孩,半夜到村里敲门,我母亲(姓徐)开开门,见来人似曾相识,便问,你不是去年来过的那位县长吗?县长说是。便把被叛徒出卖,遭刘生虎民团追杀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迅即把县长一家送到后山的石洞藏好,回来后又把积攒了几个月的鸡蛋都煮了,连夜送到石洞。第二天,母亲带着我把县长一家护送到姚畈,找到孙保元的部队。至今,我们不知道那位县长姓甚名谁。
施恩不图报,这是甘洼人的祖传品德与家风!
甘洼,走过了几百年艰难的历程,步步维艰,步步惊心!从开基时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的歌舞升平,甘洼祖祖辈辈有着自己的沧桑与乡愁。明清乃至民国年间的村居古建筑,都已追随历史的飓风归踪于远古,代之而现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间,林下,一幢幢新建的别墅,错落有致,多色瓷砖贴壁的楼房,与绿荫掩映生辉,每幢楼房,都象羞涩的姑娘,巧借枝桠半遮面,浓绿的山峦,雅洁的村居,热忱的主人,令笔者流连忘返。
如今,甘洼的年青人都怀揣着高级文凭到祖国的大城小市打拼去了,村里,只剩些开裆少儿和耄耋寿星。正值暑假,老老少少都聚在树荫下讲述和聆听着天下的奇闻趣事。笔者醉了,醉我之意不在酒,在乎"乡村振兴"的伟大国策。
笔者问黄先高:村里外出的孩子们时常回家看看吗?他坦然笑答:回呀,他们虽然在外都有了房产和家人,逢年过节都回来聚聚,每年清明节,几十台小汽车塞满村道,我家六个儿子,儿子和孙子的小车有十多辆……
人言“年深异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笔者以为不尽然。甘洼的子子孙孙们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因为这里是他们的祖籍,这里的净土,掩埋着他们的祖宗昭穆,这里的秀水明山间,有他们健在的高堂双亲和美好的记忆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