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商城县黄皮寨的故事

2020-04-03   缘在信阳

很小的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讲余少保举义反元的故事:“石鸡叫,石狗咬,石船下水顺河跑”,“石鼓响,顺帝亡,石鼓不响,再折锦囊”说的是元朝末期,余少保(余思铭)因不满元朝腐败统治,决定举义。余少保举义之时,得到一位仙人指点,给了他一封锦囊,承诺给他十万精兵助阵,灭元兴汉。八月十五日的晚上,余少保沐浴净身,待子时鸡鸣时,对正北方射出三支利箭,即可大功告成,但因其妻心窄,唯恐丈夫登基另选后妃,不到时辰就溜至后院学公鸡叫。余少保忽听鸡叫,忙中未分真假,张弓朝正北方向连射三箭。因时辰未到,元顺帝未临早朝,三支箭都射在龙椅背上了。顺帝临朝,发现龙椅三支箭上刻有“余少保”二字,即派大兵围剿。石鼓不响,余少保知大事不好,忙折开锦囊,只见上面写四句真言:“插旗尖上取神书,平顶铺下拔宝剑,唤出石人撑石船,金竹园里把兵搬。”他立即跑到插旗尖取神书,哪知神书悬在半空,难以到手。再到平顶铺下去拔剑,出鞘若许后再也抽不动了。余少保又急忙赶到石船,希望石人来撑船,哪知石人在山坡上刚刚出土还没拔出腿来,他只好自己跳到水中去推石船,石船只动了一点,可再也不动了。余少保又急忙赶到金竹园去搬兵,进园后不见动静,打开竹子一看,藏在竹节里的神兵胳膊腿长了可鼻子眼睛还没睁开呢!后来义军寡不敌众,终于失败了。但石船石鸡石人石鼓至今仍在,分布在汤泉池旁边,黄皮寨和石鼓山的山丛之中。


经查阅明嘉靖时的《商城县志》,我发现了载有余思铭(就是传说中的余少保)传记,皇帝诏和诰文书,兹录如下。余思铭:隆门里(今余集附近)人,元未戊戌岁(1358年),率金刚台集义兵归附安丰(在今安徽寿县),授平章事守御金刚台。甲辰八月(1364年),奉诏领所部兵马赴汴京,从征累战有功。洪武元年(1368年),赐绯衣一袭,镇抚(从五品)两员。九月,随总兵宋渡河,克怀庆、泽、潞等州县,太祖深宠之。二年(1369年),调攻桃花二寨,受敕命一道,赐绯衣一袭,床一面,赏镇抚两员,授宁夏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洪武十一年(1378年),征西蕃,抱病归卒于家。敕葬原籍,子亨袭其官。

诏书:圣旨教金刚台指挥同知余思铭统帅所部兵马前赴汴京,到日,参随征进,宜令准此。

诰文:诰封明威将军(正四品)指挥佥事余法。制曰:人臣为国家之用,能以功名自奋,皆其先人积德所致,考诸常典,追赠为宜。怀远将军(从三品)同知华山卫指挥使司事余思铭故父余法,善积于身,庆延于后,乃生嗣男,展其材力,服我官政,是用原其所自,颁以命辞,尚灵爽之有知,其钦承于永久,可赠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宜令准此。 制曰:人臣有禄位者,皆由其家庭之积善。故于封典,亦必推其本原以及之也。怀远将军同知华山卫指挥使司事余思铭生母郑氏,余庆所钟,是生嗣男,展其材力,为国任用。是宜推其所自,颁以命封,尚服诰词,永贲幽壤,可追封德人。宜令准此。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十五日。

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显然,县志就是一县之正史,经过仔细的钩沉打捞,认真的分析研究,余真实的人生脉络逐步清晰起来:(一)生于乱世,乘势而起。余是商城隆门里人,即今天余集人氏,元未天下大乱之时,各地义军风涌云涌,余乘机占据金刚台,扯旗造反;(二)经历坎坷,终投明主。戊戌岁(1358年),归附安丰的义军徐寿辉部;徐为部下陈友谅所杀后,余又归陈部;甲辰八月(1364年),陈被朱元璋所败后,余又归朱部;更有甚者,顺治志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余又归附成祖。(三)信疑参半,朝廷对余调动频繁。先将其从金刚台听调到汴京,然后过黄河,朝廷有意识有计划的将余从中原调到西北,使其远离老根据地,以防成尾大不掉之势。四是余部英勇善战,军功显著。余窥透了朝廷之意,以绝对服从命令来证明自己的忠诚;率领手下弟兄从中原打到西北,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是皇恩浩荡,追封满门。朝廷对余的表现很满意,即所谓“太祖深宠之”。1、多次任命为余为华山卫、榆林卫、宁夏卫等边防重地的军事指挥负责人;2、两次赏赐“绯衣一袭,镇抚两员”,绯衣为明代红色官袍,镇抚为从五品武官,由此待遇,可见帝眷之隆。3、余死在征西蕃的途中,皇命敕葬原籍,官府拨银厚葬于隆门里;4、其子余亨袭其官,接班做了宁夏卫指挥使佥事;5、民间余少保之称,想必也不是空穴来风。余为大将徐达先锋,徐达北伐时为元帅,余为少保(一品武将),合乎情理。

纵观余的一生,可以说是戎马倥偬、富于传奇的一生。他是元未明初天下大乱到逐步稳定的历史见证人,也是一个为国家统一血战厮杀的功臣。作为一员武将,他并不怕和战场上的敌手正面厮杀,他最怕的却是应对上层政治领导的无规则变更。也许有人会指责余怎么归附了那么多的主子,属于无节之人。其实设身处地的为余想一想,他确实有很多的无奈。他和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等均无渊源,徐、陈、朱角逐的结果对他影响不大,他既不是新领导上台后的受益者,也不是旧领导下台后的受害者。在抗元这面大旗下,不管是谁牵头,他要做的就是听命令,打好仗。他既不是反复无常的倒戈将军,也不是攀龙附凤的巴结之徒。完全可以说,他是靠个人能力和赫赫军功,得到历任领导认可的。

看看历史上真实的余思铭,再听听传说中虚构的故事,让人觉得真余被假余大大的幽了一默,县人被故事大大的幽了一默。余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600多年了,他知名度有如此之高,应该说民间故事是功不可没。


余少保举义之后,在商城县以金岗台为根据地发展壮大,人马达到数万人,令元军闻风丧胆,为抗元兴汉大计,他后来归顺了朱元璋,成为大将徐达的先锋。


可是,余少保箭射元帝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呢? 经多方考证,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汤泉池旁边的黄皮寨上。因为黄皮寨正北方是大、小石鼓,正南方有石船和石人,石鸡、石狗就在它的脚下,而山顶上据说余少保当年带兵修建的寨墙都还完整的保存着呢!


前几天,我和朋友们一起,终于登上了黄皮寨。从山顶向下望去,黄皮河犹如玉带缠腰,在山下画了个太极图,不用说,这个山寨应该是块风水宝地了。


当年的英雄已经不在了,她那位心胸狭窄的夫人也不知去向,只剩下凄凄芳草。


山上的野果分外的香甜。


好大的一座山寨呀!这个山寨的面积大约有一平方公里,光是寨墙就有2400多米。远远望去,高大的寨墙,婉如长城一般威武雄壮。


寨内的房子已完全消失了,已找不到任何人为的印记,风景就是原始森林。


这是保存完好的寨墙和战壕。


一株油茶果被高大的寨墙保护着。


后院静寂无声,可爱的青藤肆意地攀爬。


这株百年的老藤莫非就是余少保那位妻子幻化的,看,她死死地缠着这棵大树,怎么也分不开了。


坚固的石墙,仍然可以抵御敌人的进攻。


这是山寨的北门,也是正门,如今门洞大开,无任何卫兵把守。


想当年,这里发生过多少次生死的争夺。


野菊和山茶花竞相开放,为山寨增添了生命的活力!


厚厚的寨墙,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往事。


长长的寨墙,记载着多少沧桑的岁月。


这株老树,变腐朽为神奇了。


这是绝世无双的佳人吧,风中,她正摇曳着娇羞。


这株小可爱,红得正当时,应胜过某明星了吧。


下山的路上,偶遇这位美男子,好不威风。


又见人间烟火,这是有村庄的象征。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事,尽在笑谈中。


图 文:刘加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