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冉冉
监审:姚元至
出品:乳财传媒
姜文,不必多言,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他了,是圈内和大众公认的实力派演员和导演。无论做演员还是导演,都有种令人发指的强势,而大胆、任性与毫不掩饰,是大家对他的一贯评价。
电影中的姜文,具有一种多样的、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他是个风格强烈到其他人模仿都模仿不来的。
作为华语电影的一个异类,姜文显得扑朔迷离。一方面他的电影确实很难懂,一方面他自己对于很多事情的态度,包括体现在他自己的语言中,都是模棱两可的——看上去他回答了你的问题,但他其实是从每一个角度都绕了弯子。
怪怪的邪气
姜文出生于1963年,本名叫姜小军。出身于军人家庭的他,从小就皮,经常“捅娄子”,但他做“坏事”还有自己的一套风格,从不藏着掖着,是我干的就是我干的,十分坦荡。姜文的母亲曾说“他小时候很‘直’,干什么全在面上摆着”。
为了让其的性格能够文静老实一些,姥爷给改了名字,这才叫姜文。但性格这东西是打娘胎里就带出来的,因此改名之后也没少挨母亲的揍。
因为家庭原因,小时候的姜文一直生活在唐山的姥爷姥姥家,直到父亲退伍,带着全家辗转了几个城市之后,10岁的姜文才迁居到了北京。
可以说,童年时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姜文宝贵的经历,也成就了他外放的性格。足够真实姜文让旁人害怕。就是因为这份真实,姜文没少得罪人。
他参加了一个谈话类的节目,对中国足球一顿痛批,声称国足只要像彭于晏一样,肯定会得第一,这一番言论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但是他就是什么都不在乎。
而在谈到他的电影时,主持嘉宾也是尽量说不剧透,但他却来了句可以剧透,对这方面他可真是不敏感。
怼记者,怼得人家面红耳赤——曾经有一位女记者在专访他的时候聊起《让子弹飞》,女记者抱怨道:“哎,脑子很累,它(《让子弹飞》)老在高潮处”,而姜文是这样接话的:“你不喜欢高潮吗?难道你只喜欢前戏?如果你觉得累,也有情可原,毕竟是两个小时的高潮。”
以至于后来《南都娱乐》特意写了一篇名叫《如何正确地采访姜文》的文章,给同行们“打预防针”。不得不说,面对姜文这种自带“霸气”属性的男人,聊天也变成了苦差事,哪怕是角度刁钻的许知远,也会在与姜文的对谈中被“耍”。
先抛一个诱饵,把你引入他的场景中,然后再用他的逻辑把你“揍”得体无完肤,但又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姜文身上那股子怪怪的邪气,但又令人着迷。
电影里的姜文
姜文的电影,还真没法被定义,更难以去分类。他拍的是文艺片吗?是商业片吗?可千万别照这个思路往下想。
姜文的电影很难被分类也很难被定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电影往往带着姜文强烈的个人标识。所谓独一无二的电影风格,当然是来自独一无二的人。
倒是用姜文自己曾在某访谈里说过的话比较靠谱:“哪有什么文艺片商业片,只有带劲的电影和不带劲的电影。”
很显然,姜文是多变的,他镜头下的他自己也是多变的。姜文个人的经历、气质以及思考,全都被他糅进了自己的电影里,所以当我们在观察姜文电影里的那些男性角色时,很多时候都会看到一些他自己身上的影子。
作为演员的姜文,他曾是《芙蓉镇》里大智若愚的“秦书田”、是《红高粱》里敢爱敢恨的“余占鳌”、是《北京人在纽约》里胸怀梦想的“王起明”、是《有话好好说》里为爱癫狂的“赵小帅”、是《寻枪》里守护正义的“马山”、是《让子弹飞》里劫富济贫的“张牧之”、是《一步之遥》里有勇有谋的“马走日”...等等。
姜文似乎在每一个电影,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台词背后都附加了一些他想要表达的东西,让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带有剧情的电影,更像是一个表达他观点的纪录片,尽管每个电影都有强烈的时代背景,但是却很适合现在这个时代来思考。
从演员到导演,从导演再到演员,姜文已经不能用成熟来形容他,有人说他导演的才华要高于他表演的才华,也有人说他演员的才华要高于导演的才华。现如今,人们则是讨论他导演和演员的才华哪个更高了。
看不懂
姜文的电影出产量不高,相比于那些一年出一两部电影的导演,姜文算是太少了,但正是如此,才保证了电影的质量,每一部都有很好的影响力,不仅如此,每一部电影都有他的特点。
很多观众会感觉姜文的电影不是一遍两遍就能看得明白的那种作品,可能需要你看上个两三遍才能明白其中大部分的意思,甚至看上两三遍也不一定全能明白其中之意思。
姜文曾说过:“你看见的就是我要拍的,你要是没看见的,那就没有了;但是别人看见了,那就是我要拍给他们看的。”
姜文的电影另一个特点是不同的人看后,感悟都不同。让子弹飞中的那句话‘让子弹飞一会’就蛮有深意,毕竟这个时代实在是太浮躁了,让子弹飞一会,等待一下似乎会会有更好的结局,我想这也是姜文对这个时代的感悟。
有人说这姜文都快成了仙了,意思是他不光自己的作品让人看不懂了,就是他本人也有点让人看不懂了,在大导演这个行列之中,姜文算是非常的低调的那一类人了。
而且姜文给人的感觉是那种看起来其实是挺粗犷的类型,但是这样的一个粗犷的人,却能拍得出最细腻的一些东西,总是有点张飞绣花的感觉了,能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的不容易,每一部让人回味的作品,其实在背后都有着巨大的心血付出!
比较有趣的是他的分镜头手稿,这种东西其实是一种构思性的图案,就是说这部作品在还没有被拍摄,没有呈现在屏幕之上的时候,导演先将自己要拍的镜头具象化到纸上,给它画出来,这样一目了然,对于自己的构图也是一种很好的帮助,这也是很多的导演能用得上的一种工具,而姜文作为导演自然也用得上这种东西了。
他的分镜头手稿就是自己脑子里想什么,马上就飞快的画下来,虽然看起来非常的不修边幅,但能拍出好的作品来。
最大的失败
最近,姜文作客《十三邀》,他在节目中提到和母亲的关系说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和母亲的关系。他从小到大一直都在讨好母亲,寻求母亲的认可,却总得不到母亲的回应。
节目中,他谈到两件小事,一是自己兴冲冲地告诉母亲考上中戏时,母亲把他的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让他去洗衣服;二是自己长大赚钱后,给母亲买房,母亲却不愿意去住。
姜文谈到他考上中戏,兴冲冲地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递给他母亲看。他期待他的母亲能替他高兴。但他母亲看完后,什么反应也没有。
姜文还提到了另一件事,这件事就是买房子。当他在社会上混出人样儿了,有能力去买房了,他首先给母亲买了一套。
因为母亲住的房子已经很老了,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
但他的善举和孝心依然没有让母亲高兴。
姜文说他很迷茫:“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她高兴。”
他努力了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他觉得自己是失败的。
他不甘心地说,今年3月份,母亲已经去世了,自己和她失去了和解的机会。可能自己终其一生,都会寻求别人的肯定。
谈到自己的孩子时他则说道,不会给他的两个儿子太大的负担,只要出门注意安全,别被车给撞了就行了。至于学习成绩的,他则没有太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