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布
所谓旅游,不只是在于走了多少路,看了多少景,还在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就比如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就算是你把全日本的“江户前”寿司吃完,同样未必能搞不清楚这种鱼的各种来由,至于不同季节的口味差异,可能你有所感受,但未必知道背后的原因,旅游的美食体验,就少了一味乐趣。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小野二郎,是日本公认的寿司之神,很多人也看过那部美国人大卫·贾柏拍的纪录片,在惊叹他手中寿司各种造型同时,其实多数人对他仍是知之甚少,毕竟,信息量有限。
大卫·贾柏之所以能征得小野二郎的同意,拍出那样一部纪录片,其原因还是在于关系。
贾柏在一次互动提问时说,他父亲认识一个日本美食家,那个美食家和小野二郎关系很好,就是那个纪录片开头出现的那个一脸谄媚的山本益弘,经山本引荐,小野二郎才让他拍了。
这种靠关系拍出来的纪录片,说到底,还是不如小野二郎多年的好朋友了解得更多,比如里见真三。
纪录片《寿司之神》海报
相比大卫,这个里见真三,也没闲着,前些年竟然找小野二郎聊了很多,专门写了本《寿司之神》的书,看来,小野二郎也是想给自己留有个文字记录。这本书,我们也有,看了发现,的确是揭开了寿司之神的另一个面目,当然,这也打开了我们认识日本饮食的一扇大窗,这就是多读书的好处。
读书也是为了分享,从本文开始,下来我们不定期会挑一些日本饮食的关键的点,逐个结合自己的了解,来做一个系统的梳理。这样的话,享受日本美食也就变得更明白,可以寻得更多旅行的真意。
这篇,我们就来谈谈小野二郎采购簿里,藏的那张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每年沿着日本周边的巡游路线图。
从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开写
为什么要为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单独列个点来写?很大原因在于它在日本料理中的地位。
别看日本料理看起来玲琅满目,其实它的整个体系,和我们大陆差得挺远。以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它也就分为两大主流,一个关西地区,以京都为代表的怀石料理,另一个就是关东,以东京为代表的“江户前料理”。
怀石料理和江户前料理,外加更小众的烤肉、铁板烧、拉面,以及西餐,基本就是各位在日本旅游能遇到的饮食种类。
有人会说不是还有天妇罗和和鳗鱼的嘛,天妇罗和鳗鱼,其实是“江户前料理”里的品种。所谓“江户前”,即指用旧江户时代,附近的海产河鲜,做成的料理,天妇罗和鳗鱼,昔日的江户,就是今天的东京。
而在“江户前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江户前寿司”,至今东京还有不少固执的寿司师傅,坚持自己是“江户前”一派的,为了维持他们的正统性,他们更是坚持使用产自“江户前”,即现在东京湾附近及日本沿海的本地食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
对于一些江户前寿司店来说,哪怕日本水产市场上有来自印度洋,或者大西洋,乃至南半球的金枪鱼,但如果没有日本近海的,他们宁愿关门停业,也不会卖这种非“江户前”的食材。
在这点上,小野二郎倒是没那么倔强。如果市场上没有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他倒是会尝试用其他地方的,但只要有,他肯定首选日本近海的,并且,他对金枪鱼这种食材的定义,那就是江户前料理中的“寿司之王”。
既然寿司之神都称金枪鱼是“寿司之王”了,那我们要写的这个系统的日本饮食,当然要从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开始写起。
一个比较滑稽的现象
写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之前,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目前“江户前”料理师傅,都将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当成一种传统食材来对待,但其实它并不是“江户前”料理最传统的食材,这是有些滑稽的现象。
目前能追溯到的日本人食用金枪鱼的历史,要到明治维新之后,即废除“肉食禁令”之后,明治维新也是推翻德川幕府,结束江户时代之后的事情。
换言之,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吃肉是不合法的,何来食用金枪鱼的传统?
后来,“肉食禁令”被废除之后,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也是没有马上被日本人所喜爱。
最初日本人更倾向于选择金枪鱼的另一个品种——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并且不是鲜食,而是做成罐头。当然,那时候怎么说也会捕捞到蓝鳍金枪鱼,但数量不多,等待它们的多半也只是腌渍,其实挺没意思的。
日本人注意到蓝鳍金枪鱼,要等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外贸崛起,他们向欧美输送大量电子产品,回程的船上,则装上了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罐头制品。
那个时代,也是大西洋蓝鳍金枪鱼被大肆捕捞,数量锐减的年代。装在罐头里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对日本人的口味产生了影响,结果,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的命运也随之发生改变。
此后,才是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登上日本寿司店前台,并风靡至今的历史。
所谓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行。即产自日本近海的蓝鳍金枪鱼。之所以日本近海有这种大型的掠食性鱼类,则和黑潮有关。
黑潮起于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岸的向北转向,接着它流经中国台湾岛东岸,然后才是琉球群岛西侧继续向北,直至日本群岛东南岸。
北上的黑潮,与千岛寒流交汇,饵料丰富,又因为流速快,它也被很多鱼类视为顺流北上的快速通道,自然也会招引比如蓝鳍金枪鱼这种大型肉食性鱼类,顺着黑潮洄游和捕食。
上图产卵地为已探明鳗鱼的产卵地,蓝鳍金枪鱼目前产地仍不明
这也是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不同时期会出现在不同地方的线索,而因为季节不同,口味也会有不小的差异。
一般来说,每年1月到4月,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会出没在日本列岛南部的九州外海和四国外海,这时候可能是刚刚产过卵的缘故,口味一般;接着的夏季,它们出现在了日本列岛中部的两侧,即靠近欧亚大陆一侧的日本海,以及东部的太平洋沿海地带。
夏季是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口味最差的时候。
小野二郎曾抱怨说,看着讨喜,吃起来却像嚼魔芋一样,寡然无味,没有脂肪,没有风味,不然就是因为气温太高,导致肉色模糊,根本不能用。
到了秋天八九月时,继续北上的蓝鳍金枪鱼肉质开始变化,它们到了北海道沿海区域,深秋时节,北海道津轻海峡附近,比如大间等地的大量蓝鳍金枪鱼上市,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最为肥美的时节就这样来临了。
过了12月,还未被捕捞、穿过津轻海峡的蓝鳍金枪鱼,进入日本海或东太平洋,接着开始踏上南下之旅,接下来,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四季循环。
小野二郎采购簿里的秘密
既然已经知道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的洄游路线,那小野二郎的采购簿,又有什么可看的呢?
当然有可看的地方,那就是更为具体的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分布,以及捕捞方法等,“寿司之神”的采购心得。
我们这边看到的是小野二郎记录于平成五年(1993年)五月到平成六年(1994年)一月,以及平成八年(1996年)六月到平成九年(1997年)八月的蓝鳍金枪鱼采购记录,如下表,我们又重新整理了一下:
小野二郎的金枪鱼采购簿记录,阿布/摄
阿布重新整理的小野二郎采购记录,阿布/制图
对照这个表,小野二郎说,纪伊胜浦和油津的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很少能看到让他喜欢的货色。不仅由于这时候是金枪鱼最为瘦弱的夏季,也是由于它的捕捞方式,延绳钓。
这种延绳钓的作业方式,碰到中心渔场,往往钓获甚丰,但它的缺点在于,太早上钩的鱼,由于得不到及时处理,肉质容易变坏;更不用说是夏天,金枪鱼肉非常容易变色,食用时机就变得很不易掌握。
小野二郎欢喜的金枪鱼,还是秋季到冬季在北海道周围出没,比如面对着津轻海峡,在青森县大间海域捕获的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
如上表,他就买了6条;此外,有时候在函馆,偶尔夏天捕捞的金枪鱼,也要比更南部的海域要好。
通过上表也可以看出,来自北海道大间的金枪鱼,捕捞方式是串钩钓,小野二郎曾评价说,串钩钓、垂钓的方式捕获到的金枪鱼,肉质清爽,用延绳捕获的则脂肪太肥,更容易变色。
另外就是,金枪鱼寿司并不是从鱼身上切下肉,马上就盖上米饭,蘸点酱油就可以吃的,而是金枪鱼肉,要先放置一段时间“熟化”,这样味道才更可口。而大金枪鱼的“熟化”时间,因为肉筋的缘故,就要放更长时间,相反,倒是体型小的金枪鱼更容易处理,味道也更鲜明。
这也是为何,在小野二郎的日本近海蓝鳍金枪鱼采购表中,以中小型居多的原因。
而金枪鱼部位不同,甚至切片厚薄也会不同,脂肪含量较高的大肥,就不能太厚,否则会显得太腻、更加精瘦的红身,则不能太薄,否则味道就会显得寡淡,红身和大肥的厚薄,还要看它们的具体部位,这个就是后话了,待以后有时间继续写再讲。
谈到这,我就想起多年前在北京的长安俱乐部吃过的一顿金枪鱼寿司。
据说那里的师傅,曾经是日本天皇的御厨,那个金枪鱼肉,是一大方块,应该是红身,的确是入口即化,当时不觉得珍贵,后来随着了解更多,发现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后来再也没遇到那么好味道的金枪鱼寿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