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这位学者,很特别。在我们介绍过的经济学家中,可能是最博学的一位。他就是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1916.6.15-2001.2.9)。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过,西蒙是他见过最智慧的人。
我有朋友现场听过西蒙的演讲,说这个人,完全是一个没有学科边界的人。
1916年,西蒙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这里德国移民居多。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德国犹太电气工程师,后来成为专利法的律师。
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钢琴家。西蒙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的一生,有9个博士头衔,据说会20种不同国家的语言。
在学者中,他是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的人。西蒙被称作人工智能之父,他的研究领域,横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他的学术身份,主要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可能你会好奇,他都不在经济系,怎么会得诺奖?确实,不少经济学家和媒体都认为,西蒙是经济学的局外人。
1978年颁奖给他的瑞典人,面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就经济学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
计量经济学
西蒙得奖,和战后经济学转变有些关系。
那就是,越来越数学化。西蒙回忆,在1950年,如果文章哪怕只是有个方程式,那么在《美国经济学评论》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就很难发表。
但是到了1970年,数学已经全面入侵经济学。再简单的理论,没有个数学公式,往往很难在顶级期刊上发表。可以说,经济学越来越计量化。
这股风潮背后,离不开一个小团体的推动,那就是计量经济学会。而在1954年,西蒙已经是计量经济学会的荣誉会员。翻看这份荣誉会员名单,会发现这是一个神奇的名单。
因为,这个名单中的人,和诺奖得主有高度重合度。从1969年到70年代末,共有27位诺奖获奖人。在这份荣誉会员名单,有20位已经获奖,有3位,将在未来获奖。
换句话说,当时诺奖得主中,只有布坎南,舒尔茨,刘易斯与米德四个人,不在这个名单上。可以说,出现在这个荣誉会员名单上,差不多就是诺奖的保证,更是精英经济学家的象征。
西蒙也早就属于精英经济学家的圈内人。
不过,尽管背靠计量经济学会的大山,但西蒙并没有因此就护短。
他晚年,对于经济学中的主流人物,提出不少批评。他认为很多理论研究,就像黑夜里丢了手表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只在有路灯的地方寻找。
甚至,明明知道手表不是掉在路灯下,还自我安慰,至少这样能得出不少有用的推论。他认为经济学过于强调走硬科学的道路,总想模仿物理学,搞几个笼罩一切的大定律。
其实,经济学应该学习生物学之类学科,有事实,以及解释这些事实的理论,这样或许更有意义。
向理性人发起挑战
西蒙这番话,其实有针对性。针对的是理性人这个经济学第一前提,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这就几乎等于物理学中的第一定律。西蒙得奖,恰恰是因为有限理性理论。
也就是说,人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
也许你会说,这听起来不是符合常识嘛。
但是对于经济学而言,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说法。
我们学过亚当·斯密的理论,在斯密那里,理性还只是日常的朴素观察,只是为了说明人们的所作所为有其原因。
这个假设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却越来越严格化、抽象化,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主流经济学中,经济学者们就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强调人能掌握一切变化信息,然后做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这种假设对掌握了强大数学技术的经济学家来说,用来写论文是很好用的,所以经济学家们一直坚持这个假设。
但面对真实世界的时候,往往受到很多质疑。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理性行为。当然,你可以辩解,你做某件当下不理性的事,你可能是为了预期未来有更大回报。这其实借助了理性预期的思想,勉强自圆其说。
在西蒙看来,这些解释不太成立。
在这样的假定中,企业中所有人的行为,被假设是一个单调的生产函数和企业家的组合。在多数经济学家眼中,企业好像只需要遵循一个函数,来对外界价格信号随时随地做出精确反应,决定最优化的产量,如此简单,就可以健康地发展下去。
但如果观察企业中人的行为,其实不是这样。
对企业中的人来说,给定信息来决定产品的产量,只是企业决策中很小一部分,也没啥挑战。
这个决策往往不是效用最大化的决策,甚至不需要计算。
这个道理,其实凯恩斯很早就很明白。他就说,精准计算收益后,再进行的经营活动,很少。
少到什么程度呢,几乎和到南极探险一样少。
真实的企业,它的大部分工作是放在设计产品、营销、财务、制造流程等一系列的设计活动上。
西蒙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8成的高管认为内部组织是最重要的问题。
再举个例子,很多风险投资人,面对重大投资决策时,总喜欢说,双方见面三分钟,就敲定了。
当然,很多是吹牛,投资嘛,肯定计算未来回报。
但是这也透露一些信息。人的决策,很多时候不是最大化,而是满意。
我和不少企业家聊过。他们说,即便是在做关键决策的瞬间,首先采取的策略不是利益计算,相反,很多重要决策,竟然是凭借一股劲或者冲动。
所以,决策者追求理性,但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
可以说,西蒙更多从组织行为等管理学思路,来审视经济学。
这也使得,他思考了别的经济学家没有思考的问题。
那就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审视经济人,因此,很自然就会发现,人是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是什么意思呢?
西蒙说,世界太复杂了,而且随时在变化,人的大脑其实没有能力收集所有的信息,就算收集了很多信息,他也没有能力把一切,都在一秒钟内算得清清楚楚,计算出最优解。
在实际上,人只要大致满意,就可以做决策了,所以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由于世界变化很快,很多时候,人不是依靠计算,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来决策,人的理性更多体现为过程理性,而不是实质理性。
西蒙的遗憾
这个发现,在经济学界可以说破天荒的,也是开创性的。遗憾的是,在西蒙的时代,他的研究虽然获奖,但是并没有真正改变主流经济学。
为什么这样?
主流经济学的思维惯性,实在太强大。
大家把西蒙的发现,当作一种误差。
更多的学者,以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处理。
可以说,主流经济学对于有限理性的态度,本身也是一种认知误差,也是一种有限理性的体现。后来的行为经济学,就在西蒙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他们努力叫醒主流,睁开眼吧,有限理性,这不是误差。
经济学对有限理性概念的忽视,对于西蒙来说,是很遗憾的事情,也导致他对经济学这个学科有些失望,但他也没工夫伤感。
西蒙后来沿着“人是如何决策的”这一中心问题往下研究,自己的研究扩展到很多学科,他对自己定位是,政治科学家、组织理论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以及科学哲学家。所以你看,经济学,只是他研究领地的一小部分。
西蒙喜爱阅读,又喜欢科研,成果还那么多。
很多人都好奇他的时间管理。
其实,西蒙是能者多劳,但他也可以说惜时如命。多次感叹,时间是最大暴君。
所以,为了时间,他放弃校长等管理职位。甚至放弃不少爱好,比如国际象棋。他的原则之一,就是有时候要表现得不近人情。
这样的话,别人也少拿一些琐事来烦你,你也可以方便拒绝人。
经济学家孙涤和西蒙有一些交往。
孙涤说,其实西蒙私下是个很友好的人。
当时孙涤,还只是年轻学生。
80年代,大家一起组织了中国留美经济学会。
1989年圣诞前夕,留美经济学会年会,在匹兹堡进行。当时的匹兹堡,天气很冷,零下二十几度,漫天风雪。但是,西蒙还是到场表示祝贺。在这样的特别时刻,大家很感动。孙涤回忆,西蒙还会一些中文,中文字写得也端端正正。
他还有个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司马贺。
西蒙这样的大师,是不世出的天才。
这些大师的光芒,照亮从过去到现在的认知地图。他们是人类智慧帝国的先行探险者。他们的思考,就像种子洒落大地。
未必,都要在当时就发光发亮,但是总有一些,最终会发芽结果。
总结:你认识到西蒙提出的,人不是理性的,而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处于有限理性的状态。
这对我们看待很多人的行为,和经济变化有了新的思考。
传统金融学的根据就是理性人假设,也就是市场中的每个人都是理性人,都会根据自身利益做出最合理的行为,也就是每个人的决策都如同计算机一般,从而使得市场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但是,真实世界中,很多时候,人的决策其实是非理性的,或者说是有限理性的。
比如说投资股票,理性人应该是根据股票的价值来判断是否值得购买;但是,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更容易受到大机构和所谓专业人士的影响产生跟风效应,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中国A股市场散户们喜欢追涨杀跌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论,是符合真实世界运行规则的理论,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正确思想;它时刻提醒我们,要对自身的有限理性保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避免掉入理性人的思维陷阱,也才能够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