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身边有很多人,频繁跳槽。这其实不只是个人的选择,在跳槽经济中,公司和求职者都在经历变化,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对于公司来说,他们更需要什么样的求职者?
什么是跳槽经济?总跳槽到底好不好?
工作的不稳定性给公司和员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跳槽经济下,应该寻找什么样的工作?
你可能听过这么一个说法,频繁跳槽对个人是不好的,在职场上会显得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影响职业生涯。这篇文章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帮我们重新认识了新的经济环境下,作为个人,和雇佣单位、同事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明白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工作,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跳槽。
跳槽经济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跳槽经济是公司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即公司要尽量压缩成本,按项目招人,活干完了就可以走了,也不期待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对于求职者来说也是这样,每一份当下的工作,都是在为下一份工作做准备。
在跳槽经济这种动态关系下,作为一个求职者,好工作的标准以及你与同事的相处模式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1.好工作标准的改变
在过去,好工作的标准是:薪水福利好、离家近、不加班、老板为你考虑未来、同事素质高、升职路径清晰……这些标准,占的多,那就是好工作。现在可不一样了,在跳槽经济下,好工作的标准是:要不这份工作能让你学到或者强化一些技能,让你为下一份工作做好准备;要不就是这家公司名声非常好,其他公司很愿意招从这家公司里出去的员工。
那什么不是好工作呢?
比如说,在这家公司里,学的东西太过具体,只适合这家公司的这份工作,没有办法将这些技能用到下一份工作当中去,或者是这份工作总得加班,你都没有时间去寻找其他的机会。
所以,跳槽经济下,好工作的标准就是它能否帮助你找到下一份工作。
这甚至不是未来的趋势,在美国硅谷工作的技术人员早就意识到了。当时,伯克利大学的社会学家莱纳斯·黄(Linus Huang)在硅谷创业公司上班时,这个公司主要的业务使用的编程语言是C++,而当时另外一种编程语言Java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很流行的编程语言。
这家公司的员工在挑选要参与的项目时就倾向于去挑能够让他们使用Java语言的项目,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未来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2.和同事相处模式的改变
过去,工作最重要的是给上级留下好印象,比如说稳重能干、认真尽责。而且,你与同事还存在竞争关系。在新的跳槽经济下,你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就特别重要了。因为工作一直在动态变化中,人员流动的速度也比以前快很多。如果你的同事先跳槽到另外一个公司,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那么他就会成为你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如果你的同事很欣赏你,他甚至可以直接向公司推荐你。反过来,你对你的同事,也有同样的价值。
3.招聘标准的改变
跳槽经济下,人人都在为下一份工作做准备,这个时候谈对公司的忠诚感、归属感就没必要了。招人的时候,什么重要?
激情——passion!在美国,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认知,人对他自己做的事情有激情,才会努力地去做。
一个招聘经理,他说他在挑选应聘者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对工作特别有激情,另外一个人看起来非常有经验,那么他宁愿去招聘那个更有激情的人。
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都可以学,如果你对工作没有热情的话,肯定做不好。公司不在乎你热不热爱公司,他们在乎的是你能不能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项目当中去,快速、高效地完成它。
哈耶克认为,面对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人类如此渺小,让市场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和分配活动,是最好的办法。哈耶克明白,在自由主义经济下,需要新型工作者,但他没有给出“如何做职业决策,规划职场生涯”的方法。
这个问题,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盖瑞·贝克(Gary Becker)提出了解决方案,他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human capital):人人都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个企业,需要具备大量的技能、素质和经验,管理并提升资产和人脉,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CEO。
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相互协作,合作的社会。跳槽频率自然很好。这也提示我们,当我们从事一份职业时,有必要考虑好准备学习下一份职业技能或能力。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要学会打游击战。不能掉死在同一颗树上。
要向游牧民族学习,学会不断地转移地方。这也是得到告诉我们的道理:要学会终生学习!!
当时我在公司就是面临这样的选择,原岗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到了瓶颈,所以我希望转岗。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在公司具有核心的销售部门,这里要简单介绍下公司背景,我们是世界500强,产品在市场有很强认可度,所以销售几乎不用费劲,产品依旧销售得很好。
二是不核心,甚至事情很杂的人事部。其实很多人认为我会选择销售,因为销售工作轻松,工资奖金都非常高。
而人事部情事繁杂,流程系统复杂,公司正在转型,正在重新梳理内部流程,而人事也在顺应公司的发展需要做出转型。
最后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考虑的正是哪分工作对我下一份工作有帮助,前者虽然综合下来很好,但是它无法给我的下一份工作有帮助,离开这个平台,很难将所学运用到下一个平台。
而后者对我来说更适合,如果能成功顺应公司转型,我所具备的经验是任何稳定的岗位不能提供的,而这些都是我到下一家单位所具备的特殊才能。
所有选择都没有对错,只是你选择接下去面临的风景不同而已。今天这篇名刊速读简直就是罗胖的u盘化生存的另一种解读。
跳槽经济的发展要求的是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增加自身的价值,就是增加自身u盘的容量和内容,然后把自己的能力释放渠道变成标准化的接口,方便在不同的电脑之间插拔。企业和员工都是双向选择,当自身的价值足够大,就不再是公司挑选你为主,而是变成你可以更主动地挑选公司。但这种情况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中还会有一定的限制,中国的文化还是倾向于在利益外面包裹一层人情的外衣,对国外的公司或一些合资公司中这种情况。
把自己当成一个公司来经营,这里面就有一个公司目的的设定,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要在从业的开始就有所规划,或者最起码应该在职业生涯中期明确下来,没有方向,只是想方设法赚钱来养活自己,就可能最后学了C语言、开车、切墩等等,然后每一方面都是皮毛,在每个一特定的方面价值都不足,想赚钱就永远比不上那些目标相对明确,能力互补的人,这些人在种类上不够多,但在某方面极具价值,这样的人也更容易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