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上的富裕只是一时,精神上的富裕才是一辈子的事。
作者:程小亦(爸妈精读主笔)
近日,一个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
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她觉得自己很委屈,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
记者走访了四川大学、成都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学校,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元之间,少部分学生在1000-1500元之间,还有个别学生的生活费在3000元以上。
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8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624元,比2017届增长了307元,并高于城镇居民2018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271元。
可想而知,一个月4500的生活费相当于大学毕业生月收入水平,也永远高于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甚至是普通工薪阶层整整一到一个半月不吃不喝的工资。
如此,不“懂事”的孩子,也难怪会被广大网友推上热搜。
无独有偶。
前段时间,一名1998年出生的在校大学生,由于,平时父母给的零花钱少,他便动起卖房的念头。
2015年父母为他购买一套房,2016年,他谎称自己26岁,并以320万的价格卖掉房子。
可事实上,这套房子价值已高达550万,5万定金到手后,他一周之内便挥霍一空。
无论是大一女生还是私自卖房的男生,都告诉我们:
比起教育孩子,更重要的要教会她们正确的认识财富观。
2018年1月,一位成都的爸爸,在微博上注册了一个“一个失业父亲等待女儿归”的账号,“手撕”留学加拿大的18岁宝贝女儿。
他在文章中说到,自己送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在女儿提出想去加拿大留学后,毫不犹豫地拿出几十年攒下的300万积蓄。
说好每年给女儿30万,不够再加,银行卡先由他保管。没想到女儿出国才一周,他就发现银行卡不见了。
他去银行询问才知道,孩子偷了卡,试出密码,已经把钱全部转走!
这位父亲只能在微博上,痛斥女儿将自己为她存的300万积蓄(包括学费)和男朋友在加拿大挥霍无度,还把自己和全家人拉黑。
老人辛苦把女儿拉扯大,却没想到临老了,女儿把老人的钱占为已用,逃离父亲远远的,真的是太让人寒心了。
教育学家卡尔威特曾说:“给孩子过多的金钱,让孩子轻易地得到想要的东西,会让他产生依赖别人的习性,也会产生“容易得到”的想法。”
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孩子不仅不会珍惜钱的来之不易,也会对孩子的金钱价值观产生扭曲,以致于长大后花钱如流水,甚至犯下不可弥补的大错。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湖北天门农家子弟罗正宇,在武汉大学毕业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靠网贷度日。
最后选择了在一家小旅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并在手机备忘录里留下了遗言。
最后,家人发现其支付宝仅余0.71元,13个手机网贷“APP”,共欠下5万多元债务。
据了解,此前罗正宇一直对家人谎称在武汉工作,实则这一年多来,他靠着小额贷款“借新还旧”, 辗转在小旅社、网吧“流浪”。
有网友说,5万就轻生,太傻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未来可以挣无数个5万啊!
是啊,堂堂的一个名牌大学“三好学生”,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对人生起伏的挫败感与现实状况产生的压力交织,心理也随之扭曲。
可是,罗正宇败给了现实,5万块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金钱可以帮我们完成很多想做的事,却也能让我们成为它的奴隶。
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提出:“培养孩子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才是留给他们最有价值的资产。”
正确的金钱观是父母更要给孩子上第一节课,能够拥有良好的财富意识是孩子一生的固定资产。
在英国,有一项调查显示:每七分钟就有一个英国人因为还不了债而破产。
现在,英国已经有超200万人负债严重。
因此,英国媒体呼吁大家关注儿童时期的理财教育,以免长大后债务缠身。
据调查,孩子的金钱观大约 5 岁开始发展,而孩子的消费观,则是从孩子婴幼期,从看到父母消费,知道以物易物概念就开始慢慢发展出自己的消费观(例如孩子拿个桐板去坐摇摇车,可以说是很多孩子对以物易物概念的一个启蒙)。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教会孩子拥有正确的财富观呢?
1.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
近日,陕西西安一名7岁男孩小赵,因擀饺子皮动作娴熟走红。
小赵的爸爸经营着一家包子铺,小赵从5岁时就给家里帮忙,现在每天可以擀500多个包子皮。
小赵说爸爸妈妈太辛苦,要帮他们到自己上大学,自己不觉得累。
当我们的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挣钱的辛苦后,体会过汗水之苦,得知金钱的来之不易之时,他们更不会轻易挥霍金钱。
这不仅在教育他良好的金钱观,更是在教育他体会到父母为这个家的辛苦付出。
2.限制满足孩子的需求
前一段,真人秀《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中,小S的大女儿Elly打电话来表示想买一件衣服,小S就表示要先看看,但没想到是一件潮牌服饰。
小S立即反对,并说到:
是啊,一个13岁的孩子,在她的心里,只知道衣服漂亮与否,根本不懂得金钱的数量,更不懂得价格和价值的对等关系。
马克·吐温说:“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你的主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超市里会看到孩子要一个玩具,哭得死去活来,而父母最终拗不过孩子,乖乖付钱买下。
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只会助长孩子的“欲望”。
时代在变化,每天超市里的东西花样百出,孩子越长大,需求就多样,懂得限制孩子的各种要求,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比如,逢年过节时,孩子收到的红包,压岁钱,父母都要及时收起来,告诉他们这些钱存起来,将来上学交教学用。
而不是让孩子知道,他的压岁钱就是他自己的,他拥有完全行使权和支配权。
适当的限制孩子的满足需求,让孩子从小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你想要的都能够满足自己,这才是杜绝孩子长大乱花钱的唯一手段。
3.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会孩子自食其力
泰国家庭教育短片《菠萝冰棒》中,有一段小女孩卖菠萝的故事,特别感人。
小女孩妈妈把菠萝切成冰棒形状,然后放进冰块里,第二天,菠萝冰棒就好了。
小女孩说“菠萝冰棒这么好吃,不如我们拿来卖吧”,妈妈没有说话,但也表示点头赞同。
小女孩兴致冲冲地拿菠萝冰棒去卖,发现无人问津,备受打击,回家问妈妈“为什么没人买呢?”
妈妈说:“您应该要去市场,看看摊贩怎么卖他们的东西”。
小女孩专门跑去菜市场看人家怎么卖菜,看到别人都写了牌子,上面写着价格,她学了这个方法后,菠萝冰棒的生意十分红火。
妈妈看到这一幕情景之后,会心一笑。
小女孩从卖冰棒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很多卖东西的经验,还学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则徐说过: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优秀的父母都知道,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会她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
4.生活不止眼前的金钱,还有“诗和远方”
虽然说,生活中无处不用到钱,但是有多少能力挣多少钱,才是家长最通透的生活感悟。
《小狗钱钱》的作者舍费尔说:“一个人能否安排好自己的花费,是在他人生的早期就决定的。”
如何让孩子拥有正确的财富观,不仅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话题,也需要我们家长的以身作则。
如果我们自己都觉得钱很重要,拼命外出挣钱,一天到晚,眼里嘴里心里都充满了钱的味道;
我们甚至还错过孩子的成长,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育,以致于使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觉得,钱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不然。
就像比才曾说:“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
我们生活中除了金钱,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感受。
比如爱情,亲情,友情等等这些永远是凌驾于金钱之上。
所以,也请我们的父母以身作则,教会我们的孩子,明白一个道理:
金钱只是我们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人这一生,挣的钱够花就可以,不必太在意钱多钱少。
物质上的富裕只是一时,精神上的富裕才是一辈子的事。
比你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拥有正确的财富观,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程小亦,富书专栏作者,心理学爱好者,85后二胎宝妈,愿与您分享育儿路上的点滴成长,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知乎@富书,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