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育儿课堂(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近日,由陈可辛执导,巩俐主演的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票房正式突破1亿大关,正雄赳赳地向两亿进发。随着电影热度和口碑一路走高的,除了人们对于中国女排“五连冠”日子的回忆,还有就是关于电影中演员的讨论。
其中在电影中扮演青年郎平的演员,正是现实生活中郎平的女儿白浪,这个和母亲年轻时有八分相似的女孩,其实早已不是第一次走红了。
还记得2016年,中国女排击败强敌塞尔维亚队,在里约勇夺世界冠军的那个夜晚吗?而在赛前,同样在里约焦虑的,可不止中国女排队伍里的小姑娘们,还有中国女排精神象征,铁榔头郎平。
因为焦虑,这个在赛场上说一不二的女元帅,曾经在赛前一度陷入严重的失眠。为了让妈妈在异国他乡吃上熟悉的家乡风味,郎平女儿白浪亲自在旁边的餐馆,为妈妈做了两道菜。
如果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那白浪这个小棉袄不仅足够温暖,而且足够优秀。这个两个酒窝深深的女孩儿,继承了妈妈优秀的排球基因,曾经多次代表学校排球队参加比赛。
业余两个字从来不会出现在郎平女儿身上。2008年,白浪和队友们夺得了美国青少年奥林匹克排球锦标赛,这时候的白浪仅仅16岁,距离她正式练习排球不过三年时间。后来白浪更是成为了美国加利福尼亚TCA队的绝对主力。当地媒体甚至将其评为欧文地区最具价值的年轻球员。
如果你以为郎平女儿只是简单的“体育学霸”你就彻彻底底地错了,这个女孩还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学霸。从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后,白浪在管理科学和工程专业和排球之间做到了最好的平衡,最终在2014年顺利毕业,入职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著名投行Jefferies。
这份堪称完美的“双学霸”履历一时间走红网络,网友纷纷表示:虎母无犬女。
@炸奶油:这也太棒了吧,体育文化双学霸的大长腿姐姐啊。
@春光:不看看她妈是谁,人家还是美国国籍,我要是我也厉害。
@香草欲:前排不要酸好吗?这个和每个人有关系的,明明是自己没出息还怪别人?
在采访中,关于怎么养育女儿,郎平曾经说过这么十个字:“小事不去管,大事有原则。”在女儿的教育上,浪平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让女儿自己做决定,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郎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郎平一直给白浪足够的尊重。白浪最开始想成为篮球运动员,但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够强壮,白浪只能无奈放弃。面对迷茫失落的女儿,郎平像个朋友一样建议女儿尝试排球。
就像是那话说的那样:“我不强迫你去做,我只建议你自己决定”,从小在妈妈这种开明的教育下,白浪最终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1)尊重女儿的选择
如果女儿已经做出了选择,为什么不选择支持她呢?父母为孩子考虑所做出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孩子自主能力的一种削弱。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为自己行为负责。
就像郎平在得知了女儿的篮球梦和最喜欢的球星是科比后,这个母亲就带着女儿看各种比赛,最终成功实现了女儿和科比合照的愿望。
2)不光做母亲,也做朋友
做朋友的真正意义在于陪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这种陪伴能让父母更清楚孩子的状态,从而为孩子的决定提供一定的建议。
这一点在孩子青春期时尤为关键。郎平说,管教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她身边,经历她经历的事,感受她的感受,这样才能有更为融洽的亲子关系。
3)不缺席孩子的每个重要时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孩子最需要的其实是来自父母的认可和支持。这种需要在孩子的重要时刻尤为重要。这也就是说,出现在孩子重要时刻的父母,其实能够为孩子的下一个阶段提供新的动力。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孩子的开学典礼,颁奖会甚至都需要找人代为前往。
而像郎平这样,能够不远万里地飞到孩子身边,陪孩子度过重要的时刻的父母,何尝不是每个父母学习的榜样呢?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