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很多人都认为儒家只是一个思想,但是如果我们看东南亚他们的领导人、媒体报道,会看到他们把儒家看成是一个宗教,称他们为儒教。
在我们的印象中,儒家就是一种思想啊,怎么变成宗教了呢?
其实,儒家自孔孟开启后,经过了三个升级脱变的阶段,一个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一个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最后一个是王阳明的心学。
而成为儒教,是在朱熹升级之后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细细来唠唠。
01
西汉时期,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进一步强化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明,大家不可逾越,为了弱化阶级性,给了一个好听的字,叫“孝”。
孝,其实就是“小的一切以老的为尊”,所以有了民间某贫困家庭,为了不让父母饿肚子,把老婆给杀了给父母吃肉,最后大家还称赞他孝道。
这个事情,在《三国演义》里也有类似的阐述,刘备逃难到某户人家,那家男主人知道了他是刘皇叔后,非常尊敬,但是家里穷,没肉招待,所以就把自己的老婆砍了,给刘备准备肉菜。
刘安杀妻饷玄德
这个“孝”,其实在东汉末期,已经有点维持不住了,皇权衰弱,有权有势的大臣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而大臣们的属臣得势后,也不把上司放在放在眼里,各种造反层出不穷。
儒家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已经维护不住了。
而且儒家思想,也有了新的挑战。
一个是外来的和尚——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一个是曾与儒家齐名的道家重新崛起,靠着方术笼络人心,并完成思想升华,各路神仙都安排上了,形成一派——道教,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其实就是以道教的雏形,形成了宗教军队,占据汉中的张鲁,也是以方术赢得民心,成为一霸。
张鲁,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
这个时候,儒家思想就成了被人嫌弃孩子,你说你能干啥,现在是乱世,道教可以笼络人心,大家形成一股力量,谁还和你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啊。
其实儒家思想擅长在和平时代发挥威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让大家安安心心做守住自己的位置,别乱动。
但是乱世,儒家就不管用了,思想升华后的成为道教的思想更管用,动不动就可以拉出一支军队来。
不过,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嘛,乱了后,总会平的。
02
大汉后,下一个和平治世,是大唐,但是大唐并没有把儒家拱上去,而是启用了外来的和尚——佛教。
佛教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人在活着的时候,要修行,那么死后就可以登上西天极乐世界,甚至成为佛祖的弟子。
你要修行,那 “贪嗔痴恨爱恶欲”就要戒掉,如果一个人真戒掉的话,那基本上也就无欲无求了,换句话说,也不会造反了,比严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牢靠得多。
所以,宗教思想,是统治者拿来统治百姓的工具,这句话是没错的,佛教比儒家更能稳定人心时,儒家自然会被统治者抛弃。
电影《通天帝国》,武则天建巨大的菩萨像是有依据的,武则天非常推崇佛教,甚至下令过全国不准杀生
但是佛教要人戒掉“贪嗔痴恨爱恶欲”,太反人性了,根本做不到,哪怕做到的,也都是装的。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就不信和尚,他去查了一家寺庙,发现寺庙里藏有大批民间妇女,这都是和尚发泄欲望用的,这帮和尚在没人看到的地方,吃肉喝酒做X,比土匪还凶。
中国历史上四次灭佛运动:三武一宗灭佛,这个宗就是后周世宗
当然,后周世宗灭佛的原因,不仅仅是和尚不守戒律,还有和尚的势力变大了,寺庙方圆上千里都是和尚的土地,农民的收成都是给寺庙而不是给国家,那统治者哪里能受得了,所以就强迫和尚还俗,摧毁了寺庙,当然,理由就是和尚不守戒律嘛,是你犯错在先,可别怪我啦,而且曝光了和尚的行为,对那些信教的老百姓也好交待,统治者接管寺庙的土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佛教做出有损统治者的事情时,那末日也就不远了。
03
时间的车轮,滚到了下一个治世的王朝——大宋。
宋朝是文人最辉煌的时期,儒家思想向来被文人推崇,自然也就再度崛起了。
程颢、程颐两兄弟开始创立新儒学,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程朱理学”了。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那个时候,儒家思想,已经可以称为儒教了,其教义核心思想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佛教要求人无欲无求,朱熹要求“灭人欲”,你说朱熹没抄袭,我打死也不信。
其实,正是有“存天理,灭人欲”,我们才能说,儒家变成了儒教了。
我们看看世界上各大宗教的特点,是不是都要求信徒在世时压制自己的欲望,然后死后就可以升天享乐了。
“存天理,灭人欲”其实也是如此,朱熹要求人们生前“灭人欲”,灭了后呢?“存天理”啊,言行按照天理来办事,那样你不仅生前是一个君子,死后也是受万世敬仰的君子。
但是朱熹不敢明目张胆地搞出神神鬼鬼那一套,毕竟孔子说过“子不语乱力怪神”,但是这个不需要朱熹担心,因为社会上佛教和道教已经流行已久,大家都相信轮回升天那一套。
相比佛教的修行,朱熹要求的君子行为,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人们追求的道德理念。
为什么这样说呢?
很多人都说儒家自从被朱熹改了后,中国社会思想就倒退了,比如女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从程朱理学里要求。
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
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两个人在一起了,就要从一而终
朱熹也说过这样的话。
朱熹的一个好朋友郑自明,郑娶了宰相陈俊卿的小女儿陈氏,而这陈氏的姐姐陈师中,也是朱熹的好朋友。
没想到郑英年早逝,陈氏想改嫁,朱熹就写信给陈师中,让她劝妹妹不要改嫁,留在郑家“养老抚孤”,信中说“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当年程颐(别号伊川先生)说到改嫁的事情,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现在世俗的观点认为这是迂腐,但是有知识的君子认为,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潜台词就是你家小妹也是名门出身,要做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那就是不要改嫁)
朱熹怕这封信并不管用,又给其父亲陈俊卿写了一封信,意思还是恳请陈宰相劝说女儿不要改嫁,并解释他冒昧写这封信,乃是“正以人伦风教为重,而欲全之闺门耳。伏惟相公深留意也”。——我是为了刹住社会的歪风邪气啊,现在个个都改嫁,社会都乱了,你作为宰相,要做好榜样,你闺女的事,你懂的。
不过然并卵。
我的身体,我做主
我们先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啊,其实当时女性改嫁,不仅法律没有规定不给,舆论也没有反对。
宋史学者张邦炜先生曾利用南宋笔记小说《夷坚志》所记事例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单单一部《夷坚志》中,所载宋代妇女改嫁的事竟达六十一例之多,其中再嫁者五十五人,三嫁者六人。”
这改嫁都成社会风气了。
实际上,两宋时期,从士大夫家庭到百姓人家,妇女改嫁的事件俯拾皆是,王安石的儿媳宠氏、陆游的前妻唐琬,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岳飞,其前妻刘氏,都改嫁了。
陆游和唐琬这段爱情故事,惹哭了多少人啊
当时女性改嫁之风是有点“乱”的,朱熹写信让阻止改嫁,我想更多是为了保住宰相府的名声吧,而并非谴责,还有,最后陈氏还是改嫁了,朱熹也没拦住。
其实朱熹也并不反对女性改嫁,他说过:“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丈夫死了,妻子改嫁,虽然是失节,但是也有不得已的人,皇帝不能禁止他人这样做。
朱熹曾跟朋友讨论一个案子:建阳县有一名妇女,由于夫家太贫穷而提出离婚,事情闹到衙门,县官判离。
朱熹的朋友对这个判决很不以为然,说:“夫妇之义,岂可以贫而相弃?官司又岂可遂从其请?”——妻子怎么可以因为丈夫贫穷而离婚呢?
朱熹说:“这般事都就一边看不得。若是夫不才,不能育其妻,妻无以自给,又奈何?这似不可拘以大义。只怕妻之欲离其夫,别有曲折,不可不根究。”——这样的事情,不能单单只一面,如果丈夫养不起妻子,妻子又不能养活自己,那怎么办?这样的事情看起来不道义,但是里面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我们不能够不去深究就得出结论。
可见朱熹虽然是新儒家代表,但也不是不近人情。
朱熹讲道义,也讲道理
还有,朱熹的思想是约束统治者,而非百姓,“灭人欲”不是让人没有欲望,而是灭掉多余的欲望,比如三妻四妾、山珍海味,酒池肉林,在那个物质稀缺的年代,这样做是为了抑制统治阶级无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给普通老百姓一条活路啊。
所以我认为,朱熹写信反对陈改嫁,更多是想维护上层社会的形象,至于普通老百姓,他还是看得挺开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我们普通百姓家的姑娘改嫁,我们不会说什么,但是如果某个领导人的遗孀、某个大科学家的遗孀要改嫁呢?大家是不是觉得心里有疙瘩,如果杨振宁走了后,翁帆改嫁,你猜下网上的喷子会怎么说?
还有女性裹衣服、不上街、缠小脚,都不是在朱熹的时代搞出来的,
北宋南宋,社会风气还是很开放的,所以思想倒退这个锅,真赖不到朱熹的头上。
中兴四将之一韩世忠的老婆梁红玉还上阵杀敌呢
04
接近宗教的程朱理学,真正得到重用,是在元朝。
统一中国后的蒙古贵族,想以华夏正统自居,自然要启用儒家。
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见过世面的蒙古贵族,知道宗教的作用,所以他们把程朱理学的新儒家尊为宗教般对待,比如,大儒都是免税,还有封地。这在中国以前是没有的,只有当官封王了才有这样的待遇,但是只要你是传播儒家思想的大儒,你就有这样的待遇,这与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的传教士待遇有点类似。
自此,经过程朱理学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被元朝统治阶级尊为宗教,成为了统治工具。
儒教,也就正式面世了。
到了明朝,儒家思想其实被朱家阉割很多,被割得不伦不类的儒家,需要再次改革升华,最后一次思想升华,就是王阳明的“心学”了。那是另外一个故事,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以,东南亚称儒家为儒教,其实是没错的,从思想的本质看,它符合宗教的特点。
不过东南亚的华人喜欢叫它儒教,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吧,就是希望对抗其所在国的其他宗教势力。在某些国家,法律是规定必须信教的,比如印尼,为了不被同化,那华侨华人就把儒家封为儒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