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员为什么都喜欢欺和瞒

2022-02-28     狐狸先森几点钟

原标题:基层公务员为什么都喜欢欺和瞒

01

在中国古代有一群基层公务员,叫胥吏。

胥吏并不在体制内,九品芝麻官还算官,胥吏就不算了。

一个县,县太爷是朝堂派来的强龙,而胥吏则是地头蛇,县太爷想管好辖区,必须依靠胥吏。

这并不仅仅是地头蛇的原因,胥吏还是一个技术官僚。

县太爷是考科举出身,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但四书五经对怎么治理地方没用处啊。

所以,没有胥吏,县太爷干活只能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会。

胥吏都干些什么呢?

对下,征粮收税、维持治安,普通老百姓是不和县太爷打交道的,老百姓能接触到的,只有胥吏。

向上,草拟文书、整理文档、执行政策,官员要推行某项政策,没有胥吏,政策就传达不到老百姓的层面。

所以,虽然胥吏并不在科举官制的体制内,但以惊人的体量寄生在体制内,一个县太爷,往往对应十多个胥吏。

胥吏既有大老粗,也有文化人,当然,他们的文化不足以通过科举考试,否则就去考科举了。

不过不能通过科举考试也不是坏事,毕竟科举考试都是些没用的东西,对于基层管理,一点用处都没有,还是扎扎实实的应用技能更实在。

所以,别看胥吏权力不大,但在地方,却是真正的实用性专家人才。

但很遗憾,在古代,越是专家,越被人看不起。

正所谓“君子不器”,君子不能被人拿来当器具用,大白话就是,君子是不干具体的事情的。

官员都是饱读诗书,都是“君子”,当然对具体行政事务不感冒,哪怕懂怎么做,也不屑去做。

但事总要有人来做的嘛,君子既然不器,那胥吏就是器咯。

胥吏既然是器,也就是官员的工具,官员自然看不起他们,你见过谁看得起一个扫把的?

官员虽然看不起胥吏,但治理地方,却很依赖他们。

胥吏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把官员和老百姓隔开。

官员、朝廷有什么政策,都是胥吏去向下推动,老百姓有什么不满,也都集中在胥吏身上。

一旦出了什么大篓子,拿胥吏治罪就好,官员和朝廷的权威不容易受到损害。

02

这样的制度,会诞生出怎样的胥吏呢?

整个胥吏阶层,文化不高、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辛苦,既要直面来自长官的压力,又要直面来自民间的不满。

重点是,胥吏干好了,也不能升官,干坏了,还一堆事,所以当然是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真有事,那就欺上瞒下,把事捂着,不让上头知道。

这样捂着事,时间长了,长官总会发现的啊。

怕啥,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长官当几年、甚至几个月就走了,调任是经常的事,还没等长官发现,他就被调走了。

《水浒传》里的很多英雄人物,其实也是胥吏出身。

宋江在衙门里做押司,这不是官,就是胥吏。

武松做都头,也是胥吏。

真实的北宋背景里,胥吏不拿俸禄,也没职业上升途径,为了谋生,只能偷偷摸摸干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在老百姓身上抽油水,那是不可避免的。

不然你以为宋江当及时雨的钱哪里来?

你可能会说,就没办法管管吗?

还真没有,或者说成本很高。

胥吏这个阶层的人,就算保持清廉,也得不到任何荣誉,清廉变得很不划算;就算勤勤恳恳、努力上进吧,升迁的机会也很渺茫,努力也变得不划算。

算来算去,为人民服务最不划算,只有偷奸耍滑最划算。

这就意味着,胥吏欺上瞒下,是机制筛选的结果,机制不改变,是不可能管得住的。

那就真没办法了吗?

当然不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河梯,胥吏聪明,作为统治顶端的皇帝也不傻。

下一篇我们就来说说,皇帝用啥办法解决基层的违法乱纪问题。

本文由 狐狸先森几点钟 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c94760dfa9564f60335c9b0bc521c45.html


















如何对待穷人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