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看了!这部“浪子”的作品,藏着你绝对想不到的人生

2019-11-14   麦家陪你读书

伦敦,一间小破屋,奈保尔,23岁,《米格尔街》诞生了。

因为这本短短的小书,给了奈保尔一个天才般的起点,也为他后来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立下汗马功劳。

《米格尔街》,2013

或许,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存在一条充满童年回忆的街道。

米格尔街,就是这样的一个归属地。

这是一条贫困脏乱的街道,在这里住着各式各样的人。

诗人、疯子、残暴的居民、有智慧的人、陷于爱恨情仇的女人。

这一切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

在米格尔街,生活着许多形形色色的人。

《米格尔街》里的人们,其实并非生来就卑微,相反,他们大多数人都心怀梦想。

这本书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关于一个男孩和一个流浪诗人纯真友谊的故事。

沃兹沃斯是一个诗人,在他眼里,一切皆可入诗。



他也有自己的理想。

他希望写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歌“,为此他愿意花上23年的时间去完成它。

但无奈的是,在米格尔街没有人可以理解他。

粗鄙而愚昧的人们与沃兹沃斯是这样的格格不入。

他们安于生活,但他们不曾爱上生活。

可这个故事的走向却是让人痛心,当沃兹沃斯老去的时候,他告诉“我”:

他从未写出过任何诗歌,他曾告诉我的那个最美的爱情故事也是假的。

如果诗人一直保持着诗心和诗意,那么最后留给读者的,会不会少一些心酸和沉重?

在奈保尔笔下,童年生活遍布着辛酸和无奈,教育的落后造成了居民的无知。

在这里,有抱负的人会被嘲笑,殖民地压抑的环境注定让他们只能以失败告终。

与曾天真浪漫的沃兹沃斯相反,在米格尔街里,还生活着这样的一群人。

他们代表的,或许是一些人共有的群像。

乔治,是一个集暴力于一身的男人。

他经常揍妻子和孩子,对他而言,女性与孩童不过是自己的附属品。

如果说乔治是殖民者,那么妻儿便是被殖民者。

在米格尔街,女性是没有自我的。

她们一律被用“某人的老婆”来称呼,乔治的老婆就是一位典型的遭受家庭暴力的典型女性形象。

尽管乔治的老婆身体一直病病歪歪的,但却做着许多活。

最后因为常年挨揍,身体也越来越弱,撒手人寰了。

可最残忍的在于,就连她死后的葬礼,都是寒酸落魄的。

街上的男人,正是抱着“女人这种货色就是喜欢挨揍”这一错误的女性观。

借着家庭暴力,施展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并巩固其父权统治。

《米格尔街》中所涉及到的夫妻关系问题,也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境。

在小说出现的众多家庭中,没有一对婚姻是美满幸福的。

乔治从未停止殴打妻子和孩子,波普的老婆几次离他而去。

博加特犯了重婚罪,又将新婚妻子遗弃。

最奇怪的一对夫妻,也是街上最古怪的一个家庭。

虽然他们从未发生矛盾,但彼此之间却像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一般。



自古以来,爱情都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之一,是人人都渴望的幸福寄托。

但在奈保尔笔下,爱与孤独同在。

或许,在米格尔街,爱情并不只是单纯的爱,而是为了解决“孤独”与“生活”才出现的附属品。

爱,与孤独共存,或许爱同时也制造了孤独。

在米格尔街,每个故事发生的背后都有固有的原因。

劳拉便是如此,她就像个传奇,有八个孩子,这些孩子却有七个孩子。

劳拉一直在怀孕,也因为要养活自己与孩子而不得不在男人之间周旋。



女性在他们眼里更像是是随手可得的物品,乔治就将女性视为与母牛共同的存在。

对于他们而言,女人更像是低贱的生孩子的工具。

尽管我对女性的沉默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归根结底,这场悲剧都逃不过当时社会的这场大网。

而在这场宿命之下,男性的沉默也显得更为可怕。

尽管乔治的妻儿一直在遭受家庭暴力,但身为家中的另一个同性——乔治的儿子,却越来越沉默寡言,甚至从不说他父亲一句坏话。

不论是自己遭受父亲的毒打,还是亲眼看见母亲被打死,姐妹被打傻。

这个“局内人”儿子自始至终都一声不吭,保持沉默。



对外,他竟也一直在为父亲做维护:“他不像咱们一样受过教育,生活也很艰难,他和咱们这些人一样是有良心的。”

但真的只是因为“习惯如此,所以便选择沉默”吗?

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奈保尔一语中的地讲述了这些悲剧之后的成因。

问题就出在乔治的儿子所说的“教育”上。

在米格尔街,他们接受的是一种“宿命论”的教育。

在他们眼里,一切的恶行、贫困及悲剧的缘由全部来自于上帝的主旨。

个人的命运全部由上帝主宰,所以他们就以这样一种“理性的沉默”来应对命运的不公。

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大多数人都被生活屈打成招。

放弃或者隐藏起了最初的梦想,回到了平凡的生活。

但这些故事,只是童年回忆的一部分。

事实上,世界上存在着很多这样的米格尔街。

人们也都是那样平庸地生活着,看似平和的生活,却时时处处都是无可奈何和绝望。

有时候并不是自己选择这样的生活,而是生活促使着我们变成这样。

米格尔街里的人们不想改变吗?恐怕不是。

他们也渴望能寻找爱、寻找亲情、寻找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并且怀着强烈的渴望想要去实现自己的最终价值。

但在米格尔街,这一切是如此的艰难。

一切的困境,或许都有解决的方法。

在米格尔街,唯一的方法是通过考试,拿到高校的文凭。

得到一份令人尊敬的职业,摆脱处于社会底层的困境。

为了养活孩子而不得不出卖肉体的劳拉,却也能说出受教育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事。

她不想让孩子们像她一样过一辈子。

但在这里,要实现个人价值太难了。

就如“我”,虽然通过了考试,但却在米格尔街一点点的堕落下去。

最终的选择只有离开这个地方。

告别米格尔大街,告别了母亲和朋友,也是告别了某种意义上的困境。

这里的告别,更像是一种逃离。

也许逃离意味着某种背叛。

但在殖民统治的游戏规则面前,他们逃无所逃,他们的生存之道与精神寄托无所适从。

自我放逐看上去是自暴自弃,但也不失为保持自我尊严的一种方式。

但逃离究竟意味着什么?

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或许我们都无法轻易地得出结论。

但我更愿意相信,“离开故乡”的人心中是积极、向上的,离开是为更光明的未来,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