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周我们将陪伴大家共读的是——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朝圣》。
这部小说入围了2012年“布克文学奖”,名列2012年英国最畅销新人小说、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2013年春季英国最具影响力“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书单第一名。
《一个人的朝圣》探讨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和再成长的可能性。全书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哈罗德,为探望病危友人而独自踏上漫长旅程的故事。
哈罗德年过花甲,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与妻子莫琳的关系也日益淡漠。两位老人都面临着难以解脱的精神困境,随着年岁渐长而自我封闭和压抑。
然而,友人奎妮的一封信给予了他们审视自我的契机,在行走和等待的过程中回溯过往,勇敢面对内心的缺憾,触发了对爱的全新领悟,从而走向最真实的自我。
这本书创作灵感的一部分来自作者蕾秋·乔伊斯患病的父亲,主人公哈罗德在旅途中遇到的人,多是与作者曾有过一面之缘的人。哈罗德的朝圣之路,或许也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种解读。
你是否有过只属于自己的旅行?旅途中你曾进行过哪些深刻的思考?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哈罗德的脚步,一起丈量生命可以延伸的长度。
那封改变了一切的信,是星期二寄到的。
信封是粉色的,雅致柔和,让人看起来很舒服。
收到信的那个早晨很平凡,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哈罗德·弗莱穿着整洁干净的衬衫,系着领带,坐在桌前,准备吃早饭。他的妻子莫琳也如往常一样做着家务。
那封信,来自一个他从没听过的地方:圣伯纳丁临终关怀疗养院。但写信之人,却是他熟悉的但已二十年没有联系的人——曾经酿酒厂财务部的同事轩尼斯·奎妮。
二十年太久了,久到莫琳已经忘了奎妮是谁,在听哈罗德说的时候漠不关心地涂着果酱。
哈罗德读着信,信写得流畅整洁,让他回想起一丝不苟的奎妮。
信的内容让哈罗德有点喘不过气来。奎尼写信来,是跟哈罗德道别的,她得了癌症。
哈罗德努力压抑着,不让复杂的情绪爆发。他还想说些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莫琳说了一声“我很抱歉”,然后又开始了一项必做的家务——打扫儿子戴维的房间。
一切看起来毫无波澜,但改变已悄然发生。
哈罗德将奎妮的信折好放进口袋,还轻拍两下,确认放妥了,才站起身,回房间给奎妮回信。他提笔,却不知道该如何写。
读到后面我们就会发现,哈罗德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不仅在信中,平常的生活中也是如此,他不知道该如何同邻居交流。事实上,他都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妻子以及他的儿子戴维交流。
读到这里,我们心里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
哈罗德与奎妮,为何二十年来一直没有联系?
哈罗德同儿子戴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莫琳每天都会将房间打扫干净等他回来?
哈罗德又为什么总是对妻子保持沉默?
在后面的阅读中,我们会慢慢解开这些疑问。并在这解开疑问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这个故事的魅力。
哈罗德写好信,穿上防水外套、帆船鞋,正准备出门寄信,妻子叫住了他,问他什么时候回来。
哈罗德告诉她到街尾寄完信就回来,他看着莫琳,想再说些什么,又或者想像过去那样碰触她,然而却无法做到。只说了句:“待会儿见,莫琳”,然后小心地关上了门。
哈罗德遇到了邻居雷克斯,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六个月前去世了,之后他总爱跟人家述说生活有多艰难。果然今天又提起了他的妻子。
哈罗德不想跟雷克斯聊。他挥了挥手中的信,告诉雷克斯得赶去寄信。
但哈罗德其实并不想这么快就把信寄出去。他走向下一个邮筒,再下一个。仿佛有什么事情正在悄然酝酿,虽然哈罗德还不清楚是什么事,但他已经在做了,而且停不下来。
他想着这封信寄出后,他将继续之前一成不变的生活,而奎妮即将在贝里克郡离开这个世界。他突然想到一直以来都是莫琳将他们俩的情况告诉戴维,甚至连老父亲的疗养院都是莫琳帮忙找的。一个问题突然出现在哈罗德的脑海里:
如果一直是莫琳在做自己该做的事,那么——“我是谁?”
他就这样走过了邮局,连停都没有停下。
旅行,或者说是出走,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发生了。在一个平凡如往常的上午,在收到来信之后。这是因为奎妮即将离开人世,让他发现其实一直深爱着奎妮?还是因为他突然不知道“我是谁”而开始寻找信仰上的支撑?
都不是。
故事中的哈罗德并没有什么信仰,也不知信仰为何物。哈罗德并没有移情别恋爱上奎妮,他一直都想和莫琳回到过去,想像年轻时那样触摸她,抱着她,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为何他和莫琳之间会如此冷淡。
哈罗德的出走,或许是因为一成不变的生活。他和家人之间的感情冷淡疏远,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和改变。
一直以来都是莫琳在帮他做着各种事情,那么他一直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没有人告诉他。于是他只能逃避,只能寻找。
哈罗德老了,没走一会儿他就气喘吁吁,小腿疼痛。他走到加油站,打算填饱肚子。在这里,他告诉加油站女孩,他朋友得了癌症。
女孩告诉哈罗德他应该积极一点,她的阿姨也得了癌症。
女孩说:“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药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对于那时候的哈罗德来说,这个女孩简直就像神一样。事实上,哈罗德确实充满敬畏地看着她,他甚至觉得她在发光。
加油站女孩说得确实没有错,人的大脑里有太多我们不明白的东西,而信念的强大,常常让不可能的事情发生。或许,我们都可以像加油站女孩说的那样: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哈罗德继续走着,看着路边的风景,猜测路上出现的人。他想跟他们打招呼,却始终没有抬手。
他走到一个电话亭,给奎妮打电话。手指颤抖得几乎输不进号码,等待的时候汗从背上滑落。
他托护工告诉奎妮他正走在去看她的路上,让她一定要好好活着。然而护工却好像听不懂他说的话,急得哈罗德大喊起来。
他将信寄出去,然后继续他的旅程。
莫琳干着家务,哈罗德不在家让她松了一口气。
但事情做完后哈罗德还是没有回来,她感到焦虑便给哈罗德打电话,却听到手机铃声从楼上传过来。她甚至怀疑哈罗德是不是像他父亲一样得了老年痴呆症。
电话铃声一响,她立刻冲过去接起来,是邻居雷克斯打来的。莫琳骗他哈罗德已经回来了。挂了电话她觉得这样不妥,雷克斯只是一番好意。
刚想拨回去的时候,哈罗德打来了电话。哈罗德告诉莫琳他要走路去贝里克郡。
这简直太荒谬了。莫琳努力阻止他,却发现根本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她焦虑不安,怒由心生时,电话却被挂断了。
莫琳坐在客厅里,脑海中回想着哈罗德的话,以及“轩尼斯·奎妮”这个名字。她就这么坐着,直到夜幕降临。
哈罗德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旅程。
一个六个月前退休的老人,一个平时几乎不怎么出门、不会和人交流的人,却要从金斯布里奇走路到贝里克郡。哈罗德会成功吗?他一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一个人的旅行,始终相伴的只有回忆。在后面的旅途中,从哈罗德的回忆里,我们会慢慢了解哈罗德,了解奎妮,知道莫琳和戴维的故事。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你是否,也曾为了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而做过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