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 一九年 七月二十七日,西安今夏第一次出现了40度的高温,最高温度报了40.8度,而这是我们在那天爬完蓝田玉山,晚上回到西安后才知道的,早晨出发时的天气预报还说有小雨,温度只预报到最高36度。
好久没有爬山了,胳膊腿越来越懒、越来越硬,可是,今年又有个小愿望,想登顶太白山的拔仙台。太白山去过两次,那还是二十年前,当时还没有现在的天下索道,只有到上板寺的老索道,因为时间、体力等原因我都没有登上拔仙台,但记得下了索道后,从上板寺上行,因为海拔已在3200米以上,爬山非常费劲,走几步就喘的厉害,边走边歇,当时不知道那是缺氧高反,以为是自己体力太差,所以,只上行了约1个小时就歇菜了,连红松林都没有走出去。
这为我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遗憾。特别是这两年身边有几个亲戚朋友携家带口,坐缆车、再经过几个小时攀爬,陆续都登上了太白顶,看着人家十岁左右的孩子都上去了,再看人家在朋友圈发的太白顶上风光,大爷海二爷海云遮雾罩、巉岩峭壁突兀陡立,雄浑壮美风光无二,勾引得我心向往之。
作为一个陕西人,不登上一次秦岭最高峰太白项,是一辈子的遗憾。
趁现在,我将近人生半百,还有心有力,还敢想敢做,再过个几年,莫说太白山,就是个几百米的小山头大约都爬不动,也不想爬了。
现在的太白山有了天下大索道,可以把人送到3500M高的天圆地方,这样,离最高点拔仙台只有200多米,我努力一下应该没问题可以登顶的。
我的二0一八登上太白顶的想法也获得了同学的响应,都是陕西人,以前也曾一起爬过山、游过川,可是,这些经过实践证明比我强的驴,他们更愿意走徒步经典路线,即老县城——老庙子~跑马梁——拔仙台——南天门——铁甲树——厚昣子。一路靠腿,还要背上帐篷和干粮,预计以我的体力和速度,这一趟别人走4、5天,有我在就得走7、8天的徒步,强度和难度,实在让我发怵,还没走就已经望而却步了。
不上20里的秦岭跑马梁,看不到秦岭高山草甸的大美。可要走这一路,对我来讲,的确需要很大的决心毅力和体力,三者缺一不可。
不管是坐缆车登太白的旅游线路,还是走跑马刺梁的徒步线路,如果要在今年实现, 都需要热身一下,于是我们先搁置怎么上太白的争议,自行加强锻炼,每天跑步健走,决定于二0 一九年 七月二十七日先去蓝田的玉山小爬一下,热热身,试火一下,再决定怎么上太白。
蓝田的玉山,就是我们熟悉的王顺山,王顺山古称玉山,因王顺担土葬母而广为世人所知。玉山盛产蓝田玉,山坡的这边叫王顺山森林公园,山坡的另一边玉山蓝河风景区。
我们选择的是从玉山蓝河风景区上山。因为这里的名气不如王顺山景区,游客较少。
早晨7点从西安出发,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玉山脚下。
云英桥下是清冽的蓝河水,景区在这周围还特意种了紫云英。
我们今天的目标是2300米的一线天后的居易观景台,就是最右侧山峰~杜甫观景台的后面再上行400多米的地方。第一目标是1800米的杜甫观景台,那上面隐约有面小红旗在迎风招展。
山腰上的小白亭子,是蓝田玉种亭,旁边的山石据说就是一大块蓝田玉,很多人止步于此。
几年前的冬日我们曾来过玉山,当时也只是到了这个亭子就没有上再山。主要是那时白日晴雪,漫山银装,我们那次以休闲为主。
记得那时我们在山庄里的王维园住了一晚,玻璃餐厅建在蓝河之上,全景山色和泠泠水音,冰雪下蓝河水冽冽,黄昏时家鸡在树上歇息,藏獒在鱼池边巡视,篝火明灭,四合院的月牙墙上积雪如画,山在眼前,思绪辽远,不禁想起韩愈在此遇雪停步的牢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可那次我们近十人的小聚太欢乐,一点没有诗人的寂寥和惆怅。
上山前,我拿出新买的登山杖,是折叠式的,和以前抽拔式的不一样,拿出说明书,我们仨却没一个能看清上面的字,那个会用这种杖的老崔还跑没影了。后来还是拦住一对过路的父子,让人家帮忙看清说明书的步骤,才将杖组合好,不禁感叹,真是年龄不饶人,老眼昏花啊。
按照惯例,我走在最后,一是体力最差走得慢,二是一路拍花,更影响速度。
玉山的最大特色是上山只有一条路,走不通的地方,景区都有遮拦和说明,所以不会迷路,还有就是山路崎岖,山上植被丰富,一路都有树木遮阴,虽然一路几乎看不见溪流,但山土湿润,地下泉水丰沛,野花野果、灌木乔木、藤蔓苔藓沿阶遍布,又因此山中多巨石,山石突兀,奇形异状,山头多为秃石傲立,有山松点染,玉山素有“小华山”和“小黄山”的美誉,路险山奇林密云绕是此山的特征。
山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险。有时就是在大石上挪移,一路之字型拔高,好在树木遮天,有山风习习,仍免不了出了好几身透汗。
一路山花相伴。这个可以单发一篇,此行记录的山花野草足有20多种,已基本搞清楚她们姓字明谁,下篇专门介绍这些山花。
山中蘑菇小的似珍珠,大的似碗口,可惜没有一一拍到。
每次山行都是一路拈花惹草,影响前进速度,回来又觉得拍的不够多,比如山里高大的博落回、落新妇、商陆,因为太好认,辨识度过高,就没有记录。遗憾。
第一个小景观,玉皇洞。玉山是道教圣地,最高峰是玉皇顶,是玉皇大帝的道场。
上山时此洞府落锁,下山时门开着,我们进去看了看不大,20平米左右的一个自然山洞,洞里阴凉昏暗,供奉着玉皇大帝的塑像,看洞的是位50多岁的老者,并不是道士,卖些香烛和饮料,说这玉皇庙自古有之,每年6月初几玉皇大帝的生日时,这山上有古庙会,周围的村民多来游山祈福,以前在玉皇顶有道观,观里塑像牌匾林立,后来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神像牌匾都毁了,庙后来也倒了,只剩这个玉皇洞,这里也没几样老物什,景区投资者准备翻修,以后看香火还能恢复不。
一路上光顾拍花了,人拍的少。这俩打前阵的,一会就笑不出来了。
到达第一个插红旗的小目标,杜甫观景台。
因为老崔说一线天上的居易观景台是这里的两倍大,又高出这里四五百米,景色更美,所以我们在这里并没有多停留,也没拍多少照片,可是后来因为一个意外,最终没有上到一线天,这几张山巅照片成了此行最美的山景图。
登山的汗水和劳累,在站上山头时被山风一下子就吹没了,秦岭群峰苍莽巍巍,重峦叠翠,氤氲滂沱,天地大美。
无限风光在险峰,不站在山头,是无法享受只有云在上,更无山与齐的绝妙之景的,杜甫当年有诗“云从马头过”,想必在此亦是手挥目送,一览众山小。
可是后来,在上山的路上,我们却遇到了这么多年爬山都没遇到的意外,止步于离目标一线天100米处,为此次山行留下了遗憾,也许这是老天有意为之,为我们下次再来留下念想。
在杜甫观景台旁边,我们稍事休息,继续上行,这回我和老崔走后面,霞霞和静静还有一位路遇的游人走前面。
说起这位比我们年龄还大的游人,他的同伴在山下休闲,他一人独自上山,短袖短裤,一个小包一瓶水,一根小树棍,轻装上阵,他看我背的背包奇大,以为我背了太多的吃食,笑话我走的慢,像个坦克一点点挪。其实,我只是实验一下为登太白新买的登山包,背包里只装了不到三分之一的东西。
记得在杜甫观景台,他的同伴打电话叫他下山吃饭,他说我刚上来,这上面美的很,我要多待会儿。然后他告诉我,一顿不吃,没事,水带够就行。这位,是个饱览山色可当饭的神人。
一路上山的游人,到此后大部分都折返了,后来的山路上,我们是第一拨人。
这时的山路几乎隐在了草丛里,看来此段路少有人走,几近荒芜。
我和老崔边走边歇,时不时喊两嗓子前面的俩,却没有回音,只有虫鸣和鸟叫,我正在纳闷这俩走的有多快,突然接到霞霞的电话,让我们不要上了,说是有野蜂挡路,她们被蛰了。
老崔上去看情况,我正累的不想走,正好停在路边等着。
不一会,他们都下来了。
你一言我一语,嘈杂慌乱中,听明白他们遇到了地窝蜂。
在已经能看到一线天的地方,他们走过比脚宽不了多少的山径,第一个人过去没事,第二个过去时地上或者说草丛里惊起了一窝野蜂,蔸头裹了一身,像挨了一个炸弹,轰的一声,人惊慌到傻了,第三个人按理说该后退,却冲了过去,虽然手脚不停挥舞,每个人的胳膊上手上腿上还是被叮了好几下,特别是静静,穿着宽大的像面口袋似的宽腿休闲裤,蜂子钻进去出不来,在裤腿里乱窜乱叮,一时被叮了无数个包。
以至于晚上回到西安坐在餐厅里吃饭时,她从裤子口袋里还掏出一只黄蜂的尸首来。
他们几个先行的受此惊吓,赶紧通知我们停下来,稍定了神,待劫道的野蜂稍散,才原路返回来,看着他们被蛰的地方红肿发硬,疼痛麻木,我们也不敢再招惹它们,只好返回到杜甫观景台旁边的一处平坦之地歇息。
只差百米之遥,我们没有上到一线天和居易观景台。
这一路,老崔背靠大树望天时在山路上滑了一跤,胳臂擦伤了,霞霞被蜂蛰了三个包,静静被蜂蛰了无数个包,我跌了俩屁股墩,我们铺开地席,享受带来的美食时笑言,玉山让我们都有收获,扯平了。
好在这野蜂不是太毒,晚上时她们被蛰的地方虽还有些红肿,但已恢复知觉,这三伏天被蜂蛰是治疗风湿痛痹的一大偏方,她俩算是赚到了。
我也赚了不少,花果收获颇多,久不进山,山花野草好多都识得花面,不记得花名了。
路上拾到的核桃和摘到的姑娘(灯笼果。)
此山在春天时满山都是白娟梅,这是它的果子。
山上的粗榧很多,秋天来,这些果子就好吃了 。
这一趟对我来说有多累,晚上的餐桌上,我话都说得少,甚至差点坐着仰面睡着了。这天还是静静的生日,我这个粗心的,直到霞霞拎了蛋糕来才反应过来。
以后有机会,山里还是要多走走,累是累,山色无限,青峰野趣迥异于城市。说到底,人在自然中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