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只做了三件事,从此笑傲江湖

2019-07-06   喜马拉雅

来源丨喜马拉雅APP白宫学者黄征宇的精品课《白宫学者黄征宇的美国课》

编辑丨林迹和

“制造业空心化”是美国近三十年来一直面临的问题。有数据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总共丢失了超过700万个制造业岗位。

但与此同时,美国的制造业的产出和效率都在不同程度地增长。从数据上来看,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41%,远远高于日本、德国这些传统的制造业大国。

为什么没有“美国制造”的美国为什么仍然是强国?

先进的制造流程

在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制造业曾经受到来自日本的巨大冲击。当时的日本很好应用了美国人Edwards Deming提出的精益化生产理论,并结合细节完美主义,这让日本在制造业方面迅速崛起,并且在80年代的时候给美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痛定思痛后,美国逐步开始吸取日本经验,并且更进一步在生产技术上注入新科技元素,像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

特斯拉等企业的成功,也说明了制造业正在回归美国,新的理念加上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真正实现了先进制造流程的产业化。

而另一方面,虽然制造流程中的中低端环节外流了,但是核心技术以及大部分的利润仍然留在了美国。

以苹果手机IPhone为例,目前全球智能手机的总销量里,苹果占了18%,但市场的总利润,苹果却占到了87%。


所以,虽然苹果的制造环节在中国,但最重要的芯片还是在美国,并且最后的利润也是美国企业占了绝对的比例,中国企业能拿的很少。这就是美国用高科技与技术驱动制造的新趋势。

强大的创新能力

3M是美国一家老牌的制造业公司,它成立于1902年,有着超过100年的历史。

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开发出6万种创新产品,换句话说,平均每两天就能发明出3个新产品,而且它的创新活力,到现在仍然非常旺盛。

3M公司甚至允许员工利用一定的工作时间,来发展个人感兴趣的项目。

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3M便利贴、遮蔽胶带等产品,都是来自于内部员工的创新和发明。

像英特尔这样的老牌高科技企业,在鼓励创新方面也做得非常好。比如它有一个叫做“新商业组”的部门,专门鼓励有想法的员工去做商业方面的尝试。而且公司内部还设立了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以此来推动创新。

大致上创新的方式有两种,前面说到的是内部创新,还有一种是投资或收购外部的创新项目。

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像谷歌、英特尔,都成立了自己的风投公司,专门投资前沿技术。Google在智能手机上的安卓操作系统就是从收购的一家公司里做出来的。苹果的语音操作系统Siri,也是来自苹果收购的一家公司,而非苹果自己内部研发的。

企业文化

为什么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跨国企业,能够在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凝聚在一起,做一些很复杂的工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有“文化理念”。在公司里,这种理念就叫做企业价值观,也就是企业文化。

在美国,很多大企业都有非常鲜明的企业文化。在中国,可能很多公司的历史还不是很久,所以企业文化常常就是老板文化,老板是怎样的,就传递出怎样的文化。

但是在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历史已经很长了,所以它们几乎都不是由创始人来亲自管理了,甚至还有不少创始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的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了。那这些职业经理人怎么能让企业持续发展下去?怎么把公司最初的理念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企业文化。

比如英特尔有一条名为“建设性对抗”的企业文化。意思是,不同的人因为自己所处环境和出发点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这种差异很正常。在会议上,任何级别的员工都有权利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允许相互之间就事论事进行辩论,这就是所谓的带着“建设性”的对抗。

所以说到底,美国没有“美国制造”,为什么还能成为制造强国?从大方向上来看,是它的制造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科技和新技术逐渐取代了中低端行业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主流。

同时,美国企业不断地推动创新和文化方面的传承,使其核心竞争力令人无法小觑,这些都是目前中国企业所欠缺和有待学习的。

关于主播:

黄征宇:出生于上海,10岁移民美国,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还在哈佛商学院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任英特尔执行董事,在奥巴马授权下成为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美国白宫特别助理。2008年回国并连续创业,在金融科技服务及跨国投资等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精通五国语言,曾游历七十余国家。

关于喜马拉雅:

有声图书馆,中国知名音频平台,5.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