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加班的高危医生群体,我建议你不要轻易买保险

2019-08-14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病房,是最能看清人性的地方。

ICU病房里,每天都有人信誓旦旦说卖房卖地治病救人,但真做了的屈指可数。倾家荡产救治亲人的有,但为钱翻脸吵闹的则更多。

从业十几年间,看尽了世间百态,见过很多家庭因病返贫,但更多的是因没钱而被迫放弃治疗。

很多家属在问我需要多少治疗费用时,我都会习惯性的问一句,买过保险吗?如果有的话,可以选择副作用更小、效果更好的进口药,如果没有,只能看个人经济情况。结果可想而知,买过的人寥寥无几。

越是普通家庭,承受风险的能力越低,一场大病就能轻易压垮一个家庭。为什么不购买一份保险,让保险公司来分担我们的风险呢?

其实作为医生,我们比普通人有更大的患病风险。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50%的医生每周至少要上1个夜班,80%的人午休不超半小时,更多的是午饭加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

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50%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20%的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不仅每天超负荷工作,还要面对病者家属带来的巨大压力。其实我们也只是普通人,也会累,会生病,会撑不住……

7月24日,57岁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307医院)陈虎教授,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

7月11日,30来岁的上海中山医院肝外科博士,猝死家中。

7月10日,31岁的辽宁省沈阳市某三甲医院一位皮肤科女医生,于凌晨在家中猝死。

我们无法改变工作环境,但至少可以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一份商业保险,多一份保障,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

很多人会说,我已经有保险了,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然而真相是,你手中的保险,可能根本给不了你想要的保障。

保险产品复杂多样,功能各不相同,如果对保险知识不了解,根本看不清当中的重重套路。我见过很多人,平时交着高额的保费,在理赔时却被拒,不仅白了花钱还坑了自己。

购买保险是个技术活儿,盲目跟风不可取。多学习一些保险知识,识清常见保险套路,我们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为此,特别邀请业内知名保险分析师-郭聪慧来为我们普及保险知识,解析保险常见雷区,以及如何避免踩坑。

钱耳朵保险分析师—郭聪慧

01、风险暂时还轮不到我

风险一方面是概率,另一方面是积累。

日积月累的工作压力,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度,都在不断的损伤着我们的健康系统,忽视它,只会让我们在疾病发生时手忙脚乱,让自己、家人面对巨大的伤害。

保险是爱,是对家人的责任,它不能阻止风险发生,却能缓解风险的伤害程度。

也只有我们身体健康时,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救治的病患。

02、我就在医院工作,不需要保险

部分医院对自己的职工会有较好的医疗支持,但我们知道,如果是一场重大疾病,在治愈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

即便医院可以为我们减轻部分治疗费的压力,但后期的康复费、家庭生活费、子女学费、老人的赡养费等重担仍旧落在我们身上,这个时候收入中断了,支出却在不断增加。

假设自行购置了50万保额的重疾险,那么这笔赔付金不仅可以用来治病,治疗剩下的钱还能用于支付家庭的生活开支。

所以商业重疾险也叫“收入损失险”,它给你最全面的保障。

03、孩子最重要,先给孩子买

给孩子买保险确实重要,但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才是最需要买保险的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乎?一个家庭里,谁是孩子真正的“保险”,正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买保险的正确顺序。顶梁柱一定是优先参保对象

除此之外还有几类保险,坑了你很多钱!

1、返还型保险到期返本,不花钱白得保障

入坑率:99.99%

损失程度:

真相1:返还型保险的本质是保险公司多收取一部分保费去投资,用多收的保费及投资收益来返还消费者保费,但由于预定利率的限制,我们最后拿到的利率大概率还不如银行的活期存款高;

真相2:返还有条件,通常约定**岁前未触发理赔才可以返还保费,如果触发理赔就不再返还保费,实际上是花了返还型保险的钱买了消费型保险;

要知道,通常情况下返还型保险的保费是消费型的3倍,为了少的可怜的收益,多花了3倍的钱,实打实的做了冤大头!

2、“假”的重疾险

入坑率:99.99%

损失程度:

告诉你是款重疾险,然而保单的名字却叫:

**终身寿险,**终身寿险(分红型),**终身寿险(万能型),**两全保险,**两全保险(分红型)

这类产品,主险是寿险,附加了一个重大疾病,这个附加的重疾要另外收钱!!重疾险占用了寿险的保额,重疾险和寿险,不是“和”而是“或”的关系,是二者选其一的关系。相当于花了2份钱,只买到了1份保障!亏到吐血…

诸如此类的保险“坑”还有很多。保险是个专业又复杂的金融产品,想要深入研究并买好保险,并非朝夕之间。

踩坑、买错的常态,我们该如何避免?

武装自己,系统补充保险知识,掌握保险配置的黄金法则,以及投保技巧等,这才是避免踩坑最靠谱的方式。

来源:“医客”公众号

想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我们的今日头条号(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和微信公众号(cjmn2015

欢迎您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