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20年不工作:父母的溺爱是孩子的灾难

2019-12-30   积木育儿

昨天,送儿子上画画课时,遇见揪心一幕:

一个和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在画室门口哭得撕心裂肺,边哭边喊:“我不会画,我画不好,我要回家……”

那个小女孩我认识,是儿子班上画画最好的小孩。每次课后分享,老师都会夸她特别有天赋,画得也好,怎么闹成这样了?

女孩妈妈的态度挺坚决,不管孩子如何踢打抗拒,还是把她送进了教室。孩子进去学习了,女孩妈妈显然怒气未消,站在门口跟几个妈妈继续吐槽:

孩子最近画画老是出错,特别是物品的比例总是不对,在家手把手教了多少遍都不注意,今天批评得狠了一点,就闹脾气不愿意学了。我这一片苦心,难道不是为了她好吗?!

看着妈妈一脸严厉,我嘴张开又合上了。

知道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画画吗?这跟一个心理学名词有关,即“自我效能感”。这小女孩之所以变得抗拒画画,也跟这个自我效能感有关。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解释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言下之意,自信是结果,自我效能感则是获得自信的重要途径。

当一个小孩在涂鸦时,会非常容易获得这种自信。

因为当大人不去过多干扰和期待的时候,画画是非常自由的一件事。不像背诵诗歌,可能有背不出来的时候。唱歌,可能有跑调的时候。可是画画,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去画出自己心里的样子,没有一个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在那里。

孩子会清楚地看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我做了什么后,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了。

这样的体验对孩子而言,真的特别棒。

孩子很需要这种自由的、不被评判的、带有成就感的体验,因为他们平日里太容易被挫败了:夹不住菜,打不开门,我想穿这件衣服妈妈却不让......等等,都可能打败他,让他陷入无助和无望。

当父母看似是在管孩子、帮孩子,实际却剥夺了孩子自由发挥的权力,让他们不断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我到底行不行?

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打断和质疑,不仅会让孩子内心的愤怒逐渐累积,更会破坏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最终的结果,不是孩子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就是和父母两败俱伤。

前些天,76岁日本高官杀死儿子的新闻又有新进展了,这位父亲被判6年监禁。

76岁高龄的父亲为何会对44岁的儿子起杀心?

因为儿子被他生生养成了废物、蛀虫。

他儿子年逾40仍然在家理直气壮啃老,还在网上肆意嘲笑那些靠自己能力谋生的人,炫耀“自己仅用在游戏上的钱比你们每月的工资都高”。

假如母亲稍微批评他,就可能遭他毒打。他还向父母叫嚣“擅自把我生下来就要担起照顾责任,到死前最后一秒”。姐姐因为他把家里搅得乌烟瘴气绝望自杀。

害怕儿子的自私、暴戾会进一步伤害他人,老父亲最后不得不大义灭亲。

我们当今社会上,这种啃老的白眼狼也并不少。

我一直记得去年的一则新闻:名牌大学毕业的儿子不出去工作,全靠老母亲的微薄退休金苟活。他不仅心安理得啃老,还把自己的种种不顺归咎在老妈身上,说是老妈的溺爱毁了他前途。

80岁的老母亲则边抹眼泪边说:“我毁了你前途,我有罪……”看的真是让人心酸。

养孩子不易,把儿子培养成名校生更不易,结果竟是这么个结果。我们不排除孩子自身有问题,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更该要深思这种可怕后果的成因。

这位高龄老母亲曾经面对记者这样说过:“他(儿子)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这句话值得所有家长警醒,因为这往往就是“啃老族”和“白眼狼”孩子的共同特征。

没错,能够让一个孩子彻底放弃了努力、放弃了尝试,放弃了整个生命积极向上的动力,完全地堕入自我放纵之路,绝非一日之功。

这样的蛀虫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当孩子要吃饭、穿衣,妈妈却说“我来帮你”。孩子一开始也许还会反抗,后来也就放弃了主动吃饭、做事的欲望。

“你不是要控制我的人生么?好,我就以我人生的失败,来向你证明你的失败。”

就是在日复一日中,这些孩子所有体验“我能行”(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感受)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他们一面习惯了依赖,一面心中积累了太多的逆反之心、报复之心,自毁之心。

悲剧往往就是这么酿成的。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我们绝大多数孩子终将平凡。未来,他们很可能只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平静地工作,在平凡的日子里平平淡淡地生活。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不努力,不尝试,自甘堕落。

著名作家刘墉的儿子刘轩,曾在一个关于“幸运者”的演讲中提出一个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结论:那些凡是认为自己幸运的、做很多事都能成功的人,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强的孩子,更自信,也更愿意去接受挑战;即使是在失败时,也会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从中获益。

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帮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呢?

1、少论对错

孩子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这个好和不好,他们非常在意父母的评价。所以,尽量不要让孩子活在一个对与错的世界里面,那样真的太痛苦了。

只要不触及原则和底线,都请给孩子探索的自由。用你的克制和放手去无声地告诉孩子“对,你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吧”“只要满足基本的规则和底线,你怎样摸索都是可以的。”

6岁以前,孩子就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事情他们虽然记不得了,但是“我可以,我很好,我很棒”这样的感受经验却会留在他们的记忆里,铭刻到他们的人格底层,让他们受益终生。

2、多给孩子制造探索机会

很小的小孩爱玩橡皮泥、黏土、撕纸等游戏,也是因为这些游戏会让小孩子感受到,自己似乎是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

我儿子1岁的时候,最爱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把家里的抽纸,抽得到处都是,并且撕得稀烂。玩这个的时候,他笑得特别灿烂。

所以,父母要牵着孩子的手,去经常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事情是我做到的,而且这个事情它被我做成功了”这样的体验。这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内在的力量感包括自信、自尊、耐力、抗挫折能力等等就会慢慢被激发。

3、多定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

父母们还可以做这么一件事,即让孩子的环境充满了适当的挑战,虽然有点难但终究可以克服的挑战。

譬如,不要一上来就说你这学期必须要把英语成绩提升上去,而是说,我们从今天开始,每天坚持读20分钟的英语,看看能坚持多久?妈妈陪着你。

譬如,不要拿一个含糊且遥远的目标去要求孩子:你必须得要坚持一项体育运动。相反,你最好跟孩子说,这个月,每天晚上我们一起去快走半小时,看看我俩谁走得快?

就是陪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目标,去帮孩子体验完成一个时期的那个成就感。最后,也许孩子挑战失败了,那就去夸赞孩子的努力;也许孩子成功了,那就跟孩子一样狂喜万分。

只有这样的经历,才会让一个孩子变得更愿意尝试,更愿意探索,也更愿意坚持。

总而言之,我们反对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却不意味着父母完全可以任由孩子自生自灭。

父母当然不能扔掉做父母的职责,将孩子直接丢到现实生活中去,那样太不负责任,也太残忍。

但是引导孩子一定是有技巧的,得要在一个充满鼓励的、积极的氛围下去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这样的孩子,他未来的人生路才可能走得更稳,也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