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战略核潜艇未出现之前,是常规导弹潜艇“当家”,图片上就是世界第一型可发射潜-地弹道导弹的苏联的“G级”(高尔夫级)常规弹道导弹潜艇,也就是说它是世界上第一型可以实施战略打击的潜艇,它是在1960年代初开始建造的,一共有23艘,由于潜艇耐压壳体直径太小,它只能将导弹发射筒从耐压壳体一直往上延伸到指挥台围壳当中,早期的G型艇在指挥台围壳内布置了三个导弹发射筒,可以发射三枚SS-N-4弹道导弹,该导弹射程1500公里,属苏联第一代潜-地弹道导弹,使用单级液体发动机推进,整体性能落后于美军的“北极星A1”型导弹。1960年代中期苏联升级改造了13艘G型艇,可携带3枚SS-N-5 型导弹,但仍然没有达到“北极星A1”导弹水平,升级后的这13艘称为G-1艇,其后又有携带6枚SS-N-8的G-Ⅱ艇(仅一艘),还有Ⅲ艇、Ⅳ艇但它们都是实验艇。
由于导弹相对于潜艇的耐压壳直径太长,G–Ⅰ级常规导弹潜艇加深了艇底部。
这个角度看上去隐约可见三根潜地导弹发射筒。
G-1潜艇和SS-N-5导弹示意图。G-1艇排水量不大只有2900吨(水下),为了提高该艇的导弹携带数量,苏联把其中的一艘艇加长了20米,使之可以携带6枚导弹,G-1艇在15 节航速时可以航行6000 海里,如果部署在苏联远东港口它出港后向东潜航3000海里就接近了“美加海岸线”…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力。
G-1潜艇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由于常规潜艇排水量小、动力差,航速慢、带弹量少…等先天不足,G-1 型之后世界上没有出现任何型号常规导弹艇。
由“中央情报局”出资建造的巨型打捞船格洛马尔探险家号。
关于G艇还有一个很传奇的故事,1968年三月份一艘苏联太平洋舰队的G-Ⅰ艇(K-129艇)通过“对马海峡”进入到太平洋,并且一直向东进入到第二岛链附近的,在距离珍珠港以西1400公里处突然间爆炸沉没,残骸沉入海底5000米…其实,它通过对马海峡的时候,美军部署在那的水下固定声呐基阵已经探知到了它的行踪,并且一直传递跟踪直至它爆炸沉没…一艘苏联导弹潜艇沉没对于美国来说是送上门的礼物,随即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牵头,建造了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GSF explorer(格洛马尔探险家号)号打捞船,该船舯部舱室内藏有巨大的抓手,有几百节高强度钢链和钢缆链接。
GSF explorer号三维图,1972年建成后,经过短暂的试航后就赶赴K-129失事的海域,根据美国海军核潜艇先前获取的准确坐标(实际沉没点水深6500米),“格洛马尔探险家号”开始工作…虽然爪手准确的将K-129抱住,但是在往上提举时五根爪断裂了两根,失去平衡的K-129艇也断裂为两截,到达水面后美国只得到半艘艇…整整花了5亿美元,却得到了半截艇实在不令人满意!
“”新浦级”常规导弹潜艇,携带潜地导弹不论导弹射程有多远都是较大的威慑。
G级艇在1990年代初全部退役,常规导弹潜艇似乎成了绝唱,但是前几年侦察卫星又在“新浦港”发现了一艘外形比较新颖的潜艇,它的指挥台围壳有些特别,似乎可以安装潜-地导弹发射筒…外国也就将它定名为“新浦级”。
转过年“新浦级”也确实在水下成功发射了潜-地弹道导弹,导弹的外形也与SS-N-6很像,由此国际权威军事研究机构认为“新浦级”是G-Ⅱ型艇的衍生型号!
苏联SS–N–6潜地导弹,虽然和北极星Ⅰ导弹有些差距,但是只要能把核弹头到敌国领土上就够了。
总之,常规导弹潜艇基本上算是一种不被大国看好的装备,就是它自持力太低了,只有30天的时间,而且与核潜艇的“无限航程”相差甚远!没有多少发展前途,但是个别技术等级很低的国家发展常规导弹潜艇,也能形成一些威慑,似乎也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国力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