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父母的婚姻是将就,更是无奈

2020-02-22   中国乡村美文


父母的婚姻(散文)

我觉得父母的婚姻是将就,更是无奈。

父亲上学时是好学生,阳高一中毕业时,恰逢文化大革命,不能参加高考。当了几年兵,复员安排到煤矿。奶奶说下井不安全,他就没去上班。后来大队推荐上大学,他已结婚。他当了几年民办教师,嫌麻烦,不想干,和别人换工作,当了村里的民兵营长。

姥爷重男轻女,母亲出生时上头已经有了一个姐姐,母亲出生一两年,又有个妹妹。姥爷不想拉扯女儿,便溺死了。后来又添了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所以姥爷只让她上了半年学,就帮家里干农活,哄孩子。刚满18岁,便打发她嫁了人。

父亲和母亲过起了“同床异梦”的生活。早晨,父亲说他梦见坐在教室里听讲课,母亲说她梦见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好。父亲说他梦见串联去北京,毛主席亲自接见红卫兵。母亲说她梦见大集体劳动,她挣得工分最多……

家里有二十多亩责任田,全凭母亲张罗。父亲懒惰,不喜欢干农活。母亲相反,她觉得去地里最心宽。 母亲不爱描眉画鬓,不爱绣花纳叶,田地是她人生最大的舞台。春播种、夏锄地、秋收割是她最幸福的事情,风吹麦浪是她眼中最美的风景 。母亲揪着父亲去地,父亲出工不出力。盼望村里大喇叭喊他名字,这样,就有理由中途离开。他当时升为村主任,由于他手腕软,管不了人,当了几年被免职,只能老老实实地跟在母亲屁股后面种地。

母亲说话嗓门大,我找她时,站在别人家大门口,听声音,就知道她在谁家串门。父亲气质不像庄稼汉,出门常被贼惦记。

以前,他们很少吵架,可能是忙着安顿儿女们吧。三个哥哥在外地打拼,不常回家。我是家里最小的,结婚后,常回娘家,才发现他们频繁吵架。早晨父亲坐在烧火板凳上,一边搭碳一边唠叨母亲:“本来可以用电饭锅熬稀粥,却非要生火。”母亲说:“用电饭锅很费电。”父亲说:“一度电五毛钱,一吨炭六百多,你不会算账?”母亲说父亲睡觉常一夜不关灯,费电。父亲说:“吃的不往冰箱放,都放坏了,浪费东西比电费贵好多倍。”母亲说父亲天天抽烟,更费钱。吵着吵着,延伸到过去猴年马月的事情……父亲青筋爆起,声音努力地高过母亲。饭熟了,停止战争,吃完饭,父亲出门下象棋。

中午,父亲说母亲添的碳多了,火大,滴溜焦了。母亲说父亲菜放的盐多了,咸了。父亲说别把滴溜送人,君子之交淡如水。母亲说别人也给过她东西……我劝父亲,父亲不听,继续数落母亲。我让母亲少说一句,母亲说:“我长着嘴,凭啥要少说话?”他们的吵架,不会争最后的发言权,饭熟了就闭嘴。

晚上,父亲看完《新闻联播》和《山西新闻》后就看书,电视剧轮到母亲看。我问母亲看了啥电视,母亲说:“太可怜了,那对夫妻死了,那个女的也死了,女儿和儿子都死了,土匪也死了……”父亲说母亲看不懂电视,还天天追剧,是朱豪三两口子和九儿母女都死了,余占鳌和儿子没有死。母亲说:“你懂,肚里有墨水,人家民办教师转正了,能领国家工资,你啥也没捞着……”父亲立即转身,给母亲个脊背,不说话。至亲至疏是夫妻啊。

第二天早上,父亲又说母亲抱的玉米杆多了,烧不完,还得往出抱。母亲说父亲只顾下象棋,回家吃饭迟……

那时候,我从教初中改成教小学,不适应学生的吵吵闹闹;刚结婚,生活习惯不同,老公和我也吵架;回娘家想清静一会儿,却事与愿违。后来,我回去吃完中午饭就走,忙着解决自己一地鸡毛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当时可能突然没有生活目标,用争吵来引起我的关注和理解吧。

他们意见最统一的时候,就是给我拿东西。山药拣最大的,玉米棒挑不老不嫩的,西红柿找最俊的。

在吵吵闹闹中,两人一天一天地老了。母亲劳累过重,得了腰椎结核,病好后直不起腰,不能走远路,不能干重活。她开始学习织毛衣,笨拙的双手上下翻动着,给父亲织了坎肩、毛衣和毛裤。父亲爱吃莜面,母亲还学会推莜面窝窝。父亲转性了,爱上干农活。天旱,父亲一担一担地挑水,浇菜。院子里豆角长得比我高,黄瓜又脆又甜,茄子吃不完,西红柿又大又圆……

月光如水,窗前盛开着西番莲花,红的娇艳,粉的妩媚,白的迷人。父亲和母亲在同一只破木桌上喝稀粥,吃着自己种的蔬菜,父亲给母亲慢慢地讲电视剧的情节……

老两口每年养两只羊,父亲锄地时,顺便把草带回家,母亲洗干净,才给羊吃。羊从二月养到腊月,看着两只羊一天天长大,带给他们许多生活的小欢喜。

前年,母亲做胆结石手术,因为血压高心率快,延迟好几天。当母亲推进手术室时,父亲晕倒了。

去年下雪天,父亲滑了一跤,粉碎性骨折。我陪床时,父亲不是看书,就是睡觉。我问手术疼不疼,父亲说不疼。我问父亲,老两口现在吵架不?父亲笑着说,他们那不叫吵架,叫磨牙。母亲陪床时,两人聊天,父亲耳朵聋,母亲高音正适合,父亲跌得满身淤青,和母亲说疼得厉害。出院时,两人意见一致,要回家。

我望着他们两人,四条腿,两根拐杖,蹒蹒跚跚,互相扶持往前走。生活多年的磨炼,背影重叠成了一个人。


审阅:高蕊

简评: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对朴实的父母生活中的点滴,从年轻气盛的吵吵闹闹到老来相伴,互相惦记为彼此着想,让人读出了感动。


作者:王建梅,阳高县的一名普通教师。

编辑:赵一


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原创首发)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