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的故乡,不见的炊烟

2020-01-12   中国乡村美文


村烟(散文)

有幸读《三毛传》,三毛在描写家乡田园风光时,母亲背后的那一缕炊烟让她难以忘怀。突然触发了我对故乡村烟的回忆。

小时候,在农村,再熟悉不过的就是那缕缕升起的烟:做饭时的炊烟,烧炕时烟囱冒出的青烟,夏天熏蚊子的白烟,冬天浇地时烤火的细烟……思绪飘飞,回到儿时,最讨厌的也是那烟了。小时候有奶奶、妈妈做饭,我是插不上手的,每每想要去做饭,妈妈总会说烧火去,碍手碍脚的。好像只有烧火才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同龄的孩子都已经会做简单的饭了。羡慕归羡慕我还是没有机会去做饭,只能与炊烟相伴,偶尔坐在灶前发呆,还会被烟呛得直流眼泪,我恨烧火,我更恨那从灶膛里冒出的烟。

可是农村烧柴火的机会总是很多,一到冬天,就得烧炕----还是点火烧炕,青烟就从烟囱滚滚冒出,外墙已被熏的乌黑,我不喜欢这种单调而乏味的生活。总渴望有朝一日快快逃离。

不过在农村也有让我们快乐的乡烟。

夏天熏蚊子可是小孩子最喜欢干的活了,抱来一堆麦桔杆,专门把它弄成潮潮粘粘的,这样就不易被点着,只有呕出来的白烟飘向空中,熏得孩子满脸满手都是黑呼呼的,孩子们看着彼此,手指着对方,笑得合不拢嘴,围在柴草堆旁边的孩子是快乐的!

夏天中午,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我们一群孩子拿根竹竿,在顶梢用铁丝绕个环套上塑料袋子,就爬上树逮知了了,不一会功夫就收获满满。树下早就有不会上树的小孩抱来的柴火,他们拿着木棍,做好了烤知了的准备。吃着已发黑的知了腹部的瘦肉,那个开心胜过吃烤羊肉串,现在忆起,都是满满的幸福。

现在,做饭不用在锅灶底部添柴火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燃气灶,红蓝火苗旺得很,一会功夫水就烧开了,干净又卫生;家里烧得是暖气,一进门,暖洋洋的,不再担心老爹站在村口扯开嗓子喊我小名让我去烧炕了;夏天呆在空调房,蚊子也不上身了,能舒服的睡个好觉!一切好像都是那么的美好,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也许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对农村发生的事情和变化比较关注吧!偶然间看了一篇文章《村子已死》,这个标题着实吓我一跳,我觉得有必要分享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了解下农村的现状,关注农村。有些偏远地方,年轻一代都出去打工,逃离了贫困的农村,甚至扎根在了所工作的城市,老弱病残成了整个农村的真实写照。回想起前段时间回老家的情景:我们以前的学校已经空落落的,以前家门口围满了看下棋的人,门墩石上坐了一群做针线活的妇女,而现在却连个人影都很难瞅见,偶尔有几条狗在村头出没,荒凉之境让人心寒!萧条的景象超出了想象,房子越来越宽敞了,而住的人却少了;路越来越宽了,走路的人却少了;通讯工具越来越先进了,而面对面说话的人却少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冲淡了过去的记忆,高楼替代了土坯房,机械解放了人力,手机成了人们的挚爱,熟悉的乡邻见面也只是礼貌性的点头,缺少了过去熟悉的问候……儿时的故乡已渐行渐远,熟悉的老人已越来越少,年幼的孩童已不知是谁家的了……

自己离开故乡已二十余载,淡化了的记忆,无法承受失去之重,是我远离了故乡还是故乡离我远去?

那缕烟,飘向空中已无踪迹!

审阅:刘艳梅

简评:由《三毛传》引出有关炊烟的众多回忆,如今的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便捷的生活中不见炊烟,有了一些失落感。当读到一篇文章《村子已死》,不由心痛,寂寞的乡村,远离的故乡,不见的炊烟,令人回味。

作者:祖晓菡,陕西渭南人

编辑: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