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好父母吗?一本孩子的成长日记引起的思考

2019-10-31   低吟浅唱的花

我的孩子是2000年出生,现在上大学二年级,孩子长这么大了,我对孩子的成长中的很多记忆都已经模糊了。让我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前两天在书柜里,发现了我为孩子写的一本成长日记,翻开这本成长日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又出现在脑海中。日记中记载了我作为一个妈妈,对孩子的满怀期望,孩子成长给我带来的喜悦和焦虑,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对孩子的现况不甘心到最后的坦然接受......

第一篇:在孩子经历过一次生死后,我希望我的孩子身体健康、快乐。

2000年10月

孩子就要满月了,小东西除了吃就是睡。晚上,我把孩子喂饱后,拍拍了他的背部,然后放在沙发上,我开始吃饭,忽然看见了沙发上的孩子被吐出的奶憋住了,呼吸不了了,小脸胀成了青紫色,孩子爸立刻抱起了孩子,向外冲去,坐上出租车后,看到呼吸越来越弱的孩子,我被吓得只会哭了,手脚开始发抖。在医院的急诊室经过一番抢救后,孩子的呼吸平稳了,看到熟睡的孩子,我的心里默默地念叨:孩子,对不起,妈妈好自责,妈妈希望你能一辈子身体都健健康康的。作为母亲,我希望我的孩子一生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就让我把这本日记当做礼物来送给我的孩子。

这是我在孩子满月的时候写下来的第一篇日记,表达了我作为母亲一个最大的心愿。

第一次与孩子分离

2003年2月20日 星期三

今天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日子,当把他送到教室,看到他乖乖得坐在那里,心里很难受,同事送他孩子回来告诉我说,我的孩子正在大哭,我心里愈发难受,毕竟他才两岁零五个月,却要面对的全是陌生的人,陌生的事,想到他内心的恐惧,想到他的无助,我心如刀绞。但我知道,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步,以后在他的道路上,将面对更多的陌生的东西,只要他勇敢起来,独自适应,毕竟父母不能一辈子跟在他后面帮助他,父母只有默默地注视他,给予他们能给的帮助。

当时,由于照看孩子的保姆有事不能再继续照看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于是在孩子两岁零五个月的时候,就送孩子进了幼儿园。看到上面的日记,似乎又回到了孩子上幼儿园的情景。孩子哭了快一个星期,期间,孩子的脸被别的孩子抓破过,咳嗽过,发烧过,而我对孩子既担心又内疚,也暗暗流过泪。

《为何家会伤人》中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次分离,他的哭声是实实在在的疼。

如今孩子离开家去上大学,也是再一次分离,但这次分离没有那么疼,因为孩子在成长。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娅·克莱尔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所以,父母跟孩子的第一次分离还是值得回忆的。

对孩子的教育充满了焦虑,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班。

2005年4月8日 星期五

今天,同学带她的儿子小朔来玩。比我孩子小的小朔会认一千多个字,还会认数字,而我的孩子我也下了不少功夫,可总是效果不大,看来我们还要努力......

父母为什么焦虑?来自于跟别人孩子的比较,对自己孩子的关切,以及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尤其当孩子的成长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愿望,父母就更加焦虑。《孩子的学习为什么会引起父母的焦虑?找到原因才能不再焦虑》。

父母们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只有比别人早点跑,比别人跑快点。

在孩子上幼儿园时,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围棋班、小提琴班·····在孩子进了小学,开始倾向于辅导班,比如:作文、数学、英语、篮球班·····

曾经看见一句话:女人有了孩子就会在朋友面前彻底失踪,为什么失踪?要不在家照顾小孩子,要不在送大孩子上课外班。我就是这样。跟好友住的小区很近,却很难像以前在一块儿聊聊天,只要遇见了,我都是匆匆忙忙,说不上几句话,因为要赶紧送孩子上课外班。

那几年,我的休息时间都被孩子的课外班占满了。可是,孩子上课外班,到底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给孩子报班,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多学点东西,让孩子多些竞争的资本。但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报,不要盲目报,不要父母认为该报的就给孩子报,有时候报了很多班,但效果不好,因此,报班时要考虑:

一是孩子的态度的,是否愿意学?是否认真学?二是父母的态度,是否有耐心?是否督促孩子?是否鼓励孩子学?

孩子当初学小提琴时,是因为孩子非常喜欢,当时想的是,不指望孩子学专业,只希望能多一个爱好,但是几千块的小提琴买了,几千块的课报了,我却开始焦虑,希望孩子能学得更好些。只要孩子学琴一懈怠,就忍不住吼他、批评他,渐渐地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学了,最后发展到死活不学了。现在,小提琴放在孩子的房间,他很少再去摸。

同小区的一个孩子,和我的孩子一起学小提琴,却考过了十级,有时候,学校里有活动,他还上去表演。

当时学的时候,两个孩子实力差不多,却因为两个父母不同的态度有了不同的结果。小区孩子每次拉琴时,他妈妈给的更多的是鼓励,很少打击孩子、吼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学小提琴的路一直走了下来。

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武志红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有问题。孩子有问题,父母要自省。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想一想,我是否过于焦虑?我到底焦虑什么?这样焦虑对解决孩子的问题有用吗?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2003年12月3日 星期三

这几天晚上孩子睡觉都发癔症,而且是大喊大叫,这让我很担心,是不是孩子白天太压抑了?每次孩子要大声哭的时候,我都呵斥他,“不准哭”吓的他把哭声又憋了回去,时间一长,压抑太久,只有在晚上才能发泄出来,长此下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幼儿园的老师说孩子的性格有些胆小,做事自信心不足,是不是跟我经常吼他有关?

当孩子不听话时有的父母会控制不住情绪,对孩子打骂,你的情绪发泄了,孩子也似乎认识到错误了,但你的行为在孩子的心灵上划上了一道伤痕,当这道划痕一次一次加深了,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要用多大的力量才能减轻划痕带来的疼痛啊!

作为成年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知道要控制情绪,有时候即使心里很愤怒,也尽量控制着,因为我们在情绪到来时,都会掂量一下如果情绪失控有可能带来的代价、后果是什么?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理智会控制住自己不轻易情绪失控。

可作为父母,为什么在犯错的孩子面前那么容易就发脾气?打骂孩子?因为一是孩子的弱小和无力反抗,二是你认为有正当的理由,“我发脾气,是让孩子认识到的他的错误,他必须改正。归根结底,我是为孩子好。”

这个看是正当的理由,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惩罚孩子起来,肆无忌惮。

记得我曾经把日记给孩子看,说来看看你的成长过程,孩子翻到我打他的那篇日记时,很是气愤,说到:你不写,我都记得那次挨打,印象太深刻了!太痛苦了!

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今天,孩子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孩子的数学没考好,我心里非常生气,但一直忍着没发脾气,晚上孩子睡了后,我检查他的作业,作业完成得也不好,当时孩子已经睡了,我冲上去,掀开孩子的被子,大吼着让他起来,孩子迷迷糊糊地问怎么啦?我说起来把作业重写,孩子不愿意,说要睡觉,我一听火更大了,对着孩子就是一巴掌,“考试考成这样,还想睡觉,咋还睡得着?”最后,孩子哭着把作业重写,但我打他的那一巴掌也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在孩子面前一直保持情绪稳定是不可能的,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每天发生的事情,父母又不是圣人,不可能一直和颜悦色。

可我的一个好友,却能做到。好友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很优秀,上小学时连跳两级,上高中时以A类生的身份直接上了省重要高中,高二参加高考,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我不止一次地问过她教育孩子的秘诀,她也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教育孩子,妈妈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

仔细想一想,其实,真正左右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的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有时甚至只是我们当时的心情。像好友说的:你对孩子发脾气,你觉得有用吗?既然没用,你为什么要发?

与青春期孩子的权利之争。

2014年3月14 日 星期五

中午吃完饭了,时间还早,我让孩子去休息一会儿,孩子拿着手机玩游戏,不去。我说等到一点钟,就把手机必须收起来,不能再玩。到了一点钟,让孩子收起手机,孩子像没听见似的。我忍不住了,上去想把手机拿回来,孩子不给,我夺不到,气得我对着孩子的后背打了几下,孩子挨了打,把手里的手机狠狠地扔在了地上,好好的手机当时被摔得四分五裂,然后他跑到自己的房间里,把门从里面锁住了。这么一闹,孩子下午就没去上学。

在我的文章《跟青春期孩子的权利之争,父母是失败者,怎样避免权力之争?》中,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权利之争中,父母是失败者。

孩子过了十二岁后开始改变的。孩子以前很乖的,很听话的。慢慢地开始顶嘴了。我当时只是觉得孩子变化太大了,也知道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了。但并没有想到不认真对待孩子的叛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对待孩子的方式基本上还是老办法,就是唠叨、干涉、控制。

当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事事不再按照你说的去做了,你会感觉到快要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了,就会不甘心,你会使劲抓住自己的权利,强迫孩子听你的。

可孩子青春期发展的特点,要求独立、要求自主的心理,不可能再服从父母,那双方就只有冲突不断,战争不断。

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跟孩子的沟通成了最大的问题。以前很和谐的母子关系,变得有些陌生,孩子甚至不愿意多说话,我们的劝导也失去了作用。

可以说,孩子的青春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烦恼,我想改变与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但一直不得法。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的中考成绩不好。

很多父母为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后出现的问题烦恼,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父母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对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的方法很有同感。

一、不要渴望彻底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学习不做坏事”这一底线,就不要总想着去和孩子谈心。

二、不要总把眼睛盯在儿女的“问题”上,青春期的孩子自然地会出现许多问题,这是青春期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意愿。假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他们充分的独立成长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

四、反省一下,是不是特别害怕孩子会离开你?

五、丰富你自己的生活。培养自己的爱好,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无聊、不空虚,那么你就不会太黏儿女。

在这本日记里,除了记载着孩子成长带来的烦恼,更多的是孩子带给我的快乐和思考。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如果有遗憾,不要过于自责。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就像《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父亲对儿子说的:我也只是第一次做父亲啊!

如今,孩子已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孩子的路还很长,我不知道在他以后的人生路上,我对他的教育的影响有多大,只希望父母的爱能让他能欣然面对生活的残酷。

就像武志红说的“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如我们希望中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人生必经要他自己走下去,你要做的只是守护。”

最后,用一段毕淑敏的一段话跟父母们共勉: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该有完整的体验。

而父母要做的,便是指引他,帮助他,鼓励他,认可他。

让他不为失败而迷茫,不因嘲笑而低落。

历经生活的万般磨难,仍会浴火重生。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