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头 三剑客
——1——
再过几个月,老牛就在部队待了十六年了。
从19岁的小牛到35年的老牛,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留在部队。
此时,老牛的孩子刚上小学,父母也都60多岁了。
爱人在老家县城一所民办幼儿园当老师,每个月工资不多。老牛是家里的顶梁柱。
最近,老牛有点儿毛燥。
虽然自己是技术骨干,单位很想留他,但老牛心里很明白:根据政策,自己很有可能被卡掉。
在这件事情上,老牛还挺羡慕以前那些老班长。
虽然政策也苛刻,但是如果真的技术过硬,单位只要尽力同上级争取,一般上级也都会特殊照顾。
旅里的一级军士长老余头就是这么留下来的。
当时,旅里也没有指标。老余头也不符合晋选高级的条件。
但旅里当时间刚刚装备新式坦克,缺人才。
这就成了旅里留人的一个强大理由。
尽管也经历了一波三折,但老余头最终还是选上了高级,成为了今天的“兵王”。
可惜,现在这样的通道被堵死了。
就是再优秀,再努力,也会“死”在各种条件上……
到了这个时候,老牛其实也没有想那么多。
他想自己现在正是身强力壮能干活的时候,晋不了高级,能不能退而求次,像“志愿兵”时代超期服役多干几年?
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清楚,到点必须走,留下来再干几年是不可能的。
——2——
老牛的困惑,也是很多士兵的困惑。其背后,指向了士兵的军衔设置。
士兵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体量、构成,还是从作用发挥上都是战斗力的基础。
过去,我们提到军衔大都特指军官,很少关注士兵的军衔问题。
我军的士兵的军衔是从“辈子兵”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经过近40年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有着中国军队特色的军衔体系。
为人才的保留、战斗力的建设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重要保障。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当前士兵的军衔设置以及与之配套的服役机制、退出机制在一些方面已经渐渐与强军兴军要求不相适应了。
一是士兵军衔层级设置。士兵士兵,士归士,兵归兵。
在兵的军衔设置上,层级过于简单。关于兵,目前仅列兵、上等兵2个级别。而且,都是以年限为晋升条件。虽然,根据相关的政策,优秀的列兵可以提前晋升为上等兵,但实际上,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在士的军衔设置上,层级稍显繁杂。
从下士到一级军士长,3个层次7个级别。
从实际情况看,普通岗位对应兵的属性的,大量混同使用士官义务兵。骨干岗位,对应士的属性的,有的安排了义务兵,出现了诸如上等兵班长这样的倒挂现象。
特别是士官层级设置了一到四级军士长,而除了四级军士长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之外,三二一级军士长由于位列高级士官行列占比很小,导致其军衔意义不大。
二是士官军衔到点就晋升,缺乏严肃性。按照定义,士官是军官的辅助,发挥骨干作用。
但当前士官军衔的晋升仍然比较机械,和服役周期年限直接挂钩。三年或四年,时间一到,留队的晋升,留不下的走人。导致一些有留队意愿的优秀人才因为没有二次机会无法继续服役。留队晋升的士官和同级别军衔不同兵龄的其它士官缺乏竞争,又出现了进取心不足,守成有余的问题。士官军衔更多的代表了服役年限,解读着兵龄的资深程度,对能力水平和贡献的体现含金量不足。
三是士兵退出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是退役周期短。二、五、八、十二、十六、二十等都是退役的时间节点。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骨干的保留。
随着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和未来战争复杂程度的增加,体力在单兵战斗力系数中的比重越来越低,经验、脑力与体力同样重要。
能跑能跳就是好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28至40岁是一个士官经验、体力、能力的黄金期,在此期间集中退役一定程度上说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损失。
事实上,除了继续抓好12年以上士官转业安置政策执行力度的同时,可以尝试探索士官服役满20年领取退役金的做法,建立起士兵长期服役的信心。
——3——
为此,对于士兵的军衔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一是压缩士官军衔层级。延长初、中级士官军衔的服役年限,压缩高级士官军衔的层级。理顺士官与士官、士官与军官之间的关系。在士官与士官之间,明确和强化军衔的上下级关系,去除多余军衔层次。在士官与军官之间,理清当前中高级士官和军官之间指挥关系、等级关系的错位和误区。
二是灵活士官晋升模式。士官的晋升参照军官,不再机械按照兵龄晋升。指挥士官随缺随补,同时对应新岗位晋升军衔,技术士官对应初、中、高技术士官数额比例限制选升,指挥士官和技术士官之间符合条件的可以转换岗位类别。
三是设置不同军衔的服役年限。科学设置不同军衔的服役年限,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也可以适当地使用最高服役年龄的办法,设置不同军衔的最高服役年龄,在年龄范围内只要考核合适既便是未能晋升也可以继续服役,同时参照军官的退役机制推开士官退役后领取退役金。